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头痛,古人常采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根据头痛的部位,如脑后痛属太阳经,额前痛属阳明经等。然而,我们也不应过于拘泥于这些分类。头痛时往往伴随着恶心呕吐的症状,究其原因,主要与厥阴经和阳明经有关。厥阴经与少阳经互为表里,同居于人体内。肝胆二经的疾病常常相互影响,肝病可能引发胆病,胆病也可能引发肝病。在处方用药上,治疗肝病的药物同样适用于治疗胆病,治疗胆病的药物同样适用于治疗肝病。此外,阳明胃是水谷之海,能接纳各种食物并转化为痰液。肝主风、主动,痰浊随着肝阳的上升而上行,导致头痛和呕吐。总体来说,治疗头痛的方法与治疗眩晕大致相同。
中医素有异病同治的理念。徐洄溪曾说过:“如果说某种药物只能治疗某一经的疾病,这是不准确的;如果说某种药物绝对不会作用于其他经脉,这也是不准确的。只能说某一经的疾病应当用某种药物,而不能说某种药物只能用于某一经。”
在治疗过程中,药物的选用总是基于经络学说,根据疼痛的具体部位,加入具有引经作用的中药。比如,脑后疼痛时,我们会选用羌活;额前疼痛,则用白芷;太阳穴疼痛时,薄荷和柴胡是理想的选择。在舌象和脉象的观察上,我们以舌苔为主要依据,脉象则作为次要依据。对于重症患者,他们的舌苔往往是厚黄腻或灰黄腻,其次是淡黄腻。若舌苔正常,仅微见黄腻,则病情较轻。若患者无苔且舌质红绛、光亮且干燥,这表明心肝气火旺盛,同时津液也有所损耗。这种舌象与苔象的差异在治疗上有着显著的区别。前者需要在清息风热的同时兼顾化痰浊;后者则需在清火息风的同时注重育阴。这两种情况在治疗原则上是有所区别的,不能混淆。无论舌苔的颜色如何,只要带有腻象,我们就应考虑化痰浊。若舌质干燥、红绛或有干刺而无津液,我们应辅以育阴生津的方法。这是两者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对于带有腻象的苔,我们通常采用辛凉苦寒的药物,并辅以化痰,但这里使用的化痰药是性温的(如二陈等药)。若舌质红绛、光亮或干燥,我们应采用大剂量的甘凉或甘寒药物,而苦寒和淡渗的药物则不在考虑之列。这种治疗原则不仅应用于头痛,也适用于其他疾病。例如,中风常常伴随头痛,我们可以按照中风的治疗方法来处理。同样地,眩晕症也经常伴有头痛,我们需要明确哪种症状为主导。若眩晕为主导,则按照眩晕的方法治疗;若头痛为主导,则按照头痛的方法治疗。
至于脉象,滑脉是最常见的类型,如滑大、滑实、弦滑、细滑等。也有一些久病虚证的患者出现细软无力的脉象。若患者久病且脉象细软无力,舌苔淡润,我们应根据虚证来治疗。若患者出现一侧太阳穴疼痛如虫咬的情况,结合舌象和脉象,我们可以考虑使用龙胆泻肝汤合三黄解毒汤进行加减治疗,并可适当配服玉枢丹。玉枢丹具有解毒、通窍、辟秽的功效,对于重症头痛有显著疗效。需要注意的是,玉枢丹中含有腰黄成分,因此我们只需要使用其中一种药物,不宜同时使用。若患者大便干结,我们可以考虑采用通腑的方法来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我们可以使用大黄和元明粉;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我们可以选用瓜蒌仁和知母等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头痛的基本方药通常是:藁本、茯苓、生甘草、双钩藤、瓜蒌皮、橘红、姜半夏、炒牛膝、杭菊、连翘、银花、决明子、陈胆星、黑山栀、生竹茹和龙齿。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根据病情进行加减,而不是全用一方。例如,可以加入灵磁石、石决明、珍珠母等易用的药物。对于头痛,还可以使用生铁落,古方中原有生铁落饮一方。如果舌苔黄腻,则可以加入黄连,其用量应根据黄苔程度而定。古法中常用羚羊角,但我在学医时,老师对牙痛病也使用羚羊角。由于羚羊角既稀缺又昂贵,不适合平民使用,因此现在已不再使用。大多数头痛患者的舌苔是黄腻苔,但舌红绛光亮而干的情况是极少数,并不多见。对于这种情况,宜使用鲜生地、鲜石斛、石决明、玳瑁、天花粉、麦冬等药物,或使用石膏和元明粉等药物治疗。#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