中医中药金匮要略咸寒止渴探究

▲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作者:江玲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年10月24日

来源/山东中医杂志(gh_fd6a)

编辑推荐语

口渴与体内津液密切相关。津液不足或者津液输布障碍都会出现口渴,《金匮要略》中治疗渴症方法颇多,其中咸寒止渴为一条重要治则。本文阐释咸寒止渴的原理,并选举临床用咸寒药物治疗以渴为主症的医案,说明咸寒止渴之法在辨证治疗阴虚阳亢、热盛津亏证中的重要作用。渴是临床常见症状,由津液不足或津液输布障碍所致。《金匮要略》中治疗渴症方法颇多,其中咸寒止渴为一条重要治则。从《金匮要略》条文中探究咸寒药物(牡蛎与文蛤)止渴的机制,并选举临床用咸寒药物治疗以渴为主症的医案,说明咸寒止渴之法在辨证治疗阴虚阳亢、热盛津亏证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阐释咸寒止渴的原理,即潜阳归阴、引热下行,润下行水、清热生津,清热散饮、解渴除烦,冀于在复杂多变的临床症状中,以治疗阴虚致渴为突破口,辨证应用栝楼牡蛎散、文蛤汤、文蛤散等方剂,以有裨益于临床。“渴”之症状临床较为常见,最早出自《灵枢·五味》,即口渴,自觉口干咽燥。“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尽也。从水曷声。”意思即水干涸为渴,故口渴与体内津液密切相关。津液不足或者津液输布障碍都会出现口渴,因此养阴生津、运化水液为治疗口渴的主要原则。《金匮要略》中关于口渴的论述极为丰富,其所给出的辨证方法与治疗方剂对后世医家治疗口渴具有重要启示。刘玉三等将《金匮要略》中治疗口渴的方法概括为12条,即益气生津、清热止渴法,温补肾阳、化气止渴法,咸寒润下、生津止渴法,调和营卫、祛湿止渴法,行气活血、通阳止渴法,益气补脾、温肺止渴法,化气利水、润燥止渴法,利尿发汗止渴法,利水化饮止渴法,育阴利水止渴法,内外兼治止渴法,饮食调养止渴法。其中咸寒润下、生津止渴为治疗口渴的重要方法,探讨《金匮要略》中咸寒止渴药物的机制,有助于为临床辨治口渴提供依据与方法。

1《金匮要略》咸寒止渴药物

在《金匮要略》中用咸寒药物治疗口渴的条文如下。《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云:“百合病渴不差者,栝楼牡蛎散主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云:“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云:“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以上条文中所涉及到的咸寒药物为牡蛎、文蛤。

1.1牡蛎

牡蛎,别名生蚝,我国北起鸭绿江,南至海南岛皆有分布,是常见的海洋贝壳类动物。我国是世界上对牡蛎肉及壳药用认识最早的国家。《金匮要略》中所用牡蛎应为牡蛎壳。牡蛎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味咸,平,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杀邪鬼,延年”。《神农本草经》虽未直言牡蛎可以止渴,但已明确指出牡蛎之味咸。咸者属水,专入少阴肾藏,阴而润下,善除一切火热之病。咸可软坚散结,可消痰饮,痰饮为人体内不能正常利用的水液,牡蛎除痰,消瘰疬结核,则津液可正常输布,因此牡蛎被称为“除痰圣药”。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各有延拓。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载:“牡蛎,味咸,平、微寒……止渴”,其秉承《神农本草经》理论,认为牡蛎味咸,同时又指出其微寒之性,明确其止渴之功。《冯氏锦囊秘录·药性》指明牡蛎的不良药效,谓其“久服亦能寒中”,佐证牡蛎性寒。寒者,阴也降也,可泄热胜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汪昂在《本草备要》云:“牡蛎……微寒以清热补水,治虚劳烦热……利湿止渴”,道出牡蛎止渴的原因是其能补真阴不足。阴虚之人口渴,常思冷饮,饮不解渴,舌燥便干,若用苦寒之药,南辕北辙,反增热象。故应遵《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之旨,补真阴之不足,以制阳亢热盛,则阴气复而热自退。此后,医家对牡蛎止渴更有进一步的认识,如赵桐在《本草经述义》上讲:“牡蛎,薄层象肺,色白质金,咸以软坚,寒以去火。他如……气结汗渴……皆咸软金破,补金滋肾之功也。”除性味之外,又从牡蛎的形态、颜色、质地并结合五行之金生水理论,说明其禀金水之气,属阴,可壮水清火、潜阳育阴。牡蛎生于海水池泽之地,鳞片坚厚,附在涨潮、退潮水线之间的岩石之上,相连如房如山,能顶住涨潮时的压力,屹立不摇,又吸纳海水之精气,得海、石之性,咸寒质重属水,专走肾经,敛润真阴,故真阴足,阴液坚固,则潜收浮阳,热病自除。

1.2文蛤

文蛤,为帘蛤科动物文蛤的贝壳,主要产于我国沿海地带,药材通称为海蛤壳。实际上,海蛤与文蛤略有区别,目前存在两种说法:一种是以生活水域区分,蛤蜊、蚬之类的蚌壳,如果是生活在海里为海蛤,生活在淡水里为文蛤;另一种是以表面是否有花纹区分,蚌壳被海浪风沙长时间冲刷至没有棱角花纹的称为海蛤,而新鲜的纹理清晰的蚌壳叫做文蛤。笔者认同后一种说法,因为据《名医别录》载文蛤“生东海,表有文”,说明文蛤生于海边,且表面具备纹理,所以海蛤与文蛤实为“新旧为名,二物元同一类”。文蛤,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气味咸平无毒,主恶疮蚀五痔,生池泽。文蛤与牡蛎在《神农本草经》中都味属咸,故都倶化痰软坚消热之药性。但文蛤不像牡蛎一般黏附在岩石之上,固定不移,而是可自由游动,一张一合,吐吸海水,因此药性较牡蛎轻浮灵活,具有通利之性。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文蛤“能止烦渴,利小便”,肺为水之上源,文蛤入肺经,上可清降肺热,下可通利小便,使得热散饮化,渴疾自止。又如《长沙药解》所云:“文蛤咸寒,清金利水,解渴除烦……是其所长。”由上可见,文蛤禀天一之气而生,味咸性寒,咸寒以胜热利湿,具有清热利水、止渴之功效。

2《金匮要略》咸寒止渴机制

2.1潜阳归阴,引热下行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云:“百合病渴不差者,栝楼牡蛎散主之。”百合病多缘于伤寒虚劳等大病之后,余热未净,体弱不复,致阴阳倶虚,但亦有偏阴偏阳之分。此条以口渴为主症,故当以阴虚为主。结合条文“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予百合洗方而口渴不瘥,或为病重药轻之由,改投栝楼牡蛎散以治热盛津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道明治热之法。热性恶寒,故治以寒也。治疗里热之邪,以咸寒之品为主药,咸味入肾,若无咸味所主,则津液之充无法深达至肾,而寒凉之性可助其清透内伏余邪,制约虚亢之阳。佐以“甘苦”,后面省略“寒”字,即同时配伍甘寒养阴、苦寒折热的药物。张介宾在《类经》中亦云:“热为火气,水能胜之,宜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甘胜咸,所以防咸之过;苦能泄,所以去热之实也。”栝楼根苦寒,有生津止渴之功,牡蛎咸寒,有引热下行之力,栝楼牡蛎散依据《黄帝内经》之法,以牡蛎咸寒为主,佐以栝楼苦寒为辅,二者一滋一镇,有相辅相生之妙。如此育阴生津,阳潜于下,在下阴液自生有根,在上无消烁津液之弊,故口渴得除。正如曹颖甫所说:“栝楼根清润生津,能除肺胃燥热而濡筋脉……牡蛎能降上出之浮阳……合二味以为方治,既降浮阳,又增肺液,渴有不差者乎?”值得注意的是百合洗方方后云:“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煮饼是由粳米小麦制成,似今时之面条,可益气养阴,并除热止渴。盐豉亦味咸,为何不能止渴,反成禁忌?因盐豉只味咸而性非寒,徒增咸味,只能凝血伤阴,耗津增渴,不若牡蛎咸寒质重能引热下行,不使上烁。

2.2润下行水,清热生津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云:“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对此方中的“文蛤”,历代医家颇有争议。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认为文蛤乃是五倍子,《医宗金鉴》亦在其《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太阳病上》的文蛤散经方之下按:“文蛤即五倍子也”。五倍子是漆树科植物盐肤木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寄生而成,别名为文蛤。五倍子味酸苦涩,治疗虚证的发热口渴,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因此有医家认为张仲景所说的文蛤,就是五倍子。关于文蛤为五倍子之说,临床上可作参考使用。但五倍子是汉以后之药,并且据学者考证,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所用之文蛤,理当取自《神农本草经》,应属帘蛤科动物文蛤的贝壳。故本方仍以文蛤壳为是。病者口渴与否,为辨证体内有热无热之要点。体内若无热邪,则必不会口渴;体内燥热而渴,自当欲饮水以自救。本条病者饮水不止,是水停下焦,郁久热结在内,水饮入口不能消其热,津液不得蒸腾散布于口所致。笔者认为赵以德注解此文“文蛤……其味咸冷,咸冷本于水,则可益水,其性润下,润下则可行水。合咸冷,润下,则可退火,治热症之渴饮不止。由肾水衰少,不能制盛火之炎燥而渴。今益水治火,一味而两得之”最为精切。文蛤散中用文蛤一味独行,其意专下,味咸性寒,咸寒能润下而止渴亦能折炎上之势,又入膀胱而利小便,使停饮得去津液得生而渴疾得止。文蛤散与栝楼牡蛎散的剂型也值得注意,两方均为散剂,散剂是我国临床医学应用最早的剂型之一。我国传统散剂有六大优势,其中之一为起效迅速,中药粉碎后表面积增大,有效成分更易析出、吸收,因而起效快,即“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另外,曹颖甫认为栝楼牡蛎散“必杵以为散者”,是因为此“病久正气不支,药当渐进也”,可见散剂还有保护正气、祛邪而不伤正之用。由上可知,将文蛤散与栝楼牡蛎散中的文蛤与牡蛎研为细末,制成散剂,更利于人体吸收,亦能保护正气,共同发挥止渴之用。

2.3清热散饮,解渴除烦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云:“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病者吐后必伤津液,若水与热倶随吐而去,渴而思水则予猪苓散;若只水去而留热存,则成贪饮,饮水必多,且不复吐,为有里热之故,致有溢饮之患。文蛤汤为大青龙汤去桂枝加文蛤,文蛤咸寒,可清客邪之郁热,使热去而口渴止、贪饮休,张石顽赞文蛤在本方中的作用为“直入少阴,散水止渴,为太阳少阴二经散邪涤饮之圣药”;大青龙汤开鬼门、洁净府,汗出以散水饮,则溢饮之患亦除。另有诸多医家质疑此条文存在错简问题,柯琴《伤寒论注》认为此条方证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方证彼此相错,即文蛤汤与文蛤散应该相互对调。日·丹波元简赞同柯氏见解,其在《金匮要略述义》中举“渴欲饮水不止,文蛤散主之”作为佐证。李今庸在《金匮要略讲稿》也指出文蛤汤应该用于治“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的证候,而文蛤散应该用于治“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笔者认为此种说法亦是颇有道理,《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38条“太阳中风……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与第条病机主症大抵相同,即未得汗出,郁热蒸于内而烦躁,如果将文蛤散换成文蛤汤,则两方组成只有文蛤、桂枝之异。另有,在《金匮要略》中“渴欲饮水不止”与“渴欲得水而贪饮”二者意义相近,故都以文蛤散治疗亦可行之。但无论本条文是否为错简,咸寒药物之文蛤都发挥了清热散饮、解渴除烦的作用。

3验案——以渴为主症的百合病病案

孙某,女,50岁,退休职工。年10月19日初诊。患者口渴3年,多欲饮水,饮不解渴,夜间明显,剧则渴醒,影响睡眠。昼日亦渴,较夜稍轻。伴有心烦胸闷,欲行不能行,欲卧不能卧,自感周身烦热,但测体温正常,纳食不美,身疲乏力。小便调,大便偏干,2~3日一行。查空腹血糖、尿常规均属正常。多方诊治而无效,怀疑自己所患为不治之顽症,终日惕惕,焦躁不安,神志恍惚。舌黯红,苔黄,津少,脉细数。中医诊断为百合病,证属肺肾阴虚、内热津亏,治以泄热养阴、止渴除烦,方予瓜蒌牡蛎散合百合地黄汤加文蛤:天花粉30g,生牡蛎40g,百合20g,生地黄30g,文蛤2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年10月26日二诊:家属代述,服药4剂,口渴之症大减,夜卧安稳,7剂尽,食欲渐增,身较前有力。现饮水减少,但较常人稍多,舌黯红,苔薄黄,津少,脉细略数。药既收效,守方更进7剂。年11月2日三诊:昼夜已不感口渴,饮水正常,纳可眠可,二便调。舌红苔少,脉弦细。时默默悲伤欲哭,此因患病日久,情志抑郁所致,以疏肝解郁、益气养阴之药调理。后其子因病来诊,告知药尽而愈,心情舒畅,未再复发。按:百合病与现在之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相似。此案患者口渴甚久,饮水不止,舌黯红苔黄,脉细数,为一派阴虚有热症状。阴虚者为癫,患者因辗转调治无效,致多疑善惊,行卧难安,属精神失常。《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云:“百合病渴不差者,栝楼牡蛎散主之。”遂处方栝楼牡蛎散合百合地黄汤加文蛤一味予之。全方牡蛎用量最大,为40g,仝小林曾用栝楼牡蛎散治疗口渴属热盛津伤者,方中用生牡蛎至g,其引热下行,育阴潜阳,有“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妙,又有敛正宁心除烦之功,配以文蛤咸寒润下行水,滋阴清热解渴;栝楼根(天花粉)味苦性寒,生津止渴;百合滋阴润肺,且《神农本草经》记载“百合……利大小便,补中益气”,亦可通利二便而不伤正气;生地黄味甘性寒,气味重浊,除热凉血,益精填髓。全方遵循《黄帝内经》“热淫于内,平以咸寒,佐以甘苦”的治则,方证相应,切合病机。故服药7剂而效显,继服而后愈。

4结语

渴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总由津液缺乏或津液不布所致。要辨明《金匮要略》中“渴”与“口燥”的区别:两者内涵不同,渴是一种主观上想喝水的感受,而口燥虽觉口中干燥,但并不欲饮水或者欲饮水但是不能饮水,且虽曰口燥,但并不一定口中津液缺乏。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口渴条分缕析,“渴欲饮水、贪饮、咽干、口干”等都是对其的描述,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理解仲圣之意,找出口渴之因,从而选用正确之法。《金匮要略》中治渴之法颇多,其中咸寒止渴为一条重要法则。牡蛎、文蛤等咸寒之品具有育阴潜阳、生津止渴、清热散结等功效,治疗因阴虚而致的口渴有显著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疾病谱虽然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临证之时,在变化万千的临床表现中,从口渴出发,结合患者其他症状,辨证采用栝楼牡蛎散、文蛤汤、文蛤散等方剂,定会为诊疗神经官能症、甲状腺结节肿大或糖尿病等提供重要思路。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年第2期。责任编辑:张怡原文标题:《金匮要略》咸寒止渴探究作者来源:续冠胜庄子凡等山东中医杂志-04-:02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张仲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huafena.com/tfcd/102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