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师曰: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下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戢然汗出而解。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柴胡四两,桂枝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炙甘草一两,洗半夏二合半,黄芩一两半,芍药一两半,劈大枣六枚,切生姜一两半。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炙甘草二两。服柴胡汤已,渴者,属于阳明,依法治之。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如果说是阳明胃经的病症,一般的情况是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而今现在是大便稀溏,小便如常的,这应该不是潮热到胃中的情况。况且,有胸下胀满的少阳经病的情况,所以不能从阳明经入手,而是从少阳经病,给予小柴胡汤治疗。阳明病,没有大便,胃中胀满,并且伴有呕吐,是阳明经传少阳经病。要是舌上有黄苔,并且口中发涩,是阳明经的余热未消散的结果。腑为阳,脏为阴。(二)大概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在公元前8-3世纪,那时候秦国还没有建立大秦帝国,朝代口诀表,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端,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大概就在秦统一之前,在古老的华夏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文化高潮。这些文化的相互交融,形成了很高的学术思想。这也是中华文化思想的基石。那么,就在这时,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医学家,总结了之前的医学成就,说是总结,其实是不可考了,黄帝内经就成书于此。《皇帝内经》这本书是谁写的不知道,内容是关于阴阳五行学说,这不单单是医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华哲学的引言。而做为医学理论体系,完美的解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释了人体内部脏腑的相互关系,并且在整体观念的原则下,阐明有关病理、诊断、预防、治疗等等医学上的诸多问题,奠定了岐黄医学的理论基础。有个现代名人说过,这个理论领先现在西医一千年。名医谱扁鹊,秦越人;有故事,略去两千字。汉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创新辨证论治,著有伤寒杂病论,临症医学。汉代华佗,用麻沸散在古代做手术,差一点给曹操做了开颅手术。晋代王叔和,著《脉经》,望闻问切。葛洪,一个老道,炼丹制药。著肘后方,提及传染病。隋唐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最早的病因,病理学专著。唐代,不光诗歌一贯天下,孙思邈,著作《千金方》,有理论,方药,治疗与一体。最早重视妇科儿科,脏腑病证分类的创新。嗣后王熹,《外台秘要》。宋朝从仁宗皇帝到英宗皇帝,朝廷召集了高保卫,林乙《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宋慈的《洗冤录集证》,法学第一人。金元时期,年左右,刘完素,寒凉派。李东垣,补图派。张子和,攻下派。朱丹溪,滋阴派。都承启内经理论。明代,朝廷编写四库全书,成《普济方》。李时珍,著《本草纲目》《频湖脉学》。清代,朝廷发《医宗金鉴》。徐大椿张路玉,张氏医通。程钟龄,医学心悟。叶天士,温病学说。药典《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嘉祐本草》,《大观本草》、《备急本草》《滇南本草》。疗法内服药,外用药。针灸,按摩,气功。中医内容,有生理方面的藏象、经络;病理方面,六淫、七情、饮食起居;辨证,三焦、六经、卫气营血;诊断,四诊、八纲;治法,逆从正反、标本缓急、汗、吐、下、和、温、清、补、销共八法;药物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沉浮;配伍作用,君臣佐使、七方十剂。(三)阴阳五行,不光是在算命中出现,其实也是中医辨证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所以学中医,学易经,学五运六气。木火土金水,及五行;肝心脾肺肾,脏;胆肠胃肠光,即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目舌口鼻耳,五官;筋脉肉皮骨,五体,即,筋、脉、肌肉、皮毛、骨。怒喜忧悲恐,五志;春夏夏秋冬,时令;酸苦甘辛咸,五味;四时,春夏秋冬;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反常曰六淫。藏象,是脏器表现在人体之外的现象,如同喝酒皮肤过敏发红,那么内脏也是发红的。症候,失去正常生理功能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可谓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就看医生的造诣有多深了。阳证,太阳,阳明,少阳;热证,实证。阴证,太阴,少阴,厥阴;寒证,虚证。太阳病,表证。发热,恶寒,头痛,脉浮。中风,表虚证,恶风,汗出,脉缓;伤寒,表实证,恶寒,无汗,脉紧;温病,不恶寒,口渴,脉数;阳明病,里热实证。高热,汗多,恶热,口渴、脉洪。腑证,日哺潮热,便秘、腹满、腹痛、烦躁、谵语,神志昏糊,脉沉实有力。《明远提举贴》孟頫顿首明远提举贤弟:达观来,得所惠书,承惠竹,甚济所乏,知感知感。香炉既不可得,且当置之。草草数字,具复,未既欲言。不宣。上此贴,仅当娱乐。一龙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