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午睡能弥补熬夜后的体能不足 http://www.bdfyy999.com/bdf/yufangbaojian/changshijijin/26043.html
大青龙汤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石膏生姜大枣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取微似
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麻黄10杏仁10石膏30甘草10桂枝10生姜15大枣20
(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
(2)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症者,大青龙汤主之。
(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恶寒发热,周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1)激素依赖性皮炎
患者体质壮实,肌肤腠理紧致,若见面部皮肤灼热,恶寒无汗,口渴烦躁,脉浮紧,皮疹瘙痒剧烈,可投本方酌加大黄或熟大黄,紫草,生地,金银花,连翘,白芷等中药治疗。
(2)过敏性紫癜
患者若见恶寒发热,周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急性期可投本方治疗。
(3)银屑病
患者体质壮实,肌肤腠理紧致,皮疹主要表现为斑块,干燥性鳞屑,瘙痒明显,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可投本方合当归饮子酌加土茯苓,乌梅等中药治疗。
(4)荨麻疹
若见恶寒发热,周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以皮疹瘙痒剧烈,可投本方酌加路路通,乌梅,五味子等中药治疗。
(5)痤疮
患者平素喷嚏连连,或常吸鼻涕,黄白相间得鼻涕多,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可投本方酌加桔梗,白芷,薏苡仁,连翘,苍术等中药治疗。
(6)异位性皮炎,湿疹,药疹,接触性皮炎
患者若见恶寒发热,周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皮疹瘙痒剧烈,可投本方酌加白鲜皮,地骨皮,紫草,白术,茯苓等中药治疗。与柴胡剂合方得机会很多。
(1)本方为辛温发汗之俊剂,当中病即止,不可多服。
(2)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出,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3)误服大青龙汤导致的心悸,多汗,虚脱等,可用真武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救治,或饮用甘草红枣生姜红糖浓汤。
(4)本方应避免空腹服用,不宜与咖啡浓茶共饮。
(5)本方发汗猛烈,年老体弱,产妇,久病,大病患者,或心脏功能不全,失眠,高血压均不宜服用。
解析:本方证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热伤津液所致。治疗以发汗解表,兼清郁热为主。方中用麻黄、桂枝、生姜辛温发汗以散风寒,能使内热随汗而泄。甘草、生姜、大枣甘温补脾胃、益阴血,以补热伤之津;无津不能作汗,又可以充汗源。石膏甘寒清解里热,与麻黄配伍能透达郁热。杏仁配麻黄,一收一散,宣降肺气利于达邪外出。诸药配伍,一是寒热并用,表里同治,侧重于“于在表者,汗而发之”;二是发中寓补,汗出有源,祛邪而不伤正。
麻黄甘温,桂枝辛热。寒伤营,以甘缓之;风伤卫,以辛散之。故以麻黄、桂枝为臣。甘草甘平,杏仁甘苦,佐麻黄以发表。大枣甘温,生姜辛温,佐桂枝以解肌。石膏辛甘微寒,质重而又专达肌表为使也。营卫阴阳俱伤,则非轻剂所能独解,必须重轻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兼有里热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里热明显者,增加石膏用量,配以天花粉。
咽喉痛甚者加银花、连翘、牛蒡子;
浮肿者者加茯苓、泽泻、苏叶;
热甚者加大青叶、蝉蜕;
气血虚甚者加黄芪、白术、生地、何首乌;
淤甚者加当归、丹参;
小儿夏季外感高热:
咽红、扁桃体大加银花、蒲公英、牛蒡子;
烦躁不安加钩藤、蝉蜕。
1.流行性感冒(外寒里热型)治宜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咽痛明显者,加牛蒡子、土牛膝各10g。口渴甚者,加天花粉、芦根各15g。咳嗽上气,痰吐不利者,去桂枝,加桑白皮12g,苏子、赤茯苓、广陈皮各10g。
2.支气管哮喘发作期(表寒里热型)治宜解表散寒,清肺化痰。
以本方加白前、黄芩、前胡、防风各10g为主治方。
若发热重者,加佛耳草。口干燥者,加沙参、天花粉。咳嗽频作者,加枳壳、马兜铃、款冬花。痰多喘急者,加天竺黄、苏子、葶苈子。
3.肺气肿(肺肾两虚夹表型)治宜温肺补肾,散寒平喘。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呼多吸少、气喘甚者:加核桃仁、狗脊各10g以纳气平喘。若口唇指甲呈青紫色者,加鸡血藤20g,红花10g以通经祛瘀。若合并感染者,加麻黄、杏仁、黄芩各10g,鱼腥草30g。
4.肺源性心脏病(寒痰壅盛型)治宜温肺化痰,散寒解表。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心律快速,心悸气短明显者,去麻黄、桂枝,加淮山药、白术各15g。若合并急性呼吸道感染者,加石膏30g,黄芩10g。若下肢浮肿、腹水者,加二丑、荠菜等。
5.急慢性支气管炎(寒饮伏肺型)治宜温肺化饮。
以本方加减:白术20g,防风、茯苓各15g,清半夏12g,炒莱菔子、白芥子、干姜、白芍、麻黄各9g,桂枝6g为主治方。
6.过敏性哮喘(痰湿阻肺、风寒外袭型)治宜散寒、祛湿、化痰。
以本方加减:石菖蒲、杏仁、徐长卿、白芍、清半夏各15g,麻黄9g,细辛6g为主治方。
7.百日咳(寒饮壅肺型)治宜温肺散寒,化饮止咳。
以本方加减:桂枝、半夏、五味子、白芍各6g,麻黄、甘草各3g,细辛、干姜各2g为主治方。
8.慢性肾炎(有水肿者)(寒湿型)治宜宣肺利水。
辨析:小青龙汤和大青龙汤同出于《伤寒论》;均用麻黄、桂枝、炙甘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表里同病之咳喘证。
那么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的异同点与主要区别_功效鉴别如下。
二方同出于《伤寒论》;均用麻黄、桂枝、炙甘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表里同病之咳喘证。
大青龙汤:重用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力强,配伍石膏清泻里热而除烦,杏仁与麻黄宣肺平喘,生姜与大枣调和脾胃;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烦躁口渴、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小青龙汤:麻黄、桂枝用量较轻,且配芍药监制发汗,故发汗解表之力较弱,配伍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五味子收敛肺气;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痰白清稀、口不渴、苔白滑、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二方均治表里同病之咳喘证。但大青龙汤为表寒里热之咳喘证;小青龙汤为表里俱寒之咳喘证。
目前+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