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治疗方

清代名医叶天士对许多疾病都有着丰富的诊疗经验和学术观点,《临证指南医案》是其临床实践的真实记录,现在就书中“脾瘅”的医案谈谈一些个人浅识。

“某无形气伤,热邪蕴结,不肌不食,岂血分腻滞可投?口干一症,《内经》称为脾瘅,中焦困不转运可知。中虚伏热。川连、淡黄芩、人参、枳实、淡干姜、生白芍。”

“某口甜,是脾胃伏热未清。宜用温胆汤法。川连、山栀、人参、枳实、花粉、丹皮、橘红、竹茹、生姜。”

“脾瘅”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干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提出了脾瘅的病因为过食甘美,病机为中满内热。

此后历代对“脾瘅”的认识与《内经》理论基本一致,均认为脾瘅是过食肥甘,积于中焦,影响脾胃运化功能,从而化生内热的病理过程,口甘为其临床表现之一,进一步可发展为消渴。《内经》以后,脾瘅理论在病机、症候、临床表现、治疗等各方面都有所发展:湿被认为是脾瘅的另一病机,热有内热和外感之别,证候有虚实之分,治疗不再局限于“治之以兰”,而是根据不同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治法方药。

值得注意的是,脾瘅的沿革虽与消渴密不可分,然而历代文献论述消渴的内容远比脾瘅丰富,包括中医内科教科书也是重“消渴”轻“脾瘅”。究其原因,古代的诊断方法局限于望闻问切,很难诊断诸如现代的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调节受损等可以归属于脾瘅的疾病,脾瘅作为肥胖向其相关疾病转化的过渡阶段,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故医家对脾瘅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其重视程度也远不及消渴。研究脾瘅的重要意义在于为肥胖相关的2型糖尿病,尤其是为糖尿病前期的诊疗提供思路及方法,防止向糖尿病的转化,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临证指南医案》记载的二则医案,采用“辛开苦降”法。辛开苦降是在中医四气五味药性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辛温和苦寒两种不同性味的药物配伍治疗疾病的一种独特方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首先提出了“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张仲景宗《内经》之说,开创了辛开苦降法运用于临床的先河,以辛温之半夏、干姜与苦寒之黄连、黄芩为主组成半夏泻心汤及类方。

辛开苦降法的明确提出,首推叶天士,其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苦寒能清热除湿”“辛通能开气泄浊”“辛以开之,苦以降之”“以苦降其逆,辛通其痹”,精确地阐发了辛开苦降法的配伍机理。二则医案既体现了瘅为“热”之意,也体现了《内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胃运化功能减弱,肥甘厚味积于中焦,气机不畅,中焦壅滞,脾胃升降逆乱,渐致脾气亏虚,故二案中均有人参,实热兼有本虚。

组成:人参6克,五味子15克,葛根20克,山药30克,山茱萸12克,翻白草12克,金樱子30克,黄精15克,丹参20克。

功效:助力添精,生津止渴。

主治:消渴肝经病证禀性衰败,肝经偏干,白液质型所致的神疲乏力,五心烦热,自汗或盗汗,口干渴欲饮,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头晕耳鸣,视物模糊,小便正常或量多,舌淡红,脉细数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加减应用:气虚明显者,加回回豆、黄芪、太子参;伴有腹泻者,加白术、回回米;脾虚兼湿滞者,加回回米、苍术、白术、茯苓;头晕胀痛、血压偏高者,重用翻白草,加玉米须、钩藤、积雪草;眼干、目涩者,加枸杞、桑葚、知母;兼血瘀者,重用丹参,加赤芍;有皮肤疖肿者,加白蜀葵花、忍冬藤等。

中消(胃热兼肝肾阴虚)。

处方知母12克,黄柏12克,枸杞子12克,菊花15克,山药12克,山萸12克,生地12克,生石膏20克,葛根15克,天花粉12克,当归12克,丹皮12克,升麻12克,甘草6克。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症,表现为高血糖,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

中医治疗糖尿病要根据病程长短,因人施治,实行个体化治疗,从而达到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目的。

黄芪乌梅汤:黄芪50至克,乌梅20至50克(根据血糖高低调整)。每次加水毫升,煎30分钟,共煎2次,备用。服法:每日早中晚饭前30分钟各服毫升。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限制饮食,晚上忌喝稀饭。

按: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很好的排毒、消肿、利尿等作用,并且我国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使用黄芪了。现代医学发现,黄芪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多种氨基酸、多糖等物质,对于我们的身体有着很好的调养作用。科学家曾经做过实验,让动物服用黄芪水。结果发现,服用黄芪水之后的动物,体重增长比没有服用黄芪水的动物要快的多,并且体内含有的白蛋白与血清总蛋白也有明显的增长。这类的动物放入水中游泳坚持的时间也比较长,并且日常的尿液也增加了。乌梅药用历史悠久,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中品。具敛肺生津、涩肠安蛔之功,历代本草均将其作为收涩药收载。中医认为乌梅更有和肝气、养肝血的功效,可消暑提神、生津止渴,也能帮助肌肉和血管组织恢复活力。乌梅有机酸含量非常丰富,能有效地抑制乳酸,降低疲劳感,还能除掉使血管老化的有害物质等。医院内分泌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经过3年临床研究认为,黄芪乌梅汤在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中具有显著的辅助功能,尤其是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精神心理及睡眠质量等评估均有显著的疗效。黄芪乌梅汤对糖受损或从未服用过任何降糖药品的轻型2型糖尿病患者有显效,对已服用降糖药品的脾气虚、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有效;对注射胰岛素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本方特别适合糖尿病人虚热烦渴者,但不适用于消瘦患者和胃经常泛酸人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huafena.com/tfcd/88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