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干姜汤理解兼谈淤堵问题

???今日讲一下比较难懂的条,并结合这一条谈谈《伤寒论》里的淤堵问题,原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半斤(15克)桂枝三两(去皮)(9克)干姜二两(6克)栝蒌根四两(12克)黄芩三两(9克)牡蛎二两(熬)(6克)甘草二两(炙)(6克)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条条文据说是仅此于条的难理解条文之一,历来认识不统一,有的说是少阳病条文,有的说是厥阴病条文,有的说是阳证转阴证的转机,有的说是专治上寒下热的方剂……众说纷纭,弄明白了这一条文的内在含义,《伤寒论》的理解就可以再上一个台阶,下面和大家一起梳理一下。

??伤寒五六日经过发汗和下法后,津液大伤,于是出现了心烦口渴,小便不利,头汗出。津液虚不能上承及养心故烦渴,津液不足不能形成全身汗出故只有头汗,同时津亏小便也不利,胸胁满和往来寒热属于典型的少阳病表现,这些都好理解。下面重点解释一下“微结”这两个字。

???“微”在《伤寒论》中单独出现时往往指脉象的微,无力,但与其他词一起出现时,往往做程度修饰副词,表示轻微,略微等意思,比如微恶寒,微汗,微自温,微利……这个一般不难理解。

“结”字需要仔细斟酌,在《黄帝内经》和《伤寒论》时代,“结”表示绾成疙瘩。《说文》:“缔也。”从糸,吉声。古屑切。《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诗·桧风》:“我心蕴结兮。”都是郁结在一起的意思,在人体的“结”我们就称之为淤堵。这是第一层意思。

??还有第二层意思,说文谓从糸,火部也,我们经常说凝结,凝者寒凝,结者热结,那么碰到“结”字,往往提示这个病的最初起因是热。比如热结膀胱,阳明内结,结胸热实,心中结痛,栀子豉汤主之……甚至脏结无阳证的结,也是先有热结在脏,然后引起脏的一系列病变,形成阴证表现。因为脏是最不耐热的,有了热也是移于腑,举个例子比如动物心肝肺等内脏,稍微一加热就烂熟烂熟的,那么同理,人的五脏也是不耐热,一遇到热就容易绾成疙瘩,就容易结,相当于现在医学说的蛋白质变性了,脏一经结,马上变性,失去功能,变为阴证也就是顷刻之间,所以说脏结无阳证,说难治。

???说了这么多“结”字的含义,就是为了理解这一条的意义,这里的胸胁满微结就是胸胁部位,也就是少阳部位出现了热结,少阳处于半表半里,出现了淤堵就需要先化开这种淤堵才能保证表里的通畅,但同时条文描述还有津液虚的情况合并存在,那么这一条的背后基础就是少阳部位有轻微热邪结滞加上津液虚。

???再看一下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个方子。用柴胡牡蛎疏通半表里的淤堵结滞,因为结滞属热,前面已经分析了,所以选的柴胡,黄芩,牡蛎都是走少阳位散热结的寒性药物。有津液虚,用天花粉,甘草,干姜补充津液,并且天花粉还有散结+利小便的作用,较姜枣草的组合更合适。本来是伤寒病,没有说发汗下后解未解,又有头汗出,有想表解的趋势,那么还加桂枝略疏通表位,也符合伤寒汗后不解不能再用麻黄发汗,只能用桂枝解外。

???纵观整个方子,就是少阳病,其中有少阳病的结滞和津液虚,但较小柴胡汤结滞略重,津液虚略轻而已。结滞重加用牡蛎,天花粉,津液虚不及小柴胡故不用人参,大枣,生姜,将甘草也减量,诸多凉药加软坚散结药容易损伤脾胃,略用点干姜顾护脾胃同时加强一下中焦运化,如此而已。

??所以说柴胡桂枝干姜汤仍是一首典型的少阳病方剂,是小柴胡汤的补充方剂,最常用于结滞淤堵重的少阳病。而目前临床上的肿瘤性疾病大多数属于少阳病位的严重淤堵性疾病,我经常应用这个方剂化裁治疗各个部位的肿瘤,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读者可以参考。

附:近期治疗的一个食管恶性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病人,经上方化裁治疗病灶基本消失,肿瘤标志物恢复正常,生活质量改善。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huafena.com/tfgj/79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