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液的病理情况
津液的病理可分为津液的损伤(表现为伤津和脱液即伤阴)和不正常的水液积聚(表现为水肿和痰饮)。
津液损伤,轻称伤津,重称脱液,造成原因很多,如高热不退,久热,大汗,多尿,吐泻,以及久病和错误或过量地使用发汗,利尿,泻下或温燥药物等,其中以热邪灼伤津液和久病耗伤阴液最为常见。
伤津,是由于津液的一时消耗过多,滋润作用减退。主要表现为口渴,咽喉,唇舌,鼻,皮肤等部位的干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苔干糙等。
脱液(伤阴),一般表示全身的阴液已经严重亏损,多见于久病或外感热病的后期,全身情况极差,并有舌色红绛而干燥,舌体瘦瘪,舌苔光剥,口干而不甚引饮等。
对于两者的治法,以生津养阴为主,常用方药如增液汤,五汁饮。药用沙参,麦冬,石斛,天花粉,芦根,山药等。
水肿和痰饮,主要是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常。
水肿的生成,可由肺失宣肃,脾失健运,影响津液的流通而致水液停聚,亦或由于肾的气化功能失常,不能进行升清降浊,生成和排泄尿液的功能减退,而致水泛为肿。
痰饮,是由于水液积聚于体内某一局部所致,发生原理与水肿基本相同。两者之间有时是相互联系。其生成,不但由于肺气失宣肃,还因脾失健运,影响津液的输布,凝聚而成痰,出现咳嗽,痰多白沫等症状。而肾的气化功能减退,也可使水液上泛为痰而侵犯心肺。如心力衰竭,肺水肿时出现的心悸,气急,咳嗽,咯吐大量泡沫痰等。
如脾失健运,不能转输津液,既影响肺气的通调水道,而出现喘满咳痰等症,又影响肾对津液的蒸化,而出现下肢浮肿,小便短少等症。
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既能影响脾输布津液,而致聚湿成痰,又影响肾的气化功能,而致水气上泛为痰。
肾阳衰微,水气不化,既能影响肺气的宣肃,出现喘咳痰多症状,又能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出现小便不利,水肿,腹满等症状。
治法:可以温阳化水或健脾除湿等,方药如五苓散,五皮饮。药用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冬瓜皮,桑白皮等。
气,血,津液关系
气,血,津液的主要来源都是水谷精气,共同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
1,气与血,气以推动,温煦为主,而血以荣养,滋润为主。
气为血帅,是指气能生血,能行血,能摄血的功能。
气生血,是指气的运动即气化,是血生成的原动力。水谷精微的来源,营气,精化血等凡血的生成,都由气的推动,温煦及气化所产生。且血要获得清气,也要依赖于肺气。
气行血,是指气是血运动的动力泵。血能在脉中流动,是由心气推动,肺气布散,肝气疏泄条达,三者协调,以心气为动力,以宗气为表象。
气摄血,指血只在脉中循行,不溢出脉外,是由于气能摄血,既与元气相关,同时也与脾能统血,肝能藏血相关。
血为气母,是指血有载气和养气的功能,血是气运动的营养供应站,供应气运动所必需的能量与营养。
2,气与津液,与气血关系类同,气能生津,行津,摄津,津能载气,润气。
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离不开三焦气化,离不开有关脏腑的气机。
如果有关脏腑的功能失调,必然会影响到“三焦气化”如阳气虚脱时的大汗出,肾气虚衰时的小便清长等。
相反,若津液大量流失,元气也往往随津液而散脱,水气积聚又能影响有关脏腑的气化功能。
3,津液与血,津液是血液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津液的多少与血液的盈亏可以互相影响。
如大出血时,可出现口渴,皮肤干燥和尿少等津液不足的症状。
而津液耗伤,也可以影响血液的化源不足,表现为津枯血燥。
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图
以虚来说,因气能生血,生津,若气虚便会引起血虚,津液虚,同样的,因血养气,津润气,血及津液也可导致气虚。
以实来说,因气能行血,行津,则气滞可致水停,血瘀。血载气,津载气,血,津流通受阻不畅,则气也不会畅行,因而血瘀,水停也可引起气滞。
气虚导致气滞,气滞使气生成不足导致气虚。如下图
(喜欢文章的话别忘记点击文章右下角“在看”两个字或者分享朋友圈哦
轻滋分享的方子或文章仅做交流,不要随便服用,后果自负。)
(温馨提示: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定要在大夫指导下服用哦!勿把食疗当万能妙方,缓和病症,无捷径,而且个人病况有别,病人要治本就应先征求医生的意见,以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
图/网络
轻滋轻养“爱中医,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