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妈妈们在回答孩子“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的时候,
那回答可谓是花样百出——
“吃西瓜挖出来的”“买菜送的”,当然还有最经典的“路边捡的”
千万别以为妈妈说的这些都是骗人的,
其实,“你是路边捡的”这话有充分的历史依据。
从秦汉开始,生孩子就被视为“血光之灾”,在家生孩子“不洁”,成为一种忌讳。
所以准妈妈们到了快要生产的时候,就跑到路边,甚至坟墓旁,搭一个草棚……
这个卑微而伟大的草棚,就成为了史上最早的“产房”+“产后月子中心”。
在古代,生孩子被看作“不洁之事”
在这里,准妈妈们待产,生孩子,坐月子,一直到处理完这些“不洁之事”,才能回家。
“乳子之家,亦忌恶之,舍丘墓庐道畔,逾月乃入,恶之甚也。”——汉王充《论衡四讳》有些妇女多次怀孕,但生下的婴儿不是夭折就是畸形,她们就会被视为不祥之人。
再生产时就得到地上、灶间、牲口棚、田野、水沟边等地方去呆着。
于是妈妈们在路边生孩子,生完捡回家……
那句“捡回来的”话还真没骗你!
不知道大家看各种古装电视剧有没有这样一个疑惑——
古代产房只有两大神器,热水和剪刀,最后简单一句“母子平安”,中间到底经历了啥?
首先得催生。
生孩子之前,要干一碗“催生汤”。
这碗汤用芫花、天花粉煮成。前者微毒,后者甘寒,都有“泻”的作用。
“芫花其根有催产、坠胎作用”、“天花粉通月水,治胎衣不下”。——《本草纲目》也有人服用“催生丹”,一种用兔毛皮烧成灰的粉末,经过调酒制作而成的东西。还有人被迫吞头发、喝香灰水。
听着挺诡异,其脑回路是这样的:
先催吐,通过反胃给腹部施加压力,最终达到催生目的。
古代人生孩子,没有今天这么好的条件,并非都是大家熟知的“躺着生”
据隋代巢元方写的《诸病源候论》“妇人将产病诸候”篇:
“故产时坐卧产处,须顺四时五行之气,故谓之产法也”
可知生子有“坐卧”两种姿态。
真实的姿势是怎样的?来,示范一下——
摒除旁人,只留一两位帮手,然后摆出竖式体位。
你没看错,生孩子的首选姿势,并非现代常用的“卧式”。
为啥?
聪明的古人仿佛早已洞穿一切,知道借助地球引力,帮助孩儿(滑滑梯)呱呱坠地,这样能有效减少难产。
竖式生产有四种选择:坐着生、站着生、跪着生、蹲着生。
竖式生产风靡到日本
其中以“坐着生”为主流。
因为这能让准妈妈不必长久站立,不然腿软一屁股坐下……母子都非常危险!
至于“站着生”,动作就相当激烈了。
至少要两人助产,一人在后抱住准妈妈的腰,另一人蹲跪在前面,准备接着随时掉下来的宝宝。
重庆大足石刻中用站姿生孩子的妇女
宋代杨康侯在《十产论》中提到“用手巾一条,拴系高处,令母用手攀之”,
这是采取了“站姿”,
另外还有“跪着生”、“蹲着生”等。
最恐怖的,还是卡住生不出——难产。
比如产道狭窄,或者婴儿太大只,准妈妈就要咬牙切齿“战斗”上一两天,
不幸的还会出现XX撕裂,以及大出血……
承受这一切的妈妈们都太伟大了。
万一稳婆经验不足,生拉硬拽婴儿,或者出现感染,场面就可能相当惨烈,分分钟母子性命不保。
康熙的嫡妻孝诚仁皇后、女儿和硕温恪公主,以及纳兰性德的原配卢氏,统统都是因难产去世的。
除了正常生产以外,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剖宫术的记载。
关于成功的剖宫产,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在《史记·楚世家》——
“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
“坼剖而产”即剖宫产,具体手法不得而知。
古代生活环境、卫生条件差强人意,孕妇流产很常见;
能怀着等到生产的,有不少人会因难产而死;
最终能生下来的,又有一些人的孩子会早早夭折。
母子双双活下来的,都是生命里的幸存者。
难怪说——
“儿奔生,母奔死,阎王爷处隔层纸。”
所以说为什么说妈妈伟大?
因为从生孩子开始,她就是在拿命去搏生活。
她可是冒死将你带到这个世界的人。
感谢妈妈们吧!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