栝蒌桂枝汤
:
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本证为太阳痉病之范畴,太阳痉病其病在督脉,临床以太阳表证见颈项强急,口噤不开,甚则角弓反张为特点。其中以发热无汗者为刚痉,以发热有汗者为柔痉。本方证用桂枝汤加栝蒌根治疗,当属柔痉,乃外中风寒,营卫不和;内伤津液,筋脉失养所致。故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栝蒌根以清热生津,滋养筋脉。必须注意的是,太阳痉病虽然其病的重心在表,治疗以解表为主,但必须照顾津液,适当加入滋养筋脉之品,否则,邪从燥化,津伤筋急:而祸不旋踵。
:
一、柔痉赖良蒲医案:丁某某,男,半岁。年初夏,身热,汗出,口渴,目斜,项强,角弓反张,手足搐搦,指尖发冷。指纹浮紫,舌苔薄黄。此为伤湿兼风,袭入太阳卫分,表虚液竭,筋脉失荣。
拟用调和阴阳,滋养营液法,以栝蒌桂枝汤主之。
方药:
栝蒌根6克,桂枝3克,白芍3克,
甘草2.4克,生姜2片,红枣2枚,
水煎服。
3剂,各证减轻。改投:
当归、川贝、秦艽各3克,
生地、白芍、栝蒌根、
忍冬藤各6克,
水煎服,4剂而愈。(《蒲园医案》年版)
按语:患儿年幼体弱,复罹身热、汗出之疾,又耗伤于夏,致津伤液劫,筋脉失养,势为必然,故目斜项强、角弓反张、手足抽搐之貌迭现。然治疗时又不能只顾其果,而忽略其因,故先与栝蒌桂枝汤以解太阳卫分风湿之、邪,兼滋太阳膀胱经脉之液,后再以养血生津,清热通络之品以善后。循序施法,令病尽愈。
二、产后发痉:
席梁丞医案:秦某某,女,20岁。年秋,因产后七八日,头晕眼花,不能坐起。临证时忽见患者手指抽掣,相继呵欠,张大其口,越张越大,竟至口角裂破流血,急令人以手按合,亦竟不止。复现面色淡白,目瞪流涎,冷汗时出,神识昏迷,脉弦缓无力。
辨证:新产亡血伤阴,汗多伤阳;复受外感,风入经俞而发痉,势有阴竭阳脱之象。
治法:回阳固脱,祛风镇痉。
方药:
急煎高丽参15克与服,半小时后稍有好转,续用栝蒌桂枝汤加味。
高丽参9克,炙黄芪30克,桂枝6克,
杭芍9克,附片4.5克,栝蒌根12克,
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5个。
2剂,水煎服。
二诊:服1剂后,汗出渐少,2剂服完,抽搐亦缓解,惟感眩晕疲乏,乃表固阳回,阴血仍亏。拟以养血镇痉,气血并补之剂。方药:栝蒌桂枝汤合四物汤加减。
炙黄芪30克,当归9克,桂枝4.5克,
杭芍9克,栝蒌根9克,生地15克,
川芎4.5克,钩藤9克,炙甘草6克,
高丽参9克。
连服2剂后,眩晕减轻,精神日趋恢复。(《席梁丞治验录》年版)
按语:新产之妇,亡血伤津,汗多伤阳,复加外感。风邪鼓荡,则汗出有加,更伤其津,经脉液竭,阳气脱逸,而痉病由生。古圣有训:“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当急所固。”故先急煎大剂独参汤以补气固脱,待气回津生,再以栝蒌桂枝以祛风邪,舒筋脉,并合四物汤以养血活血,此“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又一范例也。
三、急惊风马骥医案:金某某,男,4岁。发烧头疼,频繁呕吐,儿科以流脑收入院治疗,给予磺胺、抗菌素及对症疗法。10余天后呈昏睡状态,神志不清,不吃不喝,并出现频频抽风。每日约抽10余次,抽时两眼上吊,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四肢抽搐,每次约数分钟即自行缓解。给予输液打针用各种镇静剂40多天效果不佳。一直处于昏迷状态,遂停西药,改用中药治疗。患儿发烧比前有所好转,但如不用退烧药时,体温仍然升,易汗,唇干裂,舌上少津,脉数。
治以银翘散加花粉,因吞咽困难,用鼻饲灌入。每日一剂,并送下安宫牛黄丸半粒。经服上药3剂后,抽风逐渐减少,持续时间缩短,神志渐清,会哭,并能稍进食。继以上药加减化裁,减去安宫牛黄丸,每日1剂,体温降至正常,四肢抽搐虽减,但仍未痊愈。家属再三要求出院调治疗养。时过2个月,患儿复来就诊治疗。抽风与出院时无甚差别。据家属叙述,2个月以来,在外一直未停止过治疗。多以寒凉生津之品或以羚羊钩藤息风解痉之类治疗,少有效验。患儿面色苍白,唇舌色淡,精神疲惫,大便溏,手足不温。据此,为过用寒凉,挫伤阳气,不仅脾胃损伤,而且气阴皆虚,不能濡养经脉,抽风终难治愈。遂以栝蒌桂枝汤治疗,连服5剂。十数日后复诊,抽搐次数显著减少,程度也轻。宗此方加白术、当归、党参等调治一月痊愈。(《医方发挥》年版)
按语:风淫发烧,又加频繁呕吐,则里津早虚,筋脉失养。经用银翘、安宫牛黄类治疗,热虽撤而津未回,同时,过用寒凉,又必伤阳,更累筋脉拘急,《内经》所谓“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论。故用栝蒌桂枝汤以温阳解肌,柔润经脉,待阳复津生,风邪得解,则抽风自愈。
本方证与《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证颇为类似,但有轻重之别:彼为项背强几几,此为身体强几几;彼为邪盛于表,故加葛根,重在解肌;此则津伤于里,故加栝蒌根,重在滋液。以此为辨。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由明医公开课整理发表。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投稿请添加大头18
”点击下方图文或者文末“阅读原文”,即可了解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