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燥剂学习笔记

小提示

方剂学学习,我们将提供两套学习资料:

一套是《方剂学学习笔记》(见本篇),优点是知识全面、条理清晰,学习和记忆方法多样,缺点是内容庞杂,文字较多;

另一套是《方剂组成功用快快记忆法》(见下篇),优点是内容简练,趣味记忆,缺点是知识点匮乏,记多易混淆。

第一节:轻宣外燥剂

一.杏苏散类

杏苏散

杏仁苏叶半夏陈皮前胡,枳壳桔梗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记忆: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

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凉燥外袭,肺失宣降;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注意:方中用药量不宜太大,煎煮时间亦不宜过长。

对药:

1.苏叶+杏仁:苏叶辛温,发表散邪,开宣肺气,使凉燥从表而解;杏仁苦温而润,宣利肺气,润燥止咳,合用则苦辛温润,宣降肺气。2.苏叶+前胡:疏风透邪,降气化痰,解表。3.杏仁+前胡:利气止咳。4.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可助理肺化痰。5.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行滞。

辨方:

1.若无汗头痛较甚者,加荆芥、防风;2.若汗后咳不止,去苏叶,加苏梗。

二.桑杏汤类

桑杏汤

桑叶杏仁浙贝母,沙参栀子淡豆豉梨皮

记忆:桑杏汤中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功用: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外感温燥证。温燥外袭,肺津受灼;头痛,身热不甚,微恶风寒,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注意:方中用药量不宜太大,煎煮时间亦不宜过长。

方析:

君:桑叶、杏仁——清宣燥热,润燥止咳;臣:淡豆豉——辛凉透散,助桑叶清宣燥热;浙贝母——清化热痰,助杏仁止咳化痰;沙参——养阴生津,润肺止咳;佐:栀子皮——质轻而入上焦,清泄肺热;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

对药:

1.桑叶+杏仁:桑叶清宣燥热,透邪外出;杏仁宣利肺气,润燥止咳;合用则润燥止咳。辨方:1.若温燥偏甚,身热较重,可加连翘、牛蒡子;2.若咽干而痛者,可加麦冬、桔梗;3.若燥伤血络,鼻衄或咳血者,可加白茅根、墨旱莲;4.若皮肤干燥,口渴甚者,可加芦根、天花粉。杏苏散与本方比较:

二方均能轻宣外燥,用治外燥咳嗽。

杏苏散为轻宣凉燥,理肺化痰之剂,主治外感凉燥证;桑杏汤功清宣温燥,凉润肺金,主治外感温燥证。

桑菊饮与本方比较:

二方均可用以治疗外邪犯肺、肺失宣降之咳嗽、身热不甚、口渴、脉浮数等。

桑菊饮侧重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体现辛凉解表之法,适宜于治疗风温初起,津伤不甚,身热不甚,口微渴等风热袭肺证。

桑杏汤侧重养阴润肺生津,体现辛凉甘润之法,适用于治疗外感温燥,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质黏等温燥犯肺之证。

三.清燥救肺汤类

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

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救肺效甚夸。

功用:清燥润肺。

主治:温燥伤肺证。身热头痛,干咳少痰,气逆而喘,舌红少苔,脉虚大而数等。

注意:1.方中用药量不宜太大,煎煮时间亦不宜过长。2.本方宣、清、润、补、降五法并用;宣:桑叶;清:石膏;润:麦冬、胡麻仁、阿胶;补:人参、甘草;降:杏仁、杷叶。辨方:1.若燥热偏盛,身热较重者,可加羚羊角、知母;2.若燥热灼津炼液为痰,咳痰粘滞不爽者,可加瓜蒌、川贝;3.若燥热灼伤血络,咳痰带血者,去人参,加水牛角、生地。

附方:

1.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玉竹桑叶天花粉白扁豆生甘草

桑杏汤、沙参麦冬汤与清燥救肺汤比较:三方均可清宣温燥,养阴润肺,用于温燥伤肺之证,然三方所治证候有轻重区别。桑杏汤适用于外感温燥、肺津受灼之轻证,症见身热不甚、干咳无痰、痰少质黏、右脉数大者。清燥救肺汤适用于外感温燥、燥热伤肺、气津两伤之重证,症见身热、咳嗽、气逆而喘、胸膈满闷、脉虚大而数者。沙参麦冬汤重在滋养肺胃、生津润燥,“甘寒救其津液”,其证较清燥救肺汤证燥热为轻,但肺胃同病,且燥伤阴分,症见身热不高、咳嗽不甚、口干鼻燥、咽干口渴、舌干少苔、脉细数。

第二节:滋润内燥剂

一.麦门冬汤类

麦门冬汤

半夏人参粳米甘草大枣麦冬

半夏一升粳米草枣迈冬。

联想:大半夏的就准备了一升的粳米和草枣来过冬。

功用:清养肺胃,降逆和中。

主治:肺胃阴虚,火逆上气证。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咳唾涎沫,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虚数。或呕吐,呃逆,舌红少苔。

注意:方中麦冬用量须大,原方用七升,半夏一升,故麦冬量须为半夏的7倍。

用药:

1.麦冬:润肺清心,除烦安神,养阴生津。重用甘寒清润,养肺胃之阴,清肺胃虚热。

对药:

1.麦冬+半夏(7:1):大量麦冬制约半夏燥性而存降逆之用,且能开胃行津以润肺,同时半夏又使麦冬滋而不腻,相反相成。2.人参+甘草、粳米、大枣:人参益气生津,后三者补益脾胃,使中气健运,则津液自能上归于肺,此为“培土生金”之意。辨方:1.若津伤甚者,可加沙参、玉竹;2.若阴虚胃痛,脘腹灼热者,可加石斛、白芍;3.若潮热者,可加银柴胡、地骨皮。

二.养阴清肺汤类

养阴清肺汤

生地玄参贝母丹皮麦冬,薄荷白芍甘草

生地院深背母单被迈冬,不喝百勺甘草。

联想:在陌生地的院子深处背着母亲,只有一件单被来过冬,母亲为了儿子,不肯喝用百勺甘草熬的汤,而让其儿子喝。

功用: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主治:白喉之阴虚燥热证。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初期或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数无力或细数。

注意:1.方中用药量不宜过大。2.白喉,多由素体阴虚蕴热,复感燥气疫毒,津液被灼,热毒熏蒸于上所致。3.白喉忌表,尤忌辛温发汗。原书记载:如有内热及发热,不必投表药,照方服去,其热自除。方析:

君:生地——甘寒入肾,滋阴壮水,清热凉血;

臣:麦冬——养阴润肺清热;

玄参——滋阴解毒利咽;

佐:丹皮——凉血散瘀消肿;

白芍——敛阴和营泻热;

贝母——润肺化痰散结;

薄荷——辛凉散邪利咽;

佐使: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三.百合固金汤类

百合固金汤

百合桔梗生地熟地玄参贝母当归麦冬,白芍甘草

百合姐跟二弟院深背母躺龟迈冬,百勺甘草。

联想:百合姐姐跟二弟在院子深处背着母亲躺在龟背上过冬,只有百勺的甘草。

功用:滋润肺肾,化痰止咳。

主治: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头晕目眩,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注意:本方不可多用;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

方析:

君:生地、熟地——滋补肾阴亦养肺阴,熟地兼能补血,生地兼能凉血;

臣:百合、麦冬——滋养肺阴、润燥止咳;

玄参——咸寒,助二地滋肾,且降虚火;

君臣合用滋肾润肺,金水并补。

佐:贝母——清热化痰,化痰止咳;

桔梗——载药上行,宣利肺气,并利咽喉;

当归——止咳逆上气。

辨方:1.若肾虚不纳,咳喘者,可加五味子;2.若虚火灼金,咳血较重者,可去桔梗,加白及、白茅根、炒麦芽。

四.琼玉膏类

琼玉膏

茯苓白沙蜜生地人参

记忆:神秘的人。

注意:神,原本指茯神,然方中多用茯苓。

功用:滋阴润肺,补脾益气。

主治:肺痨之肺肾阴虚证。干咳少痰,咽燥咯血,气短乏力,肌肉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注意:

1.用法:除白蜜外,余3味加水煎3次,合并药液,浓缩至稠膏。另取白蜜加入搅匀,加热微炼,瓶装密封备用。每服9~15g,早晚各一次,温开水冲服或酒化服。2.若兼有表证或外感所致的咳嗽咯血非本方所宜。辨方:1.若虚火损伤肺络,咳血较多者,加白及、白茅根;2.若肺气上逆,咳嗽较重者,加百部、紫菀、桑白皮;3.若虚火灼津成痰,咳痰不爽者,加川贝、瓜蒌子。

五.玉液汤类

玉液汤

葛根知母山药黄芪鸡内金,五味子天花粉

哥跟直母三要黄芪鸡内金,五味天花粉。

联想:哥哥跟正直的母亲三次求要吃了黄芪的鸡内金,五味天花粉。

功用:益气滋阴,固肾止渴。

主治:消渴之气阴两虚证。口渴引饮,小便频数量多,困倦气短,舌嫩红而干,脉虚细无力。

注意:1.方中用药中山药量须大,一般山药10黄芪5知母6,其余的为2~3。2.消渴一证,有虚实燥热之别。本方所治消渴,乃气阴两伤、脾肾亏虚所致。方析:君:黄芪、山药——补脾固肾,益气养阴;臣:天花粉、知母——滋阴清热、润燥止渴;佐:葛根——助黄芪升发脾胃清阳,输布津液而止渴;鸡内金——促脾之健运,化水谷为津液,兼能缩尿;五味子——酸收,固肾生津,不使津液下流。辨方:1.若气虚较甚,脉虚细者,加人参或西洋参;2.若小便频数者,加山茱萸、菟丝子;3.若内热较重,烦热渴饮者,加石膏、麦冬。

六.增液汤类

增液汤

生地玄参麦冬

生地院深迈冬。

联想:在陌生地的院子深处里过冬。

功用:增液润燥。

主治: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

注意:1.本方用药量较大。2.阳明腑实证之大便秘结者忌用。

附方:

增液承气汤

大黄芒硝生地玄参麦冬

增液汤加大黄芒硝。

二方比较:

二方均有增液润燥之功,可治阳明温病之便秘。

增液承气汤属攻补兼施之剂,用于阳明温病,热结阴亏之便秘。

增液汤则属润养之剂,乃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用于阳明温病,津液干枯之便秘。选用: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huafena.com/tfcd/66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