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六十二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这一条吧,一直以为自己是理解的,现在看来,理解有误。以前认为外解少阳,并温中化饮,自以为没毛病。这次因为和另一条对比,却发现好像不是这样的。

若牡蛎散胸胁满结,栝楼根止渴润燥。那么干姜在此处意欲何为?用干姜,首先想到当是里虚寒的情况,用于温中化饮。而本条有心下烦,渴等症状,似乎有热;以及用药黄芩,牡蛎,栝楼根均是偏于寒凉的药物,这对于寒或饮,又怎么解释呢?干姜仅仅是因为复下而导致中焦的问题吗?

这一条持不同看法的人不少。

刘渡舟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少阳兼里虚寒之证,与大柴胡汤是相对的方剂。“用本方和解少阳而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而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认为小便不利,一方面因为少阳枢机不利,影响气化;一方面因为脾阳不足,津液转枢不及所致,而渴也缘起于此。刘老认为,该证大便当溏。那么,干姜是用于温中的。

但是,胡老认为,本方不呕,没有半夏。用于治疗不呕而渴的柴胡症。桂枝甘草治疗气上冲,因为气上冲,所以小便不利。瓜蒌配合牡蛎,不但止渴,还散结。所以这个方剂当有大便秘结,大便偏干,里头有微结,但没有大柴胡汤心下急的样子。那么如果心下这病人感觉有所结滞,但也不是大柴胡汤那么厉害。但是大便偏干。再有气上冲,或者心悸,都可以用。这个解释明显和刘老的不同,认为本病是偏向阳证的。

如果认为有寒有饮,饮停导致的小便不利,以及津液不布导致口渴,那么组方中并没有常规的用到温中祛湿化饮的药物,比如半夏、茯苓之类的。同时用药牡蛎,天花粉等咸凉苦寒之品,也与寒饮病机不符。

再看天花粉,清热生津润燥;牡蛎,收敛固涩;且干姜甘草的药对,在前面难懂的29条里分析过,具有“复阳”,也就是复津液的作用。一系列的操作说明这是一个生津复液的组合。而一开始说发汗又复下,当有损失津液的可能,所以小便不利和渴,可以看成是津液损伤后出现的症状。用干姜甘草是复胃气而生津液的用意,并非中焦有寒也非中焦有饮,所以干姜用量不大,组方中寒凉之品又较多。这样才不貌似不会矛盾。

所以,为什么会有“微结”,因为津伤而里热微结;所以为什么不呕,因为没有里饮;因为津伤里热,所以小便不利、渴、心烦。而这个热微结于胸胁,所以用柴胡剂,再配以桂枝甘草降冲逆,干姜甘草复津液,栝楼根牡蛎生津散结。

借用一个说法,“这个方是治疗津液虚的少阳证。”

杨小喜

不忘初心,认真求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huafena.com/tfzz/89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