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这里,专门治风疹比吃药的效果还好

戳蓝字   本病的病位在肌肤腠理,多与风邪侵袭,或胃肠积热有关。腠理不固,风邪侵袭,遏于肌肤,营卫不和,或素有肠胃积热、复感风邪,均可使病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腠理而发本病。

  中医学对本病的论述较多。《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五》:“小儿因汗,解脱衣裳,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结聚起相连成隐胗,风气止在腠理浮浅,其势微,故不肿不痛,但成隐胗,瘙痒耳。”《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治小儿风骚瘾疹方。”《医宗金鉴》称:“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堆累成片……”其病原来自外因风邪所致。《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风疾瘾疹者,因小儿肌肤嫩,血气微弱,或因暖衣而腠理疏开,或天暄而汗津润出,忽为风邪所干,搏于血气,藏流于皮肤之间,不能消散。”

  按照病程的长短,本病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风疹:一般多因食用鱼、虾、蟹、蛋等荤腥动风的食物,或对某些东西,如花粉、羽毛、昆虫叮咬、药物过敏;或由于表卫不固,汗出当风,感受风寒、风热之邪,邪气客于皮肤,致使营卫不和;或饮食不节,内有湿热、食滞,外感风邪,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所致。

  慢性风疹:多因情志不遂,肝郁不舒,郁而化火,耗伤阴血等原因,而导致营血不足,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所引起的。

  风热型

  (1)症状表现:发病急骤,风团色赤,灼热奇痒,心烦口渴,遇热则发,遇冷则减轻,夏重冬轻。常伴恶寒发热,咽喉肿痛,或兼胃痛呕吐,腹痛泄泻,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夹湿者,皮疹色赤,中间有小水泡,偶见大泡,搔痒异常,抓破后有脓水渗出,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灸疗原则:疏风清热,凉血消疹。以取足少阳、足太阳、手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风池,风门、曲池、足三里、风市、膈俞、血海。

  (4)随症加穴:①恶寒发热者,加合谷、大椎;②咽喉肿痛者,加少商、鱼际;③呕吐腹泻者,加内关、上巨虚。

  (5)灸法操作:

  ①艾炷隔姜灸:艾炷如米粒、黄豆或半枣核大,每穴灸3~5壮,每日灸治1~2次,3次为1疗程。

  ②灯火灸:每次选1~3穴,每穴每次淬灸1燋,一般只灸1次。慢性者每隔15天灸治1次。多选用百会、长强等穴。

  ③荆芥穗敷灸:取荆芥穗30g,揉碎后炒热,装入布袋内,迅速敷于患处,每次敷灸10~15分钟,每日1~2次。

  (6)方义说明:本型为风热之邪,郁于肌腠,不得宣泄所致。故取风池、风门祛风透表;取曲池、风市以清热消风;膈俞、血海有凉血化皱的作用。又由于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因此,取足三里以行气活血。诸穴协用,使血行则风自灭,热清则疹自平,而到达祛风止痒的目的。配大椎、合谷穴以疏邪解表;配少商、鱼际二穴。可以清热利咽;配内关、上巨虚穴以和胃运脾;配阴陵泉、三阴交可以利水渗湿。这些穴位,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可达到治愈之目的。

补充说明1灸法治疗本病有一定的疗效,尤以急性荨麻疹疗效较好,临床止痒、消疹的作用很突出。本病极易复发,因此应在疹块消失后,接着继续治疗一个时期,以巩固疗效。对于迁延不愈的顽固性患者,应坚持较长时间的灸治,部分病例也可取得效果2古代文献治疗本病取穴记载,无论是取单穴,还是多穴,都多取曲池,因曲池属阳明,擅于开泄,既可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故凡瘾疹不论是外邪侵袭还是肠胃蕴热者用之皆宜。头痛瘾疹者可配合天窗随证取穴。

艾灸大学堂:专为艾灸爱好者和从业者打造的精品阅读和学习平台,在这里,一个艾灸小白也可迅速成长为艾灸高手!一人知艾,全家享福,从此小病不上愁!赶紧扫描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最好的十佳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chaoyang.com/tfpz/4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