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与粉葛一样吗

葛根是一味历史悠久的经典药物,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来源于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均有使用,创立了诸如“葛根汤”、“葛根芩连汤”等名方,几千年来沿用不衰。然而近年来,随着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为了保证用药的准确性,《中国药典》自年版起就按植物不同来源己将葛根分列为葛根、粉葛两个品种,把粉葛单列出来,葛根原植物只有野葛。这造成了很多临床医师的迷惑,二者到底有何本质的区别?

品种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习称野葛。含黄酮类物质,总量可达12%,异黄酮每克达到22毫克。

粉葛,为豆科植物甘葛藤的干燥根。含淀粉率在30%左右。因含葛粉多而得名粉葛,又因味甘甜又称为甘葛。

药性

首先,《本经》所说的“主消渴”,也就是功效中的“生津”,这一方面古今医家多用粉葛根,如张锡纯、施今墨、赵锡武、章真如、祝谌予、朱良春等,在辨治消渴(糖尿病)时均使用粉葛。这可能和粉葛所含的淀粉有关。中医治疗消渴的很多药物含淀粉或粉质较多,认为具有生津功效,如山药、天花粉等。从这个方面看,粉葛在“生津”方面要优于葛根,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和外感表证的阳明热证。

其次是“解肌”的功效,用于治疗“项背强几几”,即风邪束表,郁滞经络导致的项背不舒;也常用于治疗颈椎病。关于这一作用机理,传统的解释是邪气痹阻,经气不通,失于濡养,而粉葛能“升津液,舒筋脉”,在这里出现了“津液”,可考虑粉葛。但现代研究发现,“项强”大多是颈部浅表毛细动脉的一种痉挛状态,在风寒感冒当中很常见。葛根的主要成分葛根素、葛根总黄酮能够扩张血管,解除痉挛,改善微循环,从而缓解症状。对于高血压引起的项强,是动脉的痉挛状态,用葛根也有良效。

再其次是“升阳止泻”功效。粉葛含一种淀粉比较多,这种淀粉对于缓解脾虚泄泻是很有意义的。它可以保护胃肠的黏膜,减少一些刺激,减轻一些蠕动,所以它使腹泻有所减轻。所以前人主要把葛根(粉葛)用于脾虚的泄泻,也是有它的物质基础的。所以葛根(粉葛)止泻,常用于两个方面,一种是外感泄泻,用粉葛;一种是脾虚久泻,用粉葛煨用。

事实上,葛根是近年来开发利用较多的药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素和葛根总黄酮是葛根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代谢,抗心律失常,改善微循环和脑循环,降血压、降糖降脂等作用。其有效成分“葛根素”,被制成注射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突发性耳聋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等,疗效显著。

在年版药典中,要求葛根含葛根素不得少于2.4%,粉葛含葛根素不得少于0.3%。由此可见,在葛根素含量方面,葛根优于粉葛。

葛根能扩张血管,抗心肌缺血,增加冠状动脉或者脑动脉的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以及其他很多疾病,应用非常普遍,这一作用可总结为“活血化瘀”,在治疗这类病症时,应使用葛根,对于痹证、外伤等属瘀血证者,也常用葛根。也就是《本经》提到的“诸痹”。

性状

葛根(野葛)完整的多呈圆柱形,商品常为斜切、纵切的块片,外皮淡棕色,有纵皱纹,粗糙。切面黄白色,粗糙,纤维性强。质韧。无臭,味微甜。

粉葛呈圆柱形、类纺锤形或半圆柱形,商品常为不规则的厚片或立方块状。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色,切面黄白色。横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浅棕色同心性环纹,纵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数条纵纹。体重,质硬,富粉性。气微,味微甜。

大连中药

希望大家在购买中草药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正规,有资质,能保证药品质量的地方。想了解更多关于中草药方面的知识,请继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huafena.com/tfcd/53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