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神农本草经》)
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植物栀子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秋季果实成熟时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梗及杂质,微蒸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取出,晒干或烘干。药材性状:气微,味微酸而苦,以皮薄、饱满、色红黄者为佳。其炮制名称有:栀子、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
栀子的命名与其形态有关。其始载《神农本草经》,原名卮子。据《本草纲目》释名曰:“卮,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俗作栀”。栀子花开时花瓣旋转排列,花冠下部连成筒状,形似高脚酒杯,故有此名。别名有木丹《神农本草经》、鲜支《上林赋》、越桃《名医别录》、山栀子《药性论》、枝子(《新修本草》、黄栀子《江苏药材志》等。
栀子入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渣鼻,白癞,赤癞,疮疡”,基本记述了栀子泻火清热功效的主要主治范围。《名医别录》对其应用做了补充,曰:“疗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尤其是提到治“心中烦闷”,使栀子泻火功效的应用范围有了扩展,与豆豉配伍,清透相兼,用治伤寒吐下心中烦闷、虚烦不得眠。《药性论》认为本品还能“利五淋,……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可见栀子还具苦寒清热燥湿、泻火利湿的功效,可使热从小便而出。《本草纲目》引朱丹溪言:“泻三焦火,清胃脘,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其中“泻三焦”之说是对栀子功效的最佳归纳,说明栀子苦寒清热的作用范围已涉及上、中、下三焦。李时珍《本草纲目》发明项下提出,栀子能“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等证,可见栀子不仅能泻火,还能凉血、散瘀。从上述可知,关于栀子的功效与主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年代的本草专著中,均有新增功效、主治的出现,表明栀子历来是常用中药。现代关于栀子的研究不少,涉及成分、药理、临床等多方面。
苦,寒。主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清热利湿,泻火除烦,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一、湿热证
本品苦泄沉降,性寒清热,为清降通利之品,如《丹溪心法》所言,本品“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其性屈曲下降……”,可见本品之所以善清三焦湿热,与泻火、清热、利湿之功相关,可用治湿热黄疸、热淋血淋等诸湿热证。
1.湿热黄疸本品入肝、胆经,能清肝胆湿热,常与退黄疸要药茵陈配伍以清利退黄,如《本草通玄》所言:“仲景多用栀子茵陈,取其利小便而蠲湿热也”,即二者合用可增清热利湿退黄之功,如《伤寒论》茵陈蒿汤;或可清泻相合,燥利相配,以本品与黄柏、甘草同用,治湿热黄疸,如《伤寒论》栀子柏皮汤。治伤寒急黄,《普济方》以本品与朴硝、柴胡、茵陈配伍,攻下与利水相兼,使湿热之邪从二便而出;亦有与大黄、枳实等同用,如《金匮要略》栀子大黄汤。《广西中草药》治湿热黄疸,以本品与鸡骨草、田基黄同用,以利湿热、退黄疸。
2.热淋血淋本品苦泄下行,清热利水、通淋止血,常用于湿热蕴结膀胱所致的热淋,以及热灼络脉的血淋等证。治热淋涩痛,常与萹蓄、车前子、瞿麦等同用,以清热泻火、利水通淋,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正散。治血淋,《经验良方》以本品与清利下窍之要品滑石同用,共奏清热利水、通淋止血之功;或与小蓟、生地黄、木通、藕节等配伍,如《济生方》小蓟饮子;《闽东本草》以鲜栀子60g、冰糖30g水煎服,治尿血、血淋。
二、脏腑热证
本品苦寒,功善清热、泻火,主清心、胃、肝各脏之火,可用治热病心烦、高热神昏、胃热口臭、肝郁火旺之月经不调、小儿惊风等诸多火热证。
1.热病心烦本品苦寒清泄,能清心火、除烦闷。治外感热病气分轻证,症见身热懊燶、虚烦不眠、胸脘痞闷,常与豆豉配伍,以清泄郁热、透热除烦。如《伤寒论》栀子豉汤。
2.高热神昏本品善能清热泻火。治热病火毒炽盛,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以本品与生石膏、黄芩、连翘等同用,如《疫疹一得》清瘟败毒饮。
3.胃热口臭本品为三焦之品,亦善清胃泻火,治胃中热郁所致的口臭口疮,烦渴易饥,口燥唇干,以本品与大青、黄柏、白蜜同用,如《普济方》栀子汤。若属胃脘火痛,《丹溪先生医书纂要》方则用本品单味炒焦后水煎,加生姜汁同饮;复发者加玄明粉。
4.肝郁火旺证本品善解郁火,肝郁则生火,故为肝郁火旺之常用。与柴胡、白芍、当归、牡丹皮等配伍,既疏解肝郁,又泻肝调经,可治肝郁火旺,月经不调、崩漏等证,如《内科摘要》丹栀逍遥散。若治小儿肝热惊风,常与龙胆草、大黄等同用,以泻肝、清热、定惊,如《小儿药证直诀》泻青丸。
此外,本品善解火郁,与香附、川芎、苍术、神曲配伍,可治气、血、痰、火、湿、食等郁结所致的胸膈痞闷、脘腹胀满、吞酸呕吐、饮食不化,如《丹溪心法》越鞠丸。
三、血热出血证
本品能清热凉血止血,可用治血热迫血妄行引起的出血证,如吐血、衄血、血痢等症。
1.吐血、衄血本品治血热妄行之衄血,《本草纲目》有单味烧灰吹鼻的记载;亦可与乱发共烧灰,研末吹鼻的用法,如《片玉心书》吹鼻散。或配伍大蓟、小蓟、侧柏叶、白茅根等,均烧灰存性后调服,治血热吐衄等证。
2.血痢本品功善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热毒血痢,《肘后备急方》以单味栀子去皮捣末蜜丸,据载治热毒血痢大效,亦可单味水煎服用。
四、热毒疮肿
本品能清热解毒,可用治热毒炽盛之疮痈肿毒,内服、外用均宜。可单用,亦可与清热解毒药同用。治火丹毒,如《梅师方》用栀子捣后和水调敷。治火疮未起,《千金要方》用栀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为佳。《广西中草药》以本品与蒲公英、金银花同用,水煎,日分3次服;另取生忍冬藤适量,捣烂,敷患处,治热毒疮痈、红肿热痛。
五、跌扑瘀痛
《本草纲目》有本品用于“损伤瘀血”的记载。临床常用生品外用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具有散瘀消肿止痛、祛瘀除热之功。治折伤肿痛,《集简方》用栀子、白面同捣,涂之。现临床单用生栀子粉(过目筛)与面粉1:1比例混匀,以每3g粉末加醋4ml调成糊状,外敷,治疗创伤性软组织肿痛例,观察疼痛与肿胀的改善情况。结果显示生栀子外敷对创伤性软组织肿痛的消除肿痛疗效良好[浙江中医杂志,,46(3):]。亦有报道治扭伤例,经1次治愈者例。其方法为:以生栀子30~50g(研为细末),鸡蛋清1个,面粉适量,白酒适量。共调成糊状,贴在扭伤部位,固定,于扭伤当曰敷药休息、次晨取掉,疗效甚佳[四川中医,,6(2):44]。或用栀子红花粉(栀子、红花、桃仁、乳香、没药,栀子与其他药物的比例为2:1,研细末)加捣烂的葱白2~3段,醋调成糊状,包敷患处,治疗80余例跌打损伤、扭挫伤,轻者包敷1次,重者4~5次[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33):44]。或以冰桅散(栀子、冰片)与面粉、蛋清调成糊状外敷,治疗32例软组织损伤,治愈25例,显效5例,有效2例,平均治疗天数2~8天[中国中医急症,,12(5):]。
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生用能泻火清热、消肿止痛。炒后苦寒之性得减。炒焦入血分能凉血止血。炒炭后收敛之性得增,能收敛止血。
本品苦寒,脾虚便溏、胃寒作痛者慎用。
一、关于炮制对栀子有效成分影响的讨论
栀子有生用、炒用、炒炭用等不同炮制方法,有关研究发现不同炮制方法对其成分含量会产生一定影响。以栀子中栀子苷含量为对象,对不同炮制品进行考察,结果发现不同炮制品中栀子苷含量不同,依次为生栀子炒炭炒焦炒黄[安徽农业科学,,39(32):]。研究还发现,炒制温度和时间亦是影响成分含量的重要因素。随着炒制温度的提高和时间的延长,栀子中的栀子苷、绿原酸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鞣质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炒制21分钟时鞣质含量最高,由此为栀子炮制的温度、时间提供了实验依据[食品与药品,,9(5):7]。根据以上研究,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炮制品用于临床。如历来认为栀子生用清热,炒炭止血,若需对因治疗出血,即清血热而止出血者,可选用栀子苷含量较高的生品栀子;若对症治疗出血,即以止血为目的时,可选用鞣质含量较高的炒栀子或栀子炭。在对栀子及其炮制品药理作用的研究中发现,生栀子的解热作用强于炒栀子及焦栀子,可能与生品栀子中栀子苷含量高有关,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栀子苷可能是栀子清热、泻火、凉血的物质基础。
二、关于栀子品种的讨论
栀子作为商品有山栀子和水栀子的区别,传统认为山栀子入药用,水栀子为染色用。在《本草图经》中就有:“入药者山栀子,……其大而长者乃作染色,又谓之伏尸栀子,不堪入药用”的记载,其中所言“伏尸栀子”,即现今之水栀子以作染料用,部分地区亦作栀子入药用。另有大黄花栀子,为傣族民间药,常用于跌打损伤,并不与栀子混用[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三、关于栀子不同药用部位功用的讨论
栀子除以果实入药外,其叶、花、根均可入药。栀子叶苦、涩,性寒,能活血消肿、清热解毒,主治跌打损伤、疮痈疔毒,内服外用皆可。栀子花味苦性寒,除能清肺止咳、凉血止血之外,还能作面膏以“悦颜色”而具美容之功。栀子根味甘、苦,性寒,能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主治黄疸、痢疾、吐衄诸证。
一、化学成分
栀子含异栀子苷、去羟栀子苷、山栀子苷等苷类,绿原酸、熊果酸等有机酸,栀子素等黄酮类,以及藏红花素、D-甘露醇等。
二、药理作用
本品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有抑制作用;水浸液能抑制多种皮肤真菌。水提液、醇提液均有抗炎作用。煎剂及醇提取液能利胆,可促进胆汁分泌;能降低血中胆红素,促进血液中胆红素迅速排泄。几种提取物均能促进胰腺分泌、降低胰酶活性。醇提取物能减少小鼠自主活动而具镇惊作用;并能抗惊厥、降低体温。此外,还有降血压、止血、保肝、镇痛、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三、临床新用
1.治小儿腹泻用生栀子捣如泥(鲜品更佳),加少许食盐混匀,外敷劳宫穴,外用纱布包扎固定,12小时换药1次。治疗婴幼儿腹泻45例,其中12小时治愈者25例,24小时治愈者17例,无效而改用其他方法者3例,总有效率93.3%[中国社区医师,,(5):31]。
2.治疗小儿发热生山栀9g,研碎,浸入少量70%乙醇或白酒中30~60分钟,取學泡液与适量面粉和匀,做成4个如5分硬币大小的面饼,临睡前贴压于患儿的涌泉穴(双)、内关穴(双),外敷纱布,再用胶布固定,次晨取下,以患儿皮肤呈青蓝色为佳。经1~3次治疗,本组患儿体温均恢复正常[中医杂志,,32(12):32]。
3.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加味栀子大黄汤由炒栀子10g、淡豆豉10g、酒大黄10g、枳壳10g、桔梗10g、三七粉6g(冲服)组成,每日1剂,水煎取药液ml,分2次服用,14天为1疗程。治疗观察热结血瘀型的冠心病心绞痛40例,在服用西药的基础上,加服加味栀子大黄汤,结果对心绞痛的总有效率为92.50%,心电图的总有效率为82.50%,疗效均较单服西药组为好[北京中医药,,29(10):]。
4.治疗冠心病栀子、桃仁各12g,加炼蜜30g,调成糊状,摊敷在心前区,面积约7cmx15cm,用纱布敷盖。每日换药1次,2次后7日换药1次,6次为1疗程。用治冠心病50例,结果症状好转者44例,其中显效及改善各22例[中级医刊,,(4):19]。
5.治疗脑出血急性期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栀子金花汤(栀子15g、黄芩10g、黄连10g、黄柏10g、大黄6g)水煎,每日1剂,ml鼻饲,每日2次,7天为1疗程,评定疗效。治疗脑出血急性期(中风阳闭型)60例,总有效率为83.33%。加用中药组在昏迷、血肿吸收等方面的分值与单用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中国中医急症,,11(5):]。
6.治疗急性湿疹以复方栀子汤(栀子15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黄连5g,泽泻10g,车前子15g,茯苓10g,黄柏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天为1疗程,并评判治疗效果。治疗急性湿疹83例,临床治愈31例,显效41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18%[湖南中医药导报,,8(5):]。
7.治疗面部皮炎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口服栀子金花丸(栀子、黄连、黄芩、黄柏、大黄、金银花、天花粉、知母)9g,每日1次,早晚用凉茶叶水(5g茶叶用ml开水冲泡放凉)作面部冷湿敷,每次10~15分钟,4周后判定疗效。治疗21例,痊愈11例,显效5例,好转4例,无效1例,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8(3):]。
8.治疗产后会阴水肿取栀子g,捣碎,用食用白酒ml浸泡6小时后过滤备用。产妇用1: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会阴后,用栀子酒溶液浸湿4~5块纱布外敷会阴水肿处,每日3次,每次1小时,3天为1疗程并评定疗效。治疗38例,治愈20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4%[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8(4):60]。
9.用于止痛栀子、大黄各10g,研末,以蓖麻油或液体石蜡加数滴75%乙醇调糊后敷患处,用纱布固定,治疗各种疼痛例,有良好止痛作用[四川中医,,(9):11]。
10.治疗羊踯躅中毒栀子40~60g,煎汤顿服,观察3例,均获痊愈[四川中医,,(4):56]。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