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草民老师微博内容整理
关于经方的使用,很多同道抵触化裁方、合方。
他们认为用经方,就必须要原方不动,才算是尊重仲景原意。
所以,一个处方里某味药用多少、哪个先下、那个后下…一定要不折不扣的按照条文严格执行,这样才会有疗效。
像草民这样,动不动就用个化裁方或者合方的,即便是一剂知、二剂已,也会被嗤之以鼻:江湖套路,毫无章法!
那么,化裁方、合方就是违背仲景原意吗?我们随手找几个条文来看一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
不一一列举了,其实仅仅一个桂枝汤篇,这样的化裁条文占了至少百分之八十的篇幅。
我们再来看看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7味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类似的还有麻黄汤、芍药甘草汤、白虎汤、四逆汤…
可以这样讲:除了那些固定的丸剂、散剂,经方中几乎每一方都注明了如何化裁,以及化裁的处方药量。
……经方大神们如何理解张仲景的这些条文?他的“仲景原意”可是要禁止后世学子去化裁经方?
那么关于合方呢?
我们还是再来看《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
大量的条文,不仅给出了合方的理法,更是给出了剂量和用法,不可谓不详尽!
“仲景原意”,可是要禁止后世医家合方用药?
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简单明了的一个问题,大部分经方学者视而不见呢?
之前的文章已经说的很明白:
中国的中医学者,是在学经方。
日本的汉方医学,是在信经方。
近现代经方医者,被汉方中的“方证派”影响太大了,几乎达到被洗脑的地步!
所以从药王孙思邈、金元四大家、一直到张锡纯…几乎所有的经方高手,都是在通过学习经方,去理解经方背后的处方结构、药理、以及处方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而汉方发展到现在,基本就剩下“方证对应”了。也就是医家认为患者属于什么“证”,就从经典中找一个对应的“方”出来,一丝一毫不加改动的给患者去用就行了。
最极端的方证对应,甚至不考虑患者的体质差异、年龄差异、性别、地域…
中医几千年来引以为傲的:量身定制、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在这里成了摆设!
所以我们现实中,经方的使用出现了两个极端:
一个叫作只用原方。
一个叫作面目全非。
《伤寒论》中,张仲景只列举了个处方,这其中还包括大量的化裁方、合方。
那么,这方是否可以治疗世上所有的病?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小学时,老师教我们乘法口诀的过程。为什么乘法口诀最多只有9×9=81但是我们现在都会算10×10=呢?
“理不过内经,法不过伤寒。”
《伤寒论》中,张仲景教给我们的是法则。
它就像乘法口诀一样,是必须背诵至脱口而出的。
但是临床运用,并不是超过9×9我们就不算了。
我们能够算出超过9×9的计算结果,原因是严格的按照乘法口诀的计算法则,如果随心所欲,那么有可能10×10就能算出来任何结果。
所以,化裁与合方,也要严格遵守经方法则。
任何对着条文治病都是在碰运气。
任何所谓丝毫不改用经方都是死脑子。
任何随心所欲乱化裁都是盗名欺世、草菅人命的伪经方!
碰运气和原方不动这种人属于智商太低,学不到“理法圆融”。
随心化裁这种属于狂妄自大,拿患者当小白鼠,妄图证明自己已经超越了医圣。
请远离以上三种所谓的“经方专家”!
1
END
1
我们以推广中医健康公益活动,拓展中医文化事业及培养现代化经典中医师为使命,致力将经典中医文化普及惠民。如您有公益邀约,请扫码联系我们,谢谢!(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灸道源于民惠于民想获取更多草民资讯可添加以下联系方式
草民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