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多种多样,其结构极为复杂。有些成分是一般高等植物普遍共存的,如糖类、油脂、脂类、蜡、有机酸、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色素、树脂、无机盐类等:另一些则是存在于某些器官中比较特殊的化合物,如生物碱类、黄酮类、强心甙、皂甙、挥发油、有机酸等,这些成分大多都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一种中药往往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但并不是所有化学成分都能产生防治疾病的效用。中药中含有的化学成分通常分为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两类。有效成分是指具有特殊的医疗效用或生物活性的物质,如麻黄碱、小辟碱、黄芩素、薄荷醇等。有效成分都能用一定的分子式或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的熔点、沸点、旋光度、溶解度等理化常数,所以又称有效单体。尚未提纯成单体的化合物,一般称为有效部分或有效部位。无效成分是指与有效成分共存的其它化学成分,它们通常没有(或目前尚未发现有)生物活性和医疗作用,如糖类、有机酸、油脂、蛋白质、树脂、色素、无机盐等。
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划分不是绝对的,随着科学技术、医疗实践和中药研究的进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许多过去认为无效而被忽略的化学成分,其药理作用现在已被逐渐认识而成为有效成分。如中药中含有的多糖成分,其中香菇多糖和猪苓多糖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也不只一种,如人参,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认为其作用就在于人参皂甙类物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又逐渐发现了人参含有的腺嘌呤核苷具有胰岛素样的生理作用,是人参治疗糖尿病的物质基础,而原来认为无关重要的人参多糖类物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扶正固本的强壮作用;人参醇和亚油酸,则有较强的抗炎作用。
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有效成分)都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一种中药往往含有多种成分,不同的有效成分往往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但有些不同的有效成分有相似的作用。一味中药中所含有的多种有效成分,它们之间的组合具有其天然的合理性,可以产生相互作用,如协同作用、制约作用、对抗作用等,表现在药物的减毒和增强疗效上。现在几乎没有从一种中药中分离出来的有效成分可以代替或说明这种中药的全部功能。更何况在复方中,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还可能有所变化。因此,对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绝对不能孤立地去认识和研究。
现将植物类中药中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简要介绍如下。
一、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碱性含氮有机化合物,能与酸结合成盐,是中药成分中生物活性最强的一类成分。它们的种类繁多,广泛存在于生物界,大多存在于植物体内,故又名“植物碱”。但也存在于少数动物体中,如蟾蜍中的蟾蜍碱。目前生物碱结构已搞清楚的有几千种。
化学结构类似的生物碱往往不仅存在科属上的亲缘关联,在药理效用上亦有一定关系。
生物碱在植物中是与各种酸类结合以盐的形式存在的,少数弱碱呈游离状态(麻黄碱),也有的和糖结合成武的形式而存在。大多数生物碱味苦,为无色无臭的结晶固形体,只有少数在常温下为液体,有强烈的臭气(如烟碱)或有颜色(如黄连素)。大多数生物碱都有复杂的环状结构,氮原子在环内,但亦有少数例外,如麻黄碱的氮原子则在侧链上而不在环内。天然生物碱多数为左旋体,个别为消旋体。游离生物碱大部分不溶或难溶于水,能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能在稀盐酸中形成盐而溶解。生物碱盐类易溶于水和乙醇,不溶或难溶于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利用这些性质可以从中药中提取和分离生物碱。但也有例外,有些分子量较低或含有较多亲水性基团的生物碱,在水中溶解度较大,如麻黄碱、烟碱等。弱碱性生物碱,如小檗碱大多能溶于水。
生物碱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理活性,如镇痛、镇静、麻醉、兴奋脊髓、解痉、镇咳、驱虫等。目前有30多种生物碱作为药物用于临床。
二、甙类甙又名苷、配糖体,是一类由糖和非糖部分组成的化合物。甙类是中药中分布非常广泛的一大类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甙受到稀酸或酶的作用时,容易分解成糖和非糖两部分,非糖部分称为武元或配糖基,糖的部分一般是单糖或低分子多聚糖。甙元部分通常是芳香族的醇、酚、酮、葱醒、黄酮类、甾醇类、三藉类等化合物的衍生物。甙类物质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中,尤以果实、树皮和根含量最多。甙类的生物活性仅次于生物碱,因此它也是中药所含的一类重要化学成分。
甙类大多数是无色、无臭、味苦的中性晶体。不同甙元所组成的甙类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但由于它们都含有糖,故又有共性,易溶于乙醇、甲醇和水,有些甙(毛地黄甙类)易溶于氯仿、乙酸乙酯,但都难溶于醚和苯。甙键易被酸和酶水解而破坏,所以在采集、保存和加工中药时,需注意先杀酶,以加温烘烤或曝晒来处理甙类药物(60℃即可破坏酶)。天然甙类通常呈左旋性,无还原作用。但水解后产生的单糖具有较强的还原作用,其溶液也由左旋性变为右旋性,这是识别武类常用的简便方法。
甙的种类很多,按武元的性质和/或医疗效用,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黄酮甙黄酮甙的甙元为黄酮类化合物,是2-苯基色原酮衍生物,大部分与葡萄糖和鼠李糖结合成武的形式存在,也有呈游离状态的。因分子含有一个碱性的氧原子,它的羟基衍生物呈黄色,故称黄酮或黄碱素,是一类天然色素。目前黄酮类化合物,已远远超出这个范围,有些不是黄色,而是白色或红色、紫色、蓝色等,分子结构也有较显著的差异。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为淡黄色结晶粉末,熔点较高,极难溶于冷水,可溶于热水或热乙醇,易溶于碱性溶液而颜色加深,加酸后又析出沉淀。黄酮甙常有显著的抗菌消炎、抗病毒、利尿、抗辐射、抗氧化、增强肾上腺素、维持血管正常的渗透压、防止毛细血管变脆和出血、祛痰、镇咳、平喘等作用。
(二)蒽醌甙蒽醌甙是蒽醌类和葡萄糖、鼠李糖等缩合而成的一类甙。一般呈深浅程度不同的黄色,由于其甙元具有酚性羟基,故呈弱酸性,能溶于水、碱、乙醇以及碳酸氢钠溶液,但在氯仿、醚等有机溶剂中溶解度较小;游离的武元则较易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可利用此性质从药材中提取分离羟基墓配衍生物。
蒽醌甙类成分主要具有泻下作用和苦味健胃作用。水解后泻下作用大大减弱。此外如大黄酸、大黄素尚有广谱抗菌作用及抗肿瘤、利尿作用。某些蒽醌甙还有止血、镇咳、松弛肌肉作用。作为饲料添加剂时,既要认识到其有健胃的积极作用,又要注意到其有致泻作用的不利一面。
(三)皂甙皂甙是由皂武元和糖结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目前所知武元有甾体化合物和三若类化合物。由于其水溶液在振摇时能产生持久性蜂窝状的泡沫,且这些泡沫不因加热而消失,与肥皂相似,故名皂甙(又称皂素)。
皂甙多为白色或类白色的不定形粉末,味苦而辛辣,不易提纯,易溶于水及乙醇,不溶于醚、苯及氯仿等有机溶剂中。皂武元常易溶于乙醇、丙酮、氯仿、醚。
皂甙有产生泡沫的性质和具有乳化剂的作用,内服对消化道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性,能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消化道黏液腺的分泌,具有祛痰止咳作用,大量则可引起呕吐。多数含皂武的药物能增加肠黏膜的吸收能力和增加食欲。皂武与血液接触时,因表面张力降低,能引起红细胞的破裂而产生溶血现象,故不能制成注射剂,内服则无此毒性。
皂甙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有祛风湿、解热、镇静、止咳、抗菌消炎、止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还具有明显的促进血清、肝脏、骨髓、睾丸等的核糖核酸、去氧核糖核酸、蛋白质、脂质和糖等的生物合成作用并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因此,含皂甙的某些药物可以作为添加剂中的免疫增强剂。
(四)强心甙强心甙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类对心脏具有显著作用的甾体甙类,由武元与各种不同的糖结合而成。甙元是由一个甾核和一个不饱和内酯环所构成。
强心甙多为白色结晶,或为无定形粉末,有旋光性,具有武的通性。强心武都溶于水、醇、丙酮等极性溶剂,略溶于乙酸乙酯、含水氯仿,不溶于乙醚、苯等非极性溶剂。其溶解度随分子中所结合糖的多少以及武元部分所含羟基的多少而有所不同。糖体多,含羟基多,可增加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反之,则增加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
强心甙对心脏有强烈的作用,剂量适当,能使衰弱的心脏机能改善,多用于治疗心脏功能不全以及原发性心动过速等证。剂量过大,容易发生中毒;剂量过小,则不起作用。因此应对含强心甙的中药制剂进行生物测定,严格控制剂量,以保证安全有效。
(五)香豆精甙香豆精是一类邻位羟基桂皮酸因分子内部失水而成的内酯。香豆精类与糖结合成的甙叫香豆精甙。
游离的香豆精大多具有香气,能随水蒸气挥发,亦能升华,不溶或难溶于水,可溶于乙醇、醚等有机溶剂,具有内酯的通性。香豆精甙类可溶于乙醇和沸水中,具有甙类的性质。香豆精甙有多种不同的生物活性作用,如利尿、利胆、平喘、镇咳、防御紫外线烧伤、抗菌、抗病毒、抗真菌、抗凝血等作用。
(六)其它甙类
1.含氰甙也叫氰甙,水解后产生微量的氢氰酸,小量有镇咳作用,对呼吸中枢亦有抑制作用,用量过大则使呼吸中枢麻痹而中毒死亡。含氰甙的中药有苦杏仁、桃仁、枇杷仁、亚麻仁。
2.酚甙是甙元分子上的酚基与糖结合而成的甙类。含酚甙的中药主要有垂柳皮、牡丹皮、虎杖等。水杨甙有解热、抗风湿作用:丹皮酚有抗菌、止痛、解痉、降压作用;芪三酚武外用有止血收敛作用。
3.含硫甙甙元含硫基。天然的含硫武不多,只见于十字花科的一些植物如芥、白芥、播娘蓄的种子中,外用有发泡引赤作用,内服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并有一定祛痰作用。
4.生物碱甙甙元为生物碱。如龙葵、贝母等含有生物碱甙。已知其中的甾武生物碱有一定的抗霉菌和抗癌作用。
三、挥发油挥发油也称精油,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因在常温下能够挥发,更容易随水蒸气蒸馏,所以称为挥发油。
挥发油多以游离状态存在于植物体中。很多中药都含挥发油,如橘、藿香、薄荷、紫苏、荆芥、香斋、丁香、肉桂、桂枝、乌药、小茴香、当归、羌活、独活、白芷等。
挥发油由几种至几十种化合物组成,包括脂肪族、芳香族以及萜类化合物等。藉类化合物又可分为单菇类、倍半萜类和二萜类化合物,是挥发油中最多和最常见的,如月桂烯、罗勒烯、桂花烷、藻烷、金合欢烯、樟脑二黏烯等。脂肪族化合物结构较简单,如存在于当归种子中的正十四醇、松节油中的正庚烷、芸香挥发油中的甲基正王酮等。挥发油中常见的芳香族化合物有存在于肉桂油中的肉桂醛、肉桂酸,丁香油中的丁香酚,茴香油中的茴香脑等。
挥发油大多为无色或微显淡黄色的透明液体,具有特殊的气味,如茉莉花挥发油有清香气味,烟叶、茴香挥发油有刺激性的辛辣味。有些挥发油在冷却时有结晶析出,称为脑,如薄荷脑、樟脑等。挥发油不溶于水,能溶于各种有机溶剂,如乙醚、石油醚、二硫化碳,在高浓度的乙醇中可全部溶解,在低浓度的乙醇中只能部分溶解。挥发油具有旋光性和较强的折光性,它们的折光率是鉴别的重要依据。
多数挥发油对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性,能促进血液循环,具有发汗解表(薄荷油等)、理气止痛(木香油等)、祛痰止咳(陈皮油等)、抗菌消炎(丁香油、核叶油等)、芳香健胃(豆蔻油等)等作用:有些挥发油具有强心、利尿、镇痛、驱虫等作用。如丁香油及其丁香酚有局部麻醉、镇痛、消毒防腐作用,满山红挥发油及其杜鹃酮有止咳、祛痰作用,薄荷油及其薄荷醇对局部有止痛、消炎作用,樟脑有强心作用,樟脑油及其按叶素有抑菌作用,鱼腥草及其甲酰乙醛有抗菌消炎作用,芸香油及其胡椒酮有平喘、止咳、祛痰作用,当归油有镇痛作用,柴胡油有退热作用,土荆芥油有驱蛔虫、钩虫的作用,佩兰油有抗流感病毒作用,茵陈油能抗霉菌,核叶油能抗菌消炎,砂仁油能驱风健胃等。含挥发油的中药在饲料添加剂中一般作为健胃剂和矫味剂使用。含挥发油的中药,其中有的已知成分就是有效成分,但有许多含挥发油的中药,其油中的己知成分与生药药效间的关系还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鞣质鞣质又叫单宁或鞣酸,是含多元酚基和羧基的一类复杂的水溶性高分子酚类化合物,可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溶于水的沉淀。
柔质含于植物的皮、根、茎、叶和果实中,木材中亦含有,但很少存在于花中。鞣质一般分成缩合鞣质和可水解鞣质两类。含有缩合鞣质的中药有儿茶、虎杖、钩藤等;含可水解鞣质的中药有五倍子、大黄、石榴皮等。
鞣质很难提纯,通常为无定形的淡黄棕色粉末,具涩味,可溶于水和乙醇而生成胶状溶液,不溶于无水乙醚、氯仿、苯、石油醚或二硫化碳,但可溶于醚和醇的混合液或乙酸乙酯。鞣质能与蛋白质、明胶溶液、重金属盐、生物碱及其它碱性有机化合物结合而生成不溶性的物质。因此,欲从中药提取液中除去鞣质,可加适量的明胶溶液、石灰水或醋酸铅溶液,使鞣质沉淀后过滤除掉。
由于鞣质能与蛋白质形成不溶性的鞣酸蛋白而具有使蛋白质沉淀的作用,对细菌有抑制作用。将鞣质水溶液涂在机体的创面上,可形成一层揉酸蛋白薄膜,能减少分泌物,促进创面结痂,起到止血和抗菌消炎作用。内服鞣质具有收敛止泻作用,可用作收敛药治疗肠炎和痢疾。鞣质内服后不被吸收,所以对血液没有影响;但注射剂中不能含有鞣质,否则能使血液中的蛋白质沉淀,形成血栓。
五、有机酸有机酸(不包括氨基酸)是含有羧基的酸性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液中,酸味的和未成熟的果实中含量较多。含有机酸的中药有缬草、柠檬、白芍、垂柳、四季青、金银花、女贞、马齿苋等。动物药如地龙、斑鲨等亦含有。植物体中常见的有机酸有草酸、琥珀酸、酒石酸、枸橡酸及抗坏血酸(维生素C)等。有机酸在植物体中有的呈游离状态,有的与钾、钙、镁等阳离子或与生物碱结合成盐而存在,有的则以酯的形式存在。
大多数有机酸无明显医疗作用,但某些有机酸却有一定医疗价值,如缬草酸有镇静作用,柠檬酸有抗凝血作用,苯甲酸能祛痰、防腐,水杨酸能解热止痛,异绿原酸、原儿茶酸能抗菌,齐墩果酸有强心利尿作用,抗坏血酸有止血、降血脂等作用,丁二酸能止咳平喘,斑盈素有抗肝癌等作用。
六、氨基酸、蛋白质和酶氨基酸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的一种含氮有机物,它的分子中同时含有氨基和羧基,故称氨基酸。蛋白质是由各种氨基酸结合组成的一类高分子化合物。起催化作用的酶也属于蛋白质。它们共同存在于生物体细胞中。
中药中所含的氨基酸多为无色结晶体,大都易溶于水;除甘氨酸外的所有r氨基酸都有旋光性:氨基酸与酸碱作用均可生成盐,在同一分子内部也可与羧基作用形成内盐,利用这种性质,在适当条件下可测定氨基酸的等电点,并以此来提纯分离氨基酸。
中药中的蛋白质大多能溶于水,呈胶状,有些蛋白质能溶于一定浓度的乙醇(稀醇),有些需在弱酸、弱碱性溶液或盐类溶液中才能溶解。蛋白质都不稳定,在酸、碱、热以及某些试剂的作用下,会发生凝固、沉淀等变性反应。
酶是由活细胞合成的蛋白质,在动物体内可使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降解成可被动物体吸收利用的有营养价值的单体,如糖、氨基酸、游离的脂肪酸等。酶类既可以分解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又可以作为一种营养物质被动物体利用。
含氨基酸的中药很多,而且一味中药往往含有多种氨基酸。由于其含量在许多中药中都很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作无效成分而忽略。近年来随着对氨基酸生物活性或疗效的认识,对氨基酸的研究进展很快,如研究证明使君子氨基酸是使君子驱虫的有效成分:南瓜子氨基酸能抑制血吸虫、绦虫、蛲虫的生长;天门冬素有止咳、平喘作用:蔓荆子、榭寄生中所含的y-氨基丁酸有降压作用等。
含蛋白质或酶的中药有刀豆、蓖麻、天花粉、雷丸、麦芽等。蛋白质或酶也是不可忽视的具有一定医疗价值的成分,如刀豆素、蓖麻毒蛋白有抗癌作用;天花粉蛋白质可用于胎衣不下、人工引产,治疗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等;雷丸蛋白分解酶可破坏绦虫、蛔虫虫体;淀粉酶能帮助淀粉类食物的消化。
七、糖类糖类化合物是指具有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一类化合物。糖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是植物药中最常见的成分,约占植物干重的50%~80%。可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聚糖三类以及它们的衍生物树胶和黏液质等。
单糖是指不能再水解成更小分子的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化合物,如葡萄糖、果糖、鼠李低聚糖是指由2~9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聚合而成的直糖链或支糖链的聚糖,如蔗糖、麦芽糖、水苏糖。
多聚糖是由10个分子以上的单糖脱水形成的高聚物。如淀粉、纤维素等。
单糖类和低聚糖类化合物,一般呈结晶状,有甜味,可溶于水,难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有旋光性。除蔗糖外,其它的单糖和低聚糖均有还原性。多聚糖类化合物已不具备一般糖的性质,难溶于冷水,不溶于乙醇及其它有机溶剂,无甜味,也无还原性等,能被酸和酶水解为单糖和低聚糖。
单糖、低聚糖一般无特殊作用;多糖包括植物多糖、动物多糖以及微生物多糖三大类,都具有免疫促进作用,而从中药中提取的植物多糖尤为重要。
植物中常见的多糖类有淀粉、菊糖、树胶、果糖、黏液质等。这类成分过去大多被认为无生物活性作用,而且在提取有效成分和制剂制备中,往往影响质量及操作,通常把它们作为杂质除去。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某些多糖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和重要的医疗作用。例如茯苓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的作用,其主要成分为β获苓聚糖(-Pachyman)。β茯苓聚糖是一种B(1-3)葡聚糖,本无抗癌活性,但如果除去主链β(1-3)所连接的β(1-6)侧链氧化,便得到具有抗癌活性的茯苓多糖。另外,其衍生物羧甲基茯苓多糖,也具有抗癌活性和免疫促进作用。再如猪苓多糖(PUPS或称)具有免疫促进作用和抗肿瘤活性,与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或氟尿嘧啶等合用,能显著提高其抗肿瘤活性及降低毒副作用;黄芪多糖(APS)具有免疫促进作用,能显著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显著增加小鼠脾脏、肝脏RNA与DNA和蛋白质的含量,对EAC(玫瑰花环试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适当比例的人参多糖(GPS)与黄芪多糖配伍应用,可显著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白及所含的黏液质,可作为代血浆的原料。海藻所含一种多糖类物质,系由β-D甘露糖醛酸所组成的长链大分子化合物,其钠盐可溶于水,形成高黏度的溶液,其黏度随该大分子的降解而降低,适当降解后的低聚海藻酸钠的水溶液可作为代血浆使用。蘑菇中的蘑菇多糖Lentinan)动物试验有抗癌作用。竹叶多糖能抑制肿瘤,海带的多糖类昆布素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等。
最近国内外陆续报道,在灵芝、蜂胶、芦荟、黄芪、蜂花粉等高等植物及菌类中发现有显著增强疫苗免疫作用的多糖。
八、油脂和蜡油脂是由饱和和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所组成的混合物,习惯上分为油(脂肪油)和脂肪。常温下为液体的称油,植物油脂多属之,多存在于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中,含量多在50%左右:常温下为固体或半固体油的称脂肪,动物油脂多属之。蜡是高级脂肪酸和高级一元醇结合的酯类,主要存在于植物果实、茎、幼枝和果实的表面,常温下为固体。
含油脂的植物药很多,如火麻仁、芝麻、杏仁、蓖麻仁、巴豆、惹苡仁、大枫子、鸦胆子等。油脂不溶于水,溶于乙醚和氯仿。油脂长时间与空气接触,可逐渐氧化,分解酸败,因此在使用含油脂的中药时应注意保存。
含油脂丰富的中药一般可用作润肠通便药,如火麻仁、芝麻、杏仁等;蓖麻仁、巴豆油为刺激性泻药。有的脂肪油还有特殊的疗效,如大枫子油可以治疗麻风,惹苡仁油能抗癌,鸦胆子油能腐蚀赘疣,鱼肝油可以预防维生素A、D缺乏症等。此外,油脂和蜡尚可用于油音、软膏、膏药、栓剂、注射油或丸药蜡壳的原料以及丸衣、片剂的打光材料等。
九、树脂树脂是一类化学组成较为复杂的混合物,是植物的代谢产物,多与树胶、挥发油、有机酸等共存。含树脂的中药有阿魏、没药、苏合香、安息香、牵牛子等。有些含树脂的中药具有一定的医疗用途,如阿魏油胶树脂有抗凝血和泻下等作用,没药作用于局部有防腐消炎、止痛作用,苏合香脂有减慢心率、增进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安息香脂有抗菌、祛痰作用,牵牛子脂有泻下作用等。
十、无机成分植物类中药的无机成分主要为钾、钠、钙、镁、铝、硫、磷,大部分以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它们或与有机物质结合存在,或成为特殊形状的结晶,如大黄中的草酸钙结晶,夏枯草中的氯化钾、桑叶中的碳酸钙等。无机盐具有一定的医疗效用。如夏枯草的钾盐有降压、利尿作用,马齿苋所含氯化钾等钾盐有兴奋子宫的作用,附子的磷脂酸钙与其强心作用有关。
动物药材中石决明、牡蛎、乌贼骨、虎骨等则含有更多的无机成分。矿物药材几乎全部为无机物质。这些无机成分有一定的生理作用,如钙盐可补充体内钙质的不足,减少毛细血管的渗透性,缓解肠平滑肌的痉挛,可用于因血钙降低而引起的痉挛、荨麻疹及肠绞痛等疾病。
很多试验已经证明中药中含有的微量元素在疾病的防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动物机体内的许多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酶、激素、维生素等的生理活性与一些微量的金属离子有关,这些离子含量虽小,但它们是细胞正常新陈代谢所必需,一旦缺乏或过多均可导致机体患病。正因为这些金属离子含量极少,故称为微量元素。
中药所含的微量元素有铁、铜、锌、锰、钻、铬、硒、碘、镍、钼、锡、硅、砷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可用中药中的微量元素调整体内由于微量元素变化而引起的紊乱。
十一、植物色素类植物色素的范围很广,可分为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两大类。黄酮甙类、葱醒甙类以及花青素(普遍存在于花中)等均属水溶性色素。萜类色素、胡萝卜素、叶绿素等均属脂溶性色素,如藻类植物中的昆布、海藻等。叶绿素有抗菌、促进肉芽生长和除臭等作用。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前体,在体内能转变成维生素A,可用于防治维生素A缺乏症。
色素在饲料添加剂中主要作为着色剂使用。着色剂的主要成分是g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等。
干胡萝卜中叶黄素的含量为65mg/kg,干红辣椒中叶黄素含量为mg/kg。据报道,当蛋鸡饲料中叶黄素含量为2mg/kg时,再加入60g康露定,可使蛋黄比色指数达到14。
End
母猪眼屎,泪斑,便秘,这些小问题正在偷走你的猪场利润!勿信“非瘟”疫苗谣言,适度增强免疫力才是防非的正确途径!蛋满仓天赐好药材,良心做好药牛羊速肥肽
牛羊专用无抗促长产品!生机组合
母猪场的“定海神针”
公司--
河南中兽医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