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花粉 >> 天花粉炮制 >> 附子

附子

附子

ACONMLATERALISRADIXPRAEPARAIA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i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图片产地

主产于四川绵阳江油及其周边地区,其他产区有陕西省汉中、四川布拖、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盐附子: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黑顺片: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5cm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白附片: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3cm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4.淡附片: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

5.炮附子:取附片,照烫法(通则)用砂烫至鼓起并微变色。

性状

盐附子

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印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和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

黑顺片

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白附片

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cm。

淡附片

呈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外皮褐色。切面褐色,半透明,有纵向导管束。质硬,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口尝无麻舌感。

炮附片

形如黑顺片与白附片。表面鼓起,黄棕色。质松脆。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性能特点

本品辛热纯阳,峻烈有毒,入心、肾、脾经,药力颇强。上助心阳、中补脾阳、下壮肾阳,为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治亡阳及阳虚诸证每用。又辛热走散,为散阴寒、除风湿、止疼痛之猛药,治寒湿诸痛常投。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主治病症

1.亡阳欲脱。

2.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畏寒肢冷、阳痿、宫冷、尿频。

3.脾肾阳虚之脘腹冷痛、泄泻、水肿。

4.心阳虚衰之心悸、胸痹。

5.寒湿痹痛,阳虚外感。

配伍

附子配干姜:附子辛热,功善回阳救逆、温助脾阳;干姜辛热,重在温中,兼能回阳。两药相合,回阳救逆及温中之力大增,治亡阳证及中焦寒证效佳。

附子配细辛、麻黄:附子辛热,善补阳散寒;麻黄辛温,善开腠里而发汗散寒;细辛辛温气烈,善祛少阴经风寒。三药相合,善补阳发表散寒,治阳虚外感风寒功著。

用法用量3~15g,先煎,久煎。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萎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药理

本品有强心、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调节血压、提高耐缺氧能力、抗心肌缺血、抗休克、抗寒冷、促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增强免疫功能、抗炎、镇静、镇痛及局麻等作用。

故事四川江油乾元山植被茂盛,环境清幽,瀑布成群,是道家福地,修仙圣域,山上有很多道观,相传太乙真人、哪吒都就是在此修炼成仙的。由于山很高,冬天特别寒冷,到了冬天不少人被冻病或冻死。附近道观有一个老道士经常外出化缘,了解周围民间的疾苦,他道行很高,也深谙医理,经常上山采草药炼制丹药,免费给穷人治病或调理身体。可丹药的疗效有限,生病的人很多,他炼制的药往往不够用。老道士总觉得自己的丹药中缺了某种材料,所以经常冒险去悬崖峭壁边采摘一些珍稀的草药,可效果依然不太好。

有一天,他去柴房中抱柴准备生火做饭,看到一种很常见的柴草,它根茎很多,中间两三个块根连生在一起,像纺锤形或鸡蛋,还有很多子根与须根附在外面。他灵机一动,把根去皮、熬制、焙烤烘干成一种乌黑发亮的薄片。以后老道士在炼制丹药的时候,试着加入了这种乌药,没想到,这样炼制的丹药的效果竟然非常好,老百姓吃了这种丹药后平时能增强体力,冬天能够防寒。可是这种药有毒,用量不好控制,只能由老道士自己一个人调制,否则,一不小心就会造成很大的副作用,让人全身发麻,甚至昏迷。老道士年纪已经很大了,他担心自己去世后,没有人能炼制好丹药。后来,他收养了一个孤儿作徒弟,把自己的医术传给了这个小道士,师徒俩的感情非常好。小道士很孝顺也非常聪明,他知道师父担心的问题,就不停地变化制药的方法,并且自己亲身试药,终于发现乌药的子根毒性比主根小,用量很容易掌握,炼制丹药的效果更好。师徒二人把这种新药的识别方法和炼制方法无偿传授给周围的人们,帮助了无数的穷人。因为古代医术总是父子相传,人们误以为这对师徒是父子关系,就把这种新药称为“父子药”,由于这药的子根附在主根之外,后来谐音传成了“附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huafena.com/tfpz/50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