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问药物治疗白癜风在什么时候做检测最好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zhongxiyizixun/m/6032.html
三四九、藕
藕味甘甜,解酒清热,
消烦逐瘀,止吐衄血。
(一)、概述
《中华本草》:藕拼音ǒu
英文名Lotusrhizome
别名光旁。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药材基源: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nuciferaGaerth.的肥大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elumbonuciferaGaertn.
采收和储藏:秋、冬及春初采挖。
原形态莲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茎横生,肥厚,节间膨大,内有多数纵行通气孔洞,外生须状不定根。节上生叶,露出水面;叶柄着生于叶背中央,粗壮,圆柱形,多刺;叶片圆形,直径25-90cm,全缘或稍呈波状,上面粉绿色,下面叶脉从中央射出,有1-2次叉状分枝。花单生于花梗顶端,花梗与叶柄等长或稍长,也散生小刺;花直径10-20cm,芳香,红色、粉红色或白色;花瓣椭圆形或倒卵形,长5-10cm,宽3-5cm;雄蕊多数,花药条形,花丝细长,着生于托之一;心皮多数埋藏于膨大的花托内,子房椭圆形,花柱极短。花后结“莲蓬”,倒锥形,直径5-10cm,有小孔20-30个,每孔内含果实1枚;坚果椭圆形或卵形,长1.5-2.5cm,果皮革质,坚硬,熟时黑褐色。种子卵形,或椭圆形,长1.2-1.7cm,种皮红色或白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水泽、池塘、湖沼或水田内,野生或栽培。
资源分布:广布于南北各地。
性状性状鉴别根茎肥厚横生,外皮黄白色,节部缢缩,生有腋芽及不定根,节间膨大,大小不等。质脆,断面白色,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纵行管道,有白色细丝状物。无臭,味微甘而涩。
化学成分藕含儿茶酚(catechol),右旋没食子儿茶精(dgallocatechol),新氯原酸(necochlorogenicacid)以及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0)。此外,尚含天冬酰胺(asparagine),维生素C,淀粉及蛋白质。
)、药用价值
性味甘,寒。
①《别录》:"寒,无毒。"
②《本草蒙筌》:"甘,寒。"
③《本草经疏》:"生者甘,寒;熟者甘,温。"
归经入心、脾、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经。"
②《本草经疏》:"入心、脾、胃三经。"
③《要药分剂》:"入心、肝、脾、胃四经。"
④《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生用:清热,凉血,散瘀。治热病烦渴,吐血,衄血,热淋。熟用:健脾,开胃,益血,生肌,止泻。
①《本草经集注》:"藕汁,解射罔毒、蟹毒。"
②《别录》:"主热渴,散血,生肌。"
③《药性论》:"藕汁,能消瘀血不散。"
④崔禹锡《食经》:"主烦热鼻血不止。"
⑤孟诜:"生食之,主霍乱后虚渴、烦闷、不能食;蒸食甚补五脏,实下焦。"
⑥《本草拾遗》:"消食止泄,除烦,解酒毒,压食及病后热渴。"
⑦《日华子本草》:"破产后血闷,生研服亦不妨;捣罯金疮并伤折,止暴痛;蒸煮食,大开胃。"
⑧《日用本草》:"清热除烦,凡呕血、吐血、瘀血、败血,一切血症宜食之。"
⑨《滇南本草》:"多服润肠肺,生津液。"
用法用量内服:生食、打汁或煮食。外用:捣敷。
注意赞宁《物类相感志》:"忌铁器。"
(四)、复方
复方①治时气烦渴不止:生藕,捣绞取汁一中盏,入生蜜一合,搅令匀,不计时候,分为二服。(《圣惠方》)
②治霍乱吐不止,兼渴:生藕一两(洗,切),生姜一分(洗,切)。上二味,研绞取汁,分三服,不拘时。(《圣济总录》姜藕饮)
③治上焦痰热:藕汁、梨汁各半盏,和服。(《简便单方》)
④治红白痢:藕一斤,捣汁,和蜜糖,隔水炖成膏服。(《岭南采药录》)
⑤治小便热淋:生藕汁、地黄汁、葡萄汁各等分。每服半盏,入蜜温服。(《纲目》)
⑥治冻脚裂坼:蒸熟藕捣烂涂之。(《纲目》)
⑦治麦芒及尘土并物入眼不出:大藕一截,洗净捣烂,以帛子裹于眼上,挹取汁,落眼中。(《普济方》)
⑧治眼热赤痛:取莲藕一个,连节,以绿豆入满其中空处,水数碗,煎至半碗,连藕食之。(《岭南采药录》)
各家论述①孟诜:"产后忌食生冷物,惟藕不同生冷,为能破血故也。"
②《本草经疏》:"藕,生者甘寒,能凉血止血,除热清胃,故主消散瘀血,吐血、口鼻出血,产后血闷,罯金疮伤折及止热渴,霍乱,烦闷,解酒等功。熟者甘温,能健脾开胃,益血补心,故主补五脏,实下焦,消食,止泄,生肌,及久服令人心欢止怒也。"
③《本草汇言》:"藕,凉血散血,清热解暑之药也。其所主,皆心脾血分之疾。如陈氏方,治热渴烦闷,大氏方,治产后瘀血,孟氏治霍乱水泄,皆属热邪为患者,取此清芳寒洁、甘淡之味以凉解之,如血热血滞之病,悉潜消而默化矣。第生食过多,不免有动冷气,不无腹痛肠滑之虞耳。如煮熟食,能养脏腑,和脾胃。"
④《重庆堂随笔》:"藕以仁和产者为良。熬浓汁服,既能补血,亦能通气,故无腻滞之偏。"
⑤《随息居饮食谱》:"藕以肥白纯甘者良。生食宜鲜嫩,煮食宜壮老,用砂锅桑柴缓火煨极烂,入炼白蜜收干食之,最补心脾。若阴虚、肝旺、内热、血少及诸失血证,但日熬浓藕汤饮之,久久自愈,不服他药可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三五〇、龙眼
龙眼味甘,归脾益智,
健忘怔中,聪明广记。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龙眼肉拼音LónɡYǎnRòu
别名益智(《本经》),蜜脾(《纲目》),龙眼干(《泉州本草》)。
出处《开宝本草》·《本经》原作龙眼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假种皮。7~10月果实成熟时采摘,烘干或晒干,剥去果皮,取其假种皮。或将果实入开水中煮10分钟,捞出摊放,使水分散失,再烤一昼夜,然后剥取假种皮,晒干。
原形态龙眼,又名:龙目(《蜀都赋》),比目(《吴普本草》),荔枝奴(《南方草木状》),绣木团、川弹子(《清异录》),亚荔枝(《开宝本草》),木弹、骊珠、燕卵、鲛泪、圆眼(《纲目》),海珠丛(《群芳谱》),桂圆(《药品化义》)。
常绿乔木,高达10米以上。幼枝被锈色柔毛。双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5~20厘米;小叶2~5对,通常互生,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6~15厘米。先端短尖或钝,基部偏斜,全缘或波浪形,暗绿色,嫩时褐色,下面通常粉绿色。花两性,或单性花与两性花共存;为顶生或腋生的圆锥花序;花小,黄白色,直径4~5毫米,被锈色星状小柔毛;花萼5深裂,裂片卵形;花瓣5,匙形,内面有毛;雄蕊通常8;子房2~3室,柱头2裂。核果球形,直径1.5~2厘米,外皮黄褐色,租糙,假种皮白色肉质,内有黑褐色种子1颗。花期3~4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主产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台湾等地。
性状生药为由顶端纵向裂开的不规则块片,长约1.5厘米,宽1.5~3.5厘米,厚不及1毫米,表面黄棕色,半透明;靠近果皮的一面皱缩不平,粗糙;靠近种皮的一面光亮而有纵皱纹。质柔韧而微有粘性,常粘结呈块状。气香,味浓甜而特殊。以片大、肉厚、质细软、色棕黄、半透明、味浓甜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葡萄糖、酒石酸、蔗糖、维生素B1、B2、P、C。
(二)、药用价值
药理作用龙眼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甘,温,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无毒。"
③《唐本草》:"味甘酸。"
④《本草汇言》:"味甘,气温。"
归经入心、脾经。
①《本草经疏》:"入足大阴、手少阴经。"
②《药品化义》:"入肝、心、脾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益心脾,补气血,安神。治虚劳羸弱,失眠,健忘,惊悸,怔忡。
①《本经》:"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魄,聪明。"
②《别录》:"除虫,去毒。"
③《开宝本草》:"归脾而能益智。"
④《日用本草》:"益智宁心。"
⑤《滇南本草》:"养血安神,长智敛汗,开胃益脾。"
⑥《本草通玄》:"润肺止咳。"
⑦《得配本草》:"益脾胃,葆心血,润五脏,治怔忡。"
⑧《泉州本草》:"壮阳益气,补脾胃。治妇人产后浮肿,气虚水肿,脾虚泄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熬膏、浸酒或入丸剂。
注意内有痰火及湿滞停饮者忌服。
①《本草汇言》:"甘温而润,恐有滞气,如胃热有痰有火者;肺受风热,咳嗽有痰有血者,又非所宜。"
②《药品化义》:"甘甜助火,亦能作痛,若心肺火盛,中满呕吐及气膈郁结者,皆宜忌用。"
(四)、复方
复方①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白术、茯苓(去木)、黄芪(去芦)、龙眼肉、酸枣仁(炒,去壳)各一两,人参、木香(不见火)各半两,甘草(炙)二钱半。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方》归脾汤)
②大补气血:以剥好龙眼肉,盛竹筒式瓷碗内,每肉一两,入白糖一钱,素体多火者,再加入西洋参片一钱,碗口罩以丝绵一层,日日于饭锅上蒸之,蒸至多次。凡衰羸老弱,别无痰火便滑之病者,每以开水瀹服一匙,大补气血,力胜参芪,产妇临盆,服之尤妙。(《随息居饮食谱》玉灵膏,一名代参膏)
③温补脾胃,助精神:龙眼肉不拘多少,上好烧酒内浸百日,常饮数杯。(《万氏家抄方》龙眼酒)
④治脾虚泄泻:龙眼干十四粒,生姜三片。煎汤服。(《泉州本草》)
⑤治妇人产后浮肿:龙眼干、生姜、大枣。煎汤服。(《泉州本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三五一、莲须
莲须味甘,益肾乌须,
涩精固髓,悦颜补虚。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莲须拼音LiánXū
别名金樱草(《品汇精要》),莲花须(《医学正传》),莲花蕊(《孙天仁集效方》),莲蕊须(《纲目》)。
出处《本草通玄》
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莲的雄蕊。夏季花盛开时,采取雄蕊,阴干。
生境分部主产湖南、湖北、福建、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性状干燥雄蕊呈线状,花药长1~1.5厘米,直径约0.5毫米,多数扭转呈螺旋状,黄色或浅棕黄色,2室,纵裂,内有多数黄色花粉。花丝呈丝状而略扁,稍弯曲,长1~1.6厘米,棕黄色或棕褐色。质轻。气微香,味微涩。以干燥、完整、色淡黄、质软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槲皮素、木犀草素、异槲皮甙、木犀草素葡萄糖甙。又含生物碱。
(二)、药用价值
性味甘涩,平。
①《本草从新》:"甘,平而涩。"
②《医林纂要》:"苦甘涩,平。"
③《本草再新》:"味甘淡,性清凉,无毒。"
归经入心、肾经。
①《本草经疏》:"入足少阴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足少阴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清心,益肾,涩精,止血。治梦遗滑泄,吐、衄、崩、带,泻痢。
①《本草蒙筌》:"益肾,涩精,固髓。"
②《纲目》:"清心通肾,固精气,乌须发,悦颜色,益血,止血崩、吐血。"
③《本草通玄》:"治男子肾泄,女子崩带。"
④《会约医镜》:"除泻痢。"
⑤《本草再新》:"清心肺之虚热,解暑除烦,生津止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
注意①《日华子本草》:"忌地黄、葱、蒜。"
②《本草从新》:"小便不利者勿服。"
(四)、复方
复方①治遗精梦泄:熟地八两,山茱萸二两,山药、茯苓各三两,丹皮、龙骨三钱(生研,水飞),莲须一两,芡实二两,线胶四两(同牡蛎炒热,去牡蛎)。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四钱,空心淡盐汤下。(《经验广集》固精丸)
②治精滑不禁:沙苑蒺藜(炒)、芡实(蒸)、莲须各二两,龙骨(酥炙)、牡蛎(盐水煮一日一夜,煅粉)各一两。莲子粉糊为丸,盐汤下。(《医方集解》金锁固精丸)
③治久近痔漏,三十年者:莲须、黑牵牛(头末)各一两半,当归五钱。为末。每空心酒服二钱。忌热物。(《孙天仁集效方》)
④治上消口渴,饮水不休:白莲须一钱,粉干葛一钱,白茯苓一钱,大生地一钱,真雅连五分,天花粉五分,官拣参五分,北五味五分,净知母五分,炙甘草五分,淡竹叶五分,灯心十茎。水煎热服。(《幼幼集成》莲花饮)
各家论述①《本草经疏》:"莲蕊须《本经》不收,而古方固真补益方中,往往用之。详其主治,乃是足少阴经药,亦能通手少阴经,能清心,入肾固精气,乌须发,止吐血,疗滑泄,同黄柏、砂仁、沙苑蒺藜、鱼胶、五味子、覆盆子、生甘草、牡蛎作丸,治梦遗精滑最良。"
②《本经逢原》:"莲须,清心通肾,以其味涩,故为秘涩精气之要药。《三因》固真丸、巨胜子丸用之,然惟欲勤精薄者为宜,亢阳不制者勿用,恐其兜涩为患也。"
③《本草求真》:"莲须,甘温而涩,功与莲子略同。但涩性居多,不似龙骨寒涩,有收阴、定魂安魄之妙;牡蛎咸涩微寒,兼有化坚解热之功;金樱徒有阻涩之力,而无清心通肾之理耳。"
摘录《中药大辞典》
特殊声明:
华夏本草博大精深,我们认识中草药,学习祖国医学,只为弘扬中华国粹!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著作,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资源共享,弘扬中医文化。对于文中所述野生动物药材,本人主张取药尽量取其替代品,医者有仁心,请保护动物,还有,有些动物是比如萨斯、冠状病毒等病毒的宿主,请一定要注意防范,别轻易接触使用!另外,文中所述医方,请遵医嘱再用药,切不可私自开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