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症是不是糖尿病

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要多长时间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7446864.html

序言

糖尿病在我国旧时医书中被叫作消渴症,其症状是“口渴、小便甜味、易生痈疖、形体日瘦”,与西医所谓糖尿病完全相同。

“消渴症”是根据口渴、消瘦而命名的,此名始见于《内经》(秦汉年间)。到了唐朝王焘的《外台秘要》,已知消渴症的尿味是甜的,所以此病真正的发现时间是在公元7世纪。西医对此病用小便甜味来命名,西医书上第一个知道该症尿有糖味的是英国人汤姆斯·威廉氏(ThomasWillims),时间是在年。就发现年代而言,中国比英国早了近一千年。

消渴病没有绝对治愈的方法!西医班丁氏在年发明了胰岛素,也只是一种能够调节生理的药品。对于糖尿病,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一种能断根的方法。中医虽然也没有能使每个病人痊愈的方法,可是中医有几个方法确确实实能治愈一部分人,如治愈胡适之糖尿病就是一例。最近二十余年来,中国、日本的科学家曾经把许多中药认认真真地做了动物试验,并已写出了几册报告书。但因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许多人不曾注意。幸亏笔者在纷乱之中仔细留心搜求,并且在临症时切实访察了中药验方,因此得到了许多珍贵的材料。今逐一在本篇中列出。

(一)消渴症是不是糖尿病?

中医所谓的消渴症,是不是糖尿病呢?这是一个首要问题。恰好有两位西医名士的作品可以引用,笔者正好可以省却不少笔墨来予以说明。

1、《医史杂志》(一卷一期)余云岫先生所著的《十年搜求经籍病名的经历》中有一段说道:

我们现在差不多知道消渴是“糖尿病”,但是究竟是不是糖尿病还得审查一下!于是走进古董店里,将关于糖尿病的古董记载,就能力所及的范围把它找出来,发现很可以作参考的几种病候。在《素问》里面得着害消渴的人是“数食甘美而多肥”的人,又说“甘肥贵人膏梁之疾”。现在糖尿病的原因大多数是营养过于丰富而运动缺少。又在《素问》里得着“饮一波二”的病候,在《金匮》里得着“小便反多”的病侯,而现在的糖尿病是多尿的。在《脉经》里得着“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则数”的病候,而现在糖尿病人大多数食量很好,并且吃过就会肚饥,而其大便是秘结的。在《庾子山集》里得着“痈疽”的病候,在《巢氏病源》中得着“病变多发痈疽”的话,在《千金方》里得着“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须思虑,有大痈”的话,而现在糖尿病人往往发生很厉害的脓痈。综合起来,古书所说消渴的人种种病候和现在糖尿病人的病候及其并发病一一符合。我于是乎方才敢断定古人之消渴病就是现在的糖尿病。

余公岫先生是上海一位著名的西医,笔者曾经拜访过他,知道他患糖尿病与肺病已有数十年之久,所以他的认识是很深刻很丰富的。

2、香港大学学生会会刊刊载了侯宝璋医生所著的《为司马相如的病诊断一下》一文。侯先生是香港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他这篇文章很长,先引用了中医古书的条文,然后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侯先生写道:

------历代医家对于消渴之观察摘要汇别之,有如下列数点:

一、患消渴者多因“数食甘美,甘而多肥”,“积久饮酒”,“小便频数”,日夜六七十起,“小便多”,“饮一斗,小便一斗”。“渴不止,小便多”,“小便数甚,昼夜二十余行,常至三四升”(按唐制每升合五九四毫升)。总之,小便之量及次数均增多也。

二、“其溺甚甜”,含质如麸片,即小便中含有糖也。

三、患者“口渴而饮水不绝,渴不止”,即大渴者。.

四、“能食多瘦”,“日就赢瘦”,即患者消瘦也。

五、“食乃兼倍于常,而不为气力”,乃病人虽多饮食而体重仍不增,气力仍不加也。

六、“其病变多发为痈疽”,“消渴之人,常思虑,有大痈”。

七、“肺萎之病,或从消渴得之”。

八、“咽哽,唇口焦”,“呼吸少气,不得多语,心烦热”,此乃呼吸困难、烦躁不安也。

上述诸点乃我国历代医家对干消渴病观察之所得,亦即医家为诊断消渴之根据也。各家持论虽微有出入,然总不外以“小便多”、“善饥善渴”、“易生痈”及“多食甘美”等为原则,其说已足令人疑消渴即糖尿矣。追至唐季,有人发现患消渴者溺有质如麸片、味甜,而消渴即糖尿病之证据乃更充分。为更求切实起见,特将现在医家所谓糖尿病之病情等等撮述如次,以作比较。

1、糖尿病患者多为食肥甘之人,胖人或不胖不瘦之人,其年龄在四十岁至六十岁之间。

2、小便之量及次数均增多(昼夜可行小便五千至一万毫升,健康

人每日夜约行小便一千二百毫升)。

3、小便内含有糖质(健康者之小便不含糖质)。

4、大渴。

5、食量增大而体重不增。

6、消瘦无力。

7、患者易生痈,亦易生肺结核。

8、舌干赤而痛(病重者有之)。

9、最终至昏迷而死。昏迷之前先有呼吸困难诸状,另有患者往往大便秘结,易发动脉硬化而血压增高。

就此比较结果观之,可见旧时之所谓消渴与现代所谓糖尿病实无大差异,而司马相如之所患即谓糖尿病似亦可无疑义矣。

糖尿病在我国其历史已甚悠久,即最低限度言之,亦可谓此病在西汉时已为人所注意,而赐以“消渴”之专名矣。其尤足令人惊异者,医家于第六七世纪时已发现患消渴者之尿含有糖质,深得实验医学之旨,且对此病之症状及伴发病之观察亦正确明了(即律之以现代医家之说亦无多让,至足钦也!)。

侯先生是西医,他认为中国医书在六七世纪已发现尿有糖质,比英国人汤姆斯·威廉氏在16世纪发现尿有糖质早了近一千年,的确至足钦也"!

(二)糖尿病的古书记载

“消渴”二字最初见于《内经》

消渴二字,最早出现在《内经》上。内经共有五项条文描写此症:

1、《气厥论》说:"多食数漫日消中。”

2、《脉要精微论》说:“瘅成为消中。”

3、《阴阳别论》说:“二阳结,谓之消。”又曰:“二阳之病发心脾,其传为风消,为息贲。”

4、《通评虚实论》说:“凡治消瘅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5、《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消渴病源疑是风流之症

近代要人多患糖尿病,此症实在是甘肥贵人的膏粱之变。古代患者也都是文人雅士或达官贵人。《后汉书》载:“李通有消渴病。”《史记》中有关于司马相如的传说:“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尝有消渴疾。”因为司马相的风流潇洒,所以消渴历来被怀疑是风流病。

司马相如的消渴病往往又与文君那段风流史话联系在一起,所以后来医书相信消渴病病源与房事过度有关,甚至有的书上还认为相如之死乃文君之咎。

其实相如的消渴症与新寡的文君并无关系,却与相如自己的生活饮食有很大关系。试看相如的经历便知他营养过度、缺乏运动。“相,如小名犬子,作文赋,久游宦,迨遇文君之后,分得僮百人,钱百万,买田宅,为富人。”其称病闲居,不慕官爵。奉天子命,出使西南夷,飞黄腾达!这样优裕的生活可想而知必是食之甘美、心宽体胖,膏粱之变才成消渴之病。笔者以为,为奢华的生活所困才是消渴症的主因,而不单单是文君新寡的关系。

汉魏以来,对于消渴症病名的使用几乎是统一的;可是对于病源却不得其解,总疑心与肾部有关系,好像它就是风流人物的风流病一般。例如《中藏经》对于消渴症病源的理解是:“消渴者,因冒风冲热,饥饱失节、饮酒过量,嗜欲频伤,或饵金石,久而积成,使之然也。”各种记载总是带有“嗜欲频伤”的记录。

张仲景发明了金匮肾气丸

张仲景针对消渴症有两条论述:

1、《金匮·消渴篇》云:“消渴,小便多,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

2、《金匮·消渴篇》又云:“消谷而大便坚,溲反数,即为消渴。”肾气丸含有附子、桂枝、地黄、山药、山萸、茯苓、丹皮、泽泻,是一种有名的方剂,应用范围也很广。

《千金方》最早发现消渴症“易生疮痈”

西医知道糖尿病病人易生疮疖,这是因为流入血液中的糖质太多了便引发疮疖。中医在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里早已有了消渴症易生疮痈的记载,这真的是很有价值的重要认识。条文如下:

1、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其所慎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事),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无他。

2、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须思虑有大痈,何者?消渴之人,必于大骨节间,发痈疽而卒,所以戒之在痈也。有人病渴利,始发于春,一经夏,服苦豆豉汁,得其力,渴渐瘥。然小便犹外甚,昼夜二十余行,常至三四升,极瘥不减二升也。转久便止,渐食肥腻,日就羸瘦,咽哽,唇口焦,呼吸少气。不得多语,心烦热,两脚酸,食乃兼倍于常,而不为气力者,当知此病皆虚热之所致。

《千金方》里有许多治消渴病的药方,其中约有十五个方剂都注重全身病态的治疗,同时注重栝楼根及黄连龙胆的使用,它们在糖尿病血糖成分太多时有解毒防眩晕的功效。此外,“猪肚丸”一方也曾被使用,这有些近似于脏器疗法。还有“粟米”一方,也许是近世用粟米须的来源。

《外台秘要》首先认识到“尿有甜味”

唐朝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是首先认识到消渴症患者尿有甜味的著作,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章。我们比英国医生早了近一千年发现糖尿症,这难道不是我们在医学史上莫大的光荣吗?《外台秘要》卷十一中引用古今所录有关消渴病的验证条文如下:

1、渴而饮水,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

2、消渴能饮水,小便甜,有质为麸片,日夜六十起。

这是中国医书对于消渴症有甜尿症候的最早记录,真的是很珍贵的发现。后来许多医书都详细论述了消渴症,却少有论及甜尿之事的。笔者还找到几条关于甜尿的记载,一并附录于此。

1、《医剩》:“王世栅之,二酉委谭,曰:闽参政王燃德,自延平归,忽瘦甚须发皆枯,云乃消渴症,百药罔效。先是延平一乡官,潜谓人曰:王公病,曾有尝其溺否?有此患者,其溺甚甜,此不治验也。王后闻之,初试微甜,已而渐浓,愈益甜。王亦自知不起,乃曰:消渴病闻之,溺甜则未之闻也。”

2、李氏《消渴论》:“消渴者,原其发动,为肾虚所致,每发则小便至甜。”

3、孙氏《生生子医案》:“一书办年五旬,酒色无惮,忽患下消之症,一昼夜小便二十余次,清白且长,味甜。”

4、林佩琴《消渴论》:“三消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不脱,症最重。”

巢氏发现消渴生痈之故

隋代巢氏《诸病源候论》对消渴症记载最详。他认识到血中不清、热气留阻经络、血气壅涩而致生痈,正好与西医所说的糖分注入血中的原理相仿。巢氏的条文如下:

“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诸丸散,其病变多发痈疽,此坐热气留于经络不引,血气缠涩,故成痈脓。------

五气之溢也,名日脾瘅。夫五味之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溢在脾。"

“五脏六腑皆有津液,若脏腑因虚实而生热者,热气在内则津液竭少,故渴也。夫渴数饮,其人必眩,背寒而呕者,因利虚故也。诊其脉,心脉滑,甚为善渴,其久病变成发痈疽。”

“渴利者,随饮小便故也。由少时服乳石,石热盛时,房室(事)过度,至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燥则渴,肾虚又不得传制水液,故随饮小便,以其病变多发痈疽,以其内热小便利故也。小便利则津液渴,津液渴则经络涩,经络涩则荣卫不行,荣卫不行则由热气留滞,故成痈疽。”

“渴利之病,随饮小便也。此谓服石药之人,房室(事)过度,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然肾虚人不能制水,故小便利。其肾利虽瘥,热犹未尽,发于皮肤,皮肤先有风湿,湿热相搏,所以生疮。”

这几条说到了生疮疖,而且指出了“热气留于经络,血气雍涩,故成痈脓”。糖分留滞血中的原理已经呼之欲出了。

但是就病源方面来看,巢元方总以为是甘肥太过、房室(事)太过、肾气虚耗之故,尤其认为是喜服五石散之故。由此可见隋唐之季盛行吃五石散作为修道长寿之剂的风气。到了清代,除了《红楼梦》中的贾赦尚相信五石散以外,近人很少有进服金石炼丹的迷信行为了。现在由于人事日繁,消渴病患者也日益增多,可见消渴病与五石散并无关系。而巢氏在“脾瘅”节中讲到的脾不能运化糖分,恰与近世发现此症是脾脏(即日人所称“膵”)失司所致完全相符。此外,人事太繁、酒食女色,笔者相信总归也是有连带关系的。

金元四家创立三消之说

从《内经》到《千金方》、《外台秘要》、《诸病源候论》,都没有三消之分。金元四家之一的李东垣有三消之说,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候。其余各家也都有确切的界说,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究竟三消是如何区别的则很难界定。先举李东垣等的观点:“上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逆,调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为隔消者是也。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叔和所谓口干饮水。多食饥虚瘅成消中是也。下消者烦躁引饮,耳轮焦,溺如膏,所谓焦烦水易亏,此肾消也。”笔者将之简单解释如下:大渴引饮是上消,多食不已是中消,小便如膏是下消。

张景岳曰:“三消之病,三焦受症也。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阳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故谓之隔消也。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饥,不为肌肉,而日加消瘦,其病在脾胃,又谓之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渐消瘦,其病在肾,故又名肾消也。”刘完素著《消渴论》所说相仿。

笔者披览了金元以后的医书,其学说支离杂乱,而且越说越不清楚。依我看来,消渴症把“小便太多饮一漫二的尿崩症”和“小便如膏日益消瘦的蛋白尿症”混为一症,并不另外扶出,这实在是不对的。我同意上消中消下消三种病症名称的分类,但觉得应分立此三病:上消是“尿崩症”,中消是“多食病",下消是“蛋白症”。另详见关于下列病名考定的一节。

宋代以后药方混淆不清

三消之说在宋代以后延用甚盛,譬如宋《圣济总录》中搜集的材料就最为丰富。它用“消渴”一门代表说到的四症,包括糖尿症、尿崩症、多食症和蛋白尿。其中收录的消渴药方共一百九十二张,这些药言甚为繁杂,玉石不分,只有几张药方颇有特色,如用“菝葜”的三方。此外用“地黄”的药方达三十余方,用“栝楼根”的四十余方,还有用黄牛脂、羊脂、猪脊骨、葛根、黄连、苦参、冬瓜、黄芪、猪胆、萆薢、石膏、防己、鹿茸、麦冬、黄芩等的药方。

上列各方中唯有用“地黄”或“地黄汁”者在科学试验报告上最有价值。“地黄”被日本人认为是治糖尿症最有效的药品。以上两种药物本文在后面有详细的论述。牛脂、羊脂与“胰”的发明相近,因为脂就是胰,俗称胰脂油,“胰脂”二字本来是连用不分的。至于栝楼根何以成为消渴症的要药,除了其解渴作用以外,我真想不出什么理由来。还有十二张药方用到水银、铅、铅粉、铁砂,或许它们有科学上的价值也说不一定,但因为我不懂原方用意何在,只得留给后人来解释了。

清以后医案可供参考

明清以后的记述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保存的医案甚多,节录数节如下:

一妇年逾三十,常患消渴,善饥脚弱,冬亦不寒,小便白浊,浮于上者如油,脉皆细弱而缓,右脉尤弱,曰此脾瘅也,宜用甘温助脾,甘寒润燥。以参芪各钱半,麦冬、白术各一钱,白芍、花粉各八分,黄柏、知母各七分煎服,病除。

胡天叙年五旬,素豪饮而多思虑,弱冠后善病,轻则两足及臂常时瘅痛,甚则肾之气上逆,或致晕厥,汗出不寐,齿痛龈露,夜卧阳事暴举,时时梦遗,面有油光,揩去复尔,脉之两手俱豁,大关前搏,指据证脉,乃二阳之病发心脾,今已传为风消矣,询其小便,云颇清白,令以器贮,逾时观之,果变稠浆,面结腐皮,遂恐甚。告以平昔洪饮纵欲劳神,数十年所服桂附纯阳之药,不可胜计,未知尚能愈否?曰:幸未至息贲,但能断饮绝欲,多服养荣之剂,尚可为也。乃与生熟地、杞子、麦冬、沙参、地骨皮、知母、黄柏、石膏、出入增减,诸证渐平。

常熟汪东山夫人患消证,夜尤甚,每夜必以米二升,煮薄粥二十碗,而溲便不异常人,此乃为火烁也。先延郡中叶天士治以为乌梅、木瓜等为敛其胃气,消证少瘥,而烦闷赢瘦饮食无味。余谓此热痰凝结,未有出路耳。以清火消痰,兼和中开胃调之。病情屡易,随证易方,半年而愈。

曾治一贵人,患疽疾未安而渴,大渴一日饮水数升,愚进以加减八味地黄汤。诸医大笑曰:此药若能止渴,我辈当不复业医矣。皆用紫苏、木瓜、乌梅、人参、茯苓百药煎生津之药止之,而渴愈甚。数剂之后,茫无功效。不得已而用予方,连服三日而渴止。因相信久服不特渴疾不作,气血亦壮,饮食加倍,强健胜于壮年。盖用此药非予自执鄙见,实有本原。

渴饮不解,经谓之膈,消即上消证也。言心移热于肺,火刑金象,致病之由,操心太过,刻不宁静,当却尽思虑,遣怀于栽花种竹之间,庶几用药有效。处方生地、天冬、枣仁、人参、柏子仁、知母、金石斛、生甘草、元参。

清代有许多医案书籍,其中有些很有价值。例如齐有堂一案中采用了八味地黄丸,而地黄的功效是合乎今日科学试验的。

消渴是常见的大症,民国以来发现了许多治愈糖尿病的单方,譬如用猪胰一方就与胰岛素的发明相合。而胰岛素只是调节生理的药品,绝非根治之剂。西医认为糖尿病没有治愈的可能,中医却有根治的方剂。只是这些方剂不是一概都有效,若干人经治疗后痊愈,但也有若干人并不能痊愈。所以这可以说是大发明的矿苗,已发明了一半,其余尚待研究、尚待发掘。将来必定会有一种能将所有患者治愈的根治性特效药,此药目前还隐伏在中国的药物群中。我在下一节详详细细地介绍科学界研究“消渴药品”的经过,希望大家都要给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huafena.com/tfcd/85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