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现代药物研发技术和评价体系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中药的临床安全性评价已成为影响现代中医药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临床调查发现,中草药引发的肝损害占药源性肝病的32.6%,已成为药源性肝损害的重要诱因之一。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中草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其所含的化学成分,而这些化学成分也正是产生毒性损害的物质基础。如生物碱类、毒蛋白类、萜类及内酯类、蒽醌衍生物类及重金属类中药毒副作用较为集中。生物碱作为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具有很强的生理活性,普遍存在于各类植物中,如菊科的千里光属、蜂斗菜属、天芥菜属等,过量服用都具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毒副作用。化学成分为毒蛋白的巴豆、蓖麻子、相思子、天花粉、蜈蚣等,可引起消化系统中毒和肝、肾实质细胞的肿胀、坏死。
相思子毒蛋白可通过失活核糖体亚单位抑制机体蛋白质的合成,导致肝细胞坏死、淋巴充血。含有萜类及内酯类的川榛子、大戟等可使肝细胞变形、染色质融合、肝细胞索离散,引起中毒性肝炎。动物实验发现,灌服或注射大黄蒽醌可使大鼠甲状腺出现腺瘤样变,肝细胞出现退行性变。含有重金属砷的明雄黄大量服用后会发生砷中毒,引起肝、肾等多脏器损害。可见,源于植物的中药也并非百益而无一言,“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盲目药补危害大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止咳润肺、调和百药的功效,历来中医有“十方九甘草”之说。然而,长期过量服甘草却有引发低钾、心率失常、高血压等危害。素有“百草之王”之称的人参具有滋阴补气、生津止渴的功效,但单纯过量服用也会导致失眠、流鼻血等。中医药也是一把“双刀剑”,用药不当或过量服用都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以科学的心态和方法看待“国粹”中医药,才能真正受益于“国粹”并发扬“国粹”。
肝友问题
①
点击文章上方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