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xwdt/
麦门冬汤为导师临床常用方剂,且常将麦冬用至35g,甚至70g,也许有患者会注意到,每逢用到麦门冬汤,大夫交代医嘱时会说煮药时再放一把粳米或者两段铁棍山药。那么其中的奥秘在哪里?下面带你解读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原文曰:“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津液耗伤,肺胃阴虚,阴虚则火旺,虚火上炎,肺气失于宣降,肺气上逆则见喘咳;热灼津伤故咽喉干燥,痰粘难咯咳。此外还有口干欲饮凉,舌红少苔,脉象虚数等症。
沈明宗曰:此阴火上逆也,真阴之虚,阴火上逆刑金,为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惟当壮水之主,以镇阳气,止逆下气,故用麦冬、人参、甘草、粳米、大枣滋培后天胃气,以生肺金,即生阴火而降火邪,惟以半夏涤痰下利,余窃以为肺痿之主方也(《金匮要略编注》)。
重用甘微寒之麦冬,养阴益胃,润肺清心,滋而不腻;半夏辛苦温而燥,燥湿化痰,开通胃气,下气降逆。两药合用,一微寒一温,一润一燥,益胃养阴,降逆止呕,本方润而不腻,燥不伤阴,相反相成。
《医门法律》中言:“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所以再辅人参、甘草、粳米、大枣,一者培土生金,益胃以养肺,有益于肺脏气阴的恢复,此乃虚则补母之法;二者胃中津液无气不生,益气健脾以助麦冬恢复胃津;三者以药测证说明在肺胃阴虚的同时存在着气虚之象。因此,配伍甘温益气之品,通过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转运和输布津液,使“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润肺止咳,清金制火,肃降逆气。麦门冬汤为润燥相济、刚柔并济之例证。
麦门冬汤之粳米:有患者会误以为粳米即是经常食用之水稻米,其实不然,粳米为旱稻米,较难购买到。临床中导师学习清代著名医家张锡纯先生之经验,常以山药代替粳米。先生善用山药,在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一方,其认为:“白虎汤加人参,又以山药代粳米,既能补助气分托邪外出,更能生津止渴,滋阴退热,洵为完善之方。”常根据大小便情况分别选用山药或粳米:大便稀溏、小便多者用山药,以健脾止泻,益气固涩;大便稀溏、小便短少者用粳米,取其利水之功。
本方在扩大运用时,当着眼于患者的体质。即:形体消瘦、大病后或慢性病、老人、虚弱者之皮肤干燥或肌肉萎缩、大便易结等。
临床常运用于治疗慢性咽炎尤其是慢性干燥性咽炎、慢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长期口服药物导致的慢性咳嗽等属于肺胃阴虚者。
病案:黎某,女,72岁,年9月7日初诊。主诉:间断胃痞多年。
患者自述无明显诱因出现胃痞,时伴胃脘隐痛,喜温按,不耐寒凉,口干甚,时胃脘烧灼感,纳少寐可,大便不成形,小便调。舌红少苔,脉细。
处方:麦门冬汤+小建中汤+竹叶石膏汤+三七3g仙鹤草30g香橼10g佛手10g
麦冬35g半夏5g太子参10g炙甘草10g
桂枝15g白芍30g百合20g乌药15g
竹叶10g生石膏30g仙鹤草30g香橼10g
佛手10g三七粉3g冲服生姜4片大枣5枚七剂,水煎服。
年9月21日复诊:患者诉药后症缓明显,胃痛无,胃脘部烧灼感无,大便成形,但口干更甚,纳呆,舌红少苔,脉细。于上方去小建中汤,百合改30g,麦冬改70g,半夏改10g,加天花粉15g,继服七剂,口干缓解,纳呆无。
按语:患者胃痞伴烧灼感、口干、舌红少苔,考虑为胃阴虚、虚火上乘所致,予以麦门冬汤配伍竹叶石膏汤滋阴益胃;患者胃脘隐痛,喜温按,不耐寒凉及大便不成形,辨证为虚寒小建中汤证;考虑患者胃镜病理提示重度肠上皮化生,予三七粉、仙鹤草活血补虚。二诊时患者口干明显,遂去甘温之小建中汤,将滋阴药加量,麦冬剂量增加一倍,加用天花粉滋阴生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