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指出先师之“罪”,目的并非真的是问罪于前人,而是为了提醒和警示后世中医人,学会深思与反省。作者通过细致分析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我们条分缕析、丝丝入扣地厘清了传统中医藏府经络气化理论中营卫、中风伤寒、温病疫疠、表里、阴阳、虚实、寒热、三阴三阳等概念。
文\程献忠图\网络编辑\王岩林
中医理论所以传承不清,《伤寒杂病论》三阴三阳所以千年争论,很大部分的过错在仲景先师!且听我细论。
兹列举仲景七宗“罪”:
经络不清、风寒不明、营卫不显、疫疠不及、火热不分、中风不逮、藏府不载!没错,真的有如此之多!
评价的依据标准,是传世的宋本《伤寒论》。
若非其家族传承的桂林本《伤寒杂病论》的出世,关于《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与内、难关系等问题的争论,将永远没有答案!而其后人智慧不逮,私心篡改部分内容,又令今人毁谤丛生,大师也置若罔闻!
桂林本的出现,本来可以让很多问题的答案明晰透出,但是由于仲景在编纂(因为很多是其传承而来,只有部分为颖悟自创)《伤寒杂病论》时,“执简驭繁”的归类法,使之与《内》《难》人为割裂,让真意湮没,千载以下,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也致使后世温病派勃兴,多家争鸣,师心自创,名目繁杂,率投苦寒,累及无辜百姓,戗伐天真,多殃促命。幸赖东垣,护土补中,振颓起废,保一分胃气,留一线生机,老幼之心,隐然现矣!
或谓小子何人,胆敢如斯口气?诚如西贤所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小子既然发言,必然有充足的理由,诸位大家,不妨细看,道理有无,当详细甄别。
一、经络不清
此言一出,即有人反驳:仲景之书,非关经络,三阴三阳者,病势也、病位也、时空也……,名目繁多、花样百出!不知脱离具体的藏府经络,气化岂非空中楼阁!
桂林本《伤寒杂病论卷第二·平脉法第二》:
奇经八脉不系于十二经,别有自行道路。其为病总于阴阳,其治法属十二经。假令:督脉为病,脊背强,隐隐痛,脉当微浮而急,按之涩,治属太阳。任脉为病,其内结痛疝瘕,脉当沉而结,治属太阴。冲脉为病,气上逆而里急,脉当浮虚而数,治属太阴。带脉为病,苦腹痛,腰间冷痛,脉当沉而细,治属少阴。阳跷为病,中于侧,气行于外,脉当弦急,按之缓,治属少阳。阴跷为病,中于侧,气行于内,脉当浮缓,按之微急而弦,治属厥阴。阳维与诸阳会,其为病在脉外,发寒热,脉当浮而虚,治属气分。阴维与诸阴交,其为病在脉中,心中痛,手心热,脉当弦而涩,治属血分。
而宋本(桂林本更加详细,还有其方)本来就有传经之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此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此为不传也。……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这么明显的经络说与传经说,还有人迂曲为言,任意否定。也难怪,他们没有办法解读很多的内容,矛盾重重呀!
然而,一切错误与误解的根源就是来自仲景本身!他用“执简驭繁”的归类法,将奇经八脉之疾附属在十二经络与气血之下,全部浓缩为十二经络之“三阴三阳”,又无手足经脉之分,又让后世温病派有“伤寒传足不传手,温病传手不传足”之谬论流传!
或谓纵然如此,仲景之三阴三阳之证候与《内经》也截然不同呀(其实奇经八脉的症状与《内经》、《难经》与《脉经》也有些许差异)!
我知道大家讲得是《素问·热论》篇。是不是看桂林本《伤寒杂病论》有此章节,详细论及传经(以及专方),与《素问·热论》完全吻合,但是论及三阴三阳的症状却几乎完全不同,除了第一个“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相似以外?
其实这的确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首先,即使是《素问·热论》,仍然是不完全正确的,它的描述也有部分混淆之嫌,就是“巨阳”部分,仲景或即依据《素问·热论》,未予更改它的三阴三阳模式。
《素问·热论》云:“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后人认为“巨阳”就是“(足)太阳”,但是“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在逻辑和功能上显然只能是“督脉”——诸阳之会!怎么可能是“二阳”之“太阳”;而且足太阳的循行在《灵枢》中并不过“风府”,而其病之状“头项痛,腰脊强”也是督脉之症!仲景只是放在太阳篇,故云:“督脉为病,脊背强……治属太阳。”
其实,仲景先师也是有传承的,不过未必很完善而系统。比如,关于五藏虚实的内容,我们能够看到的主要在《千金方》以及近世才传出的晋朝陶弘景真人的《辅行决五藏用药法式》(也是陶真人传承之作)。更何况,仲师明言“奇经八脉不系于十二经,别有自行道路。其为病总于阴阳,其治法属十二经。”这么直白的表述还用迂曲为解?但是,后世的传承没有了此文,遂使三阴三阳之实聚讼千古!但是,既然桂林本已经传出,为什么还有许多大家置若罔闻?或矢口否认桂林本的真实性?
这就是仲师的第二重罪——风寒不明!
二、风寒不明
这又怎么说呢?这也是因为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导致的,就是文字有多意性,容易产生歧义。几千年来,中医界都认为仲景的“中风”与“伤寒”中的风、寒就是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中“风寒”。实际上六气为正常自然与人体(不然怎么叫天人相应)“经脉”之气(所谓的“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中见少阴”等等),过则为害而称为“六淫”(淫,就是过的意思)!所以,有人还在《伤寒论》中寻找其他六气,或自编其他六气以为补遗仲景。乃至于推崇后世温病派,以为可补仲景之缺失与遗漏。真是自作聪明!
桂林本的出现再次证明,仲师大体是齐全的,而且《伤寒杂病论》中的中风与伤寒完全不是六气中的风寒!因为仲师有单独的六气篇!此也证明,没有人可以伪造!因为几千年都是这么误解的!造假应当有时代的痕迹呀!
那么,仲景的伤寒、中风只能是特指了!只是由于结果类似于寒与风,故此借名而已。但是要说清这个问题,首先要解释清楚什么是“六气”之风、寒、暑、湿、燥、火。其实此六气是人体经脉正常之气,也就是《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的标、本、中见,如“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中见少阴”,其中的太阳是二阳为本,寒为标气,中见者表里相通之气,为络脉(之正)过渡之气。
那么,六气到底指什么?《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实际上就是自然界同样存在的气候三要素,即:温度(寒、暑)、湿度(湿、燥)和气压(风、火)。
前面两个容易理解,而气压为风火估计没有人明白!何谓风、火?就是低压“风”和高压“火”!此风火几千年错会,将风误解为“风为百病之长”之风(这才是仲景中风之风),或动摇之象;而火误解为疮疡、火毒等,其实是完全的误解。
说浅白一点,在人体上面,低压就是气虚,仲景经方就是炙甘草剂,以四逆散为主,为厥阴主方,以瘦黑人为主,四肢末梢凉,炙甘草补气不用说,四逆散为甘草剂,千古无人论,都认为是柴胡剂,但是仲景中药的排序很明显,主药第一位,四逆散第一药物为炙甘草!
高压就是气实,仲景方就是柴胡剂,以小柴胡汤为主,为少阳主方,以黄实人为主,什么叫“胸胁苦满”?满胀岂非气压增大(人体上面就是胸腔负压减小。当然还有高腹压、高液压——无论组织液之口苦咽干、血液之头眩、淋巴液之水肿、疼痛等)?“少阳病,手足自温”,与炙甘草剂之四逆散(其他炙甘草为主皆如此)之“四肢逆冷”相反而不同。柴胡的功效,看《本经》,一句话揭示总纲——“推陈致新”,明明是“利胆”,却被后人理解(误解)为疏肝。
那么《伤寒杂病论》所说的特指“风”“寒”又是什么?桂林本有一句重要“标的”——单独列出的纲目:“风则伤卫,寒啧伤荣,荣卫俱伤,骨节烦疼”。这其中的“风”与“寒”乃特指,为“风邪”和“寒邪”,“邪”者,非“正”也!也就是必然为“病菌”因素!所以《伤寒论》才会有“六经”皆有“中风”、“伤寒”!这一点尤其要强调!并且,“中风”、“伤寒”,邪气从经络而入者,实际就是皆自“皮肤”而入。从不同的经络之表(就是营卫分)入侵,由营卫而影响不同的经络,即是不同经络的中风和伤寒!所以症状自然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在桂林本《伤寒杂病论》的《六气篇》中,有很多的方剂与六经伤寒中风相同和相似的缘故。后人居然以“感染岂能不沿血液传播,怎么可能有经络部位的局限”来否定古人的这些实际的东西,另外一方面又大谈药物归经如何如何!岂非矛盾而荒唐!不知道西医学里面什么叫“受体”吗?
那么,此说是否有经典依据呢?实际上《内经》说得很明白,可惜后世医家曲、误解!
现代中医理论对外感病因的认识是以六淫学说为代表的,所谓的“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六种气候,但是仍然存在误解)的异常变化。但是,现代医学的研究证明,感染性疾病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病原体(病毒、细菌和真菌、原虫等),气候的变化只能说是诱因而已,把气候变化当作感染性疾病的原因,很不合理。
六淫首见于宋朝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外所因论》,曰:“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但是,在《内经》中并没有六淫的直接提法,《内经》外感病因理论是以“邪气”学说为代表的。《内经》对“邪”主要分为“正邪”和“虚邪”两大类。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黄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
《灵枢·刺节真邪》曰:“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此三段描述可以互相印证与参考。由此可以看出,《内经》划分“正邪”和“虚邪”的依据主要是邪气对正气(卫气)的损伤程度(或者说正气对邪气的反应类型):“虚邪”损伤卫气重,卫气奋起抗争,与邪气斗争剧烈,所以“洒淅动形”,具有恶寒战栗等比较明显的临床表现;“正邪”对营卫损伤不明显,卫气对它反应弱,所以说“其中人也微”,“莫知其情,莫见其形”,病人自己甚至感觉不到邪气的侵入,在外也看不到明显的临床表现。实际上是人体正气将它消灭于无形,而同时又增强了正气!所以,正邪就是增强正气之微邪!这也是今人常说经常小感冒对人体有益说法的来源!
其实,古人注意到虚邪侵扰和季节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称之为“天忌”,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曰:“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这和现代对传染病季节性发病特点的认识是一致的。由于病原体的生长繁殖规律和季节气候环境密切相关,所以感染性疾病发病存在季节性特点,但如果因此混同“虚邪”和季节气候变化(六气)的概念,那应该是不符合古人的本意的,也不符合真实情况。
因为虚邪对正气的损伤严重(所以,虚邪就是让人体虚弱的大邪气),所以《内经》尤其注重虚邪的预防。《灵枢·九宫八风篇》曰:“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避虚邪以安其正”;也就是告诉我们:对待虚邪贼风,要象躲避箭矢和飞石一样,根据季节变化规律,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而如果防护失宜,虚邪入侵,与卫气相搏,就会对正气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害,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灵枢·百病始生篇》对于邪气入侵人体有细致而准确的描述,其云:
“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输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灵枢·刺节真邪》曰: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为骨蚀。”
这些虚邪从外向内侵入,导致发热、恶寒、化脓、疼痛等不同症状和疾病的描述与现代医学对于病原体侵袭引起的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是有什么差别?
难道东方人按照中医的方式生病?因此,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把《内经》对“虚邪”的描述和自然界气候(六气)的变化(六淫)等同起来。
不过《内经》中也有风、寒、湿、热、燥、火等环境因素引起机体气血津液方面的变化,和病菌没有关系,这就是桂林本《伤寒杂病论》存在单独“六气篇”的原因与出处。
如此,你还会认为中医不谈病菌因素,与病菌无关?还认为《伤寒杂病论》主要是讲六气(六淫)致病的?
但是,特指的风、寒到底是如何影响人体经脉的?为什么会有六经皆有伤寒与中风?这就是通常传出本的又一宗罪——营卫不显!
三、营卫不显
为什么说营卫不显?因为,虽然在传世本《伤寒论》中有营卫的内容,也有提纲挈领的点睛之笔“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但是由于在篇章中,没有明确的说明,只是在桂枝汤等少数篇章中有些许说明,致使后世人知道最多的就是桂枝汤调和营卫说,再就是从《灵枢·营卫生会篇》了解到“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而且还是错误的理解!其余根本不知道营卫为何物!而温病派的卫气营血辩证说,更加是雪上加霜!让人们的认识更加离谱,甚至以指为月!
那么,营卫到底有多么重要?其实营卫才是整部《伤寒杂病论》的眼目!
什么意思?广义伤寒本来就是外感邪气之疾,而邪侵人体首先“接招”而“反抗”的就是“营卫”之气,而且风伤卫气,寒伤营气!所以才有上面的提纲!
但是!仲景将本来明晰的内容,因为执简驭繁的三阴三阳结构安排而混淆不清!由此三阴三阳的提纲也是张冠李戴!
实际上,外邪入侵而伤营卫,才是真正的表证!也就是说,表证就只有卫营证!而且在伤寒论中是比较完全的,但是却几乎完全被误解!
表证就是营卫证,除此无他!而营卫证有寒热虚实之别!而且是纯粹的表证。如果牵涉其他十四经,则是“**中风”、“**伤寒”,所以《伤寒论》中三阴三阳都有中风与伤寒就是这个道理!由于累及十四正经,故会从其经脉而出现风寒暑湿燥火(经脉本气)之“标”与“中见”之化。
表证的提纲是什么?就是全书的眼目:“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
不过,依据《诸病源候论》说:“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
所以,事实上可以表达为“营卫移邪,肌肤瘙痒”。此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具体方剂。所以,具体的表证,因为寒热虚实而有如下分别:
其中的麻杏石甘加附子汤为我补入,其实许多大家也在类似运用,很多老小发热汗出时,多手足凉而兼阳虚,就需要加附子温阳。此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相对应,如果白虎汤(没有口渴)证基础上有口渴或脉硬(此为张锡纯先生的临床经验所得)的阴虚证,就得加人参——当年的人参为山西上党人参,为甘微凉的补阴正品。
而区分营卫的差别,卫气病则必有汗而恶风,风邪之气疏泄(与六气之风的低压一样,不过此在表卫分)之故;而营气病则必无汗而恶寒,寒邪之气收引(与六气之寒一样,不过此在表营分。六气在肌肉居多,为酸痛)之故。
而十四经脉本经者,就是表邪入于十四经,产生十四经脉本气之疾——就是三阴三阳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还有就是督脉老阳与任脉老阴的君火、相火——实际上就是气象第四元素,其实是最本初的因素,即电压之正负电!从气象学看,大气层的变化其实是电离层变化引起的,因为电离层的闪电活动极其普遍,这才是整个大气循环的原始动力源泉!
因此,依据《内经》中诸经的病症和《伤寒杂病论》中的表述,真正的八经(三阴三阳加老阴、老阳。其实还有中宫一脉,暂不论)的病机提纲如下:
督脉老阳:头痛,项背强
任脉老阴:腹中悬急痛
太阳:脉浮,消渴,小便不利
阳明:便结,口干
少阳:口苦,咽干,目眩
太阴:腹满,自利,不渴
少阴:脉细数,不欲寐
厥阴:四逆,胸闷、喜太息
举例说吧,太阳病的提纲,就应当是足太阳膀胱与手太阳小肠经的提纲,应当是“太阳病,脉浮,消渴,小便不利”。两者都有标气之“寒化”与中见之“暑化”。膀胱经者为五苓散(寒化)和猪苓汤(暑化);而小肠经者,中医人几乎不知,其实就是“暑化”的“文蛤汤”和“寒化”的“小青龙汤”!当然,此处的小青龙汤,应当是去麻黄加茯苓(小便不利,少腹满)和栝楼根(口渴)者,姑名“茯苓汤”,因为寒化伤阳,暂不可用麻黄发越阳气,只可在姜辛足以温阳的基础上,用茯苓为主辅以炙甘草、桂枝等通阳利水!而文蛤汤也恰恰如此而相反,它其实就是大青龙汤去桂枝(辛温助阳,暑化不可用)而加咸寒的文蛤以清热!
如此等等,不再举例。
但是,是否人体经脉就这些呢?后世常说的瘟病(不是温病,这只是伤寒迟发之内疾,所谓的“伏气病温”,桂林本有详细的理法方药)或疫疠呢?似乎仲景只在霍乱、阴阳毒等章节有零散涉及,至少不像伤寒那样系统。这就是我要说的仲景第四“罪”——疠疫不及!
四、疫疠不及
那么,疠疫到底指什么?《难经》的“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热病、有湿温和温病”其实很全面,其中的中风与伤寒就是《伤寒杂病论》中特指的伤寒与中风,而热病与湿温,桂林本中其实都有,但是热病与火显然有张冠李戴之嫌,算起来算是仲景第五罪!而此中的温病其实应当是“瘟病”——就是疫疠,也即岁气异常导致的时行病——流行性传染病!
后世温病派派胡诌了很多不是瘟病的温病,但是对其感邪途径居然是准确的!就是瘟病感邪自口鼻,不似伤寒途经皮肤(十四经脉之表)!那么为什么是口鼻呢?其实就是黏膜嘛!
伤寒的确是邪经皮肤侵入十四经脉,依据西医的层次就是中性白细胞与巨噬细胞对抗的层次;而瘟病却是邪经口鼻黏膜而接触淋巴细胞的浆细胞(B淋巴细胞的效应细胞)而引起的!那么,口鼻黏膜属于中医的什么经脉?实际上就是上面我没有讲到的“中宫”!
但是,中宫其实有四个层次,这里所说的只是最浅的层次。这个层次的经脉其实《内经》是有描述的,就是被误解为脾之大络的“大包”脉和胃之大络的“虚里”脉!在《伤寒论》与《本经》中被称为“中”。《伤寒论》中即小建中汤之“中”(就是最浅的“中”;较深层次的为理中丸之“中”;再深为大建中汤之“中”;最深的是“除中”之“中”),后世医家一种误解“中”为脾胃或“中焦”,其实大谬!
我们看《本经》大枣条云:“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补中益气)”,很显然“中”与“脾”是两回事,亦不是“胃”,但相关。如此之文还很多,如言大黄“调中化食”(浅),干姜“温中止血”(较深),桂枝“补中益气”(最深)等即此!后人恐尚未梦见在!
其实,依据《灵枢·经脉》命名凡例,大包脉当名“子心、胸、中、正阴之脉”,虚里脉当名“胰腺、腹、中、正阳之脉”,其中的“子心”指“房室束”(《素问·刺禁论》所言的“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之父心、母心,即窦房结与房室结,子心,《太素》作“志心”,实际上《太素》记音,《素问》记形而讹——以“子”为“小”,所以自然就是它们的下级分支房室束支,主要分布在心房,故云在七节——胸骨之旁。若是脊柱,古人名“几椎”而不名“几节”),胰腺只指外分泌腺。
此两中宫脉是呈现笼状立体分布的,除正常的营卫病外(病证就是小建中汤之“心中悸而烦”),其内表还有上面所述的呼吸道(胸)与消化道(腹)粘膜上的浆细胞(B淋巴细胞)为卫护,故此会有特殊的“瘟病”(疫疠)产生!
这就是仲圣未明论的与卫、荣相似的“疠则伤中”,“疠”者,乃岁运异常而导致的天地间“不正之气”,与风邪、寒邪是一样的。只是由于其气更加厉害,伤及“中气”,故容易流行(中医称为“时行”,也可以由伤寒而来)并且传染——这才是“疫”!并且因为会产生类“风气”和类“火气”的结果而分“寒疫”和“热疫”!
关于疠疫,古或称为“温气”、“温毒”,与由伤寒内伏迟发导致的“温病”(即所谓的“伏气病温”)是两回事。具体治疗方法如下图,可参考桂林本《伤寒杂病论·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首先,“寒疫”的治疗,在消化道(中宫)者,理中汤,重者及原阳虚,用四逆汤;在呼吸道(中宫之外辅),用《千金》“生姜甘草汤”(生姜、人参、甘草、大枣。原文:治肺萎,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实际与“理中汤”对待,皆渴,不过一在中(与脾),故渴而下利;而一在外(与肺),故渴而唾涎沫。若重者及原阳虚,当用霹雳汤(生姜、甘草、附子)。
若为“热疫”,当用“葛根芩连汤”加减。在消化道(中宫)者,“葛根芩连汤”重用黄连,重者及原阳(下位)实,加芒硝、大黄等;若在呼吸道(中宫之外辅),“葛根芩连汤”重用黄芩,重者及原阳(上位)实,加连翘、栀子等。
当然,疠疫可以兼伤寒表证,它的治疗和伤寒表里共病的治疗是一样的。依据上面的分类分四种,可以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减。也可以如此:表里俱寒者,桂枝人参汤;表热里寒者,麻黄升麻汤;里热而表无论寒热,皆可用近代大家张锡纯先生的“清解汤”(薄荷、蝉蜕、石膏、甘草),不过,表寒重薄荷,表热重石膏。
后世医家正是因为没有弄明白这一点,将“风邪”(所以也名“风”者,乃导致的结果与“风气”类似,故名尔。下面的“寒邪”也一样。另外还包括“温”类“火”,“疠”之阳者也类“火”)和“寒邪”误会成为“风气”和“寒气”,所以千古以来几乎没有人真正理解《伤寒杂病论》的理论结构,从而导致营卫和三阴三阳的千古聚讼。不仅如此,还导致后世“温病学派”离经叛道,乱创理论体系与证名,让本来就已经很不明晰的中医理论更加纷繁杂乱,从而让中医进入一个表面繁荣,而事实上理论离乱的时代!
那么,我怎么会说仲景还有一重错误,就是对“热病”有张冠李戴之嫌呢?其实,后世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热病”,都是将各种发热的病归结为“热病”,或温热病混称,完全将《难经》中正确的广义伤寒中的“热病”当成陪衬!
(未完待续)
大道研讨团王觉士
欢迎同样感受到毒话语之痛、有为大道中华立言意愿的五湖四海朋友,积极加入或赐稿《净毒立言》、《科玄与道》、《文字文明》、《大道中华》四大专栏,让我们一同去搅动中华之道当代话语的时代风云吧!
前期推荐项:
1、中国古代科技一直落后于西方(毒言推荐:陈大漓)
2、中国古代相比西方,缺乏科学精神(毒言推荐:陈大漓)
3、多年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封建统治(毒言推荐:王岩林)
4、封建地主、封建地主阶级、封建地主所有制和有地主阶级的社会就是封建社会等(毒言推荐:王岩林)
5、中国古代钦天监、司天监系统的观象授时,是巫师们的封建迷信活动(毒言推荐:慈天元、韦宁)
6、农民起义导致了古代的改朝换代,反抗与推翻统治阶级的是一次次的农民革命(毒言推荐:王岩林)
7、中国人没有信仰,华人是没有信仰的民族,没有信仰就没有力量,思想混乱和腐败问题的根源是丧失信仰(毒言推荐:慈天元王岩林)
8、基督教的经典译作《圣经》(推荐理由:佛经、道经、儒经皆没有自推为“圣经”。圣贤之道,没有宣鬼神为“圣教”之理。建议:改译作《耶经》或《神经》。立言人:慈天元)
9、士人,是大道中华的文明之心。(立言人:王岩林)
10、中国共产党人和毛泽东时代的革命战士,是政党组织条件下的一代新士人。(立言人:爱爱)
11、电磁波学说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完全正确,不容置疑。(毒言推荐:程奉献忠立言:不存在电磁波;不存在作为基本力的强、弱作用力;不存在所谓的时空弯曲、宇宙学红移等;建立在电磁波基础上的广义相对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神话!)
12、全面重建与高扬中华士人文明话语,是夺回自身历史解释权至为关键的一步。(毒言推荐:王岩林)
13、中国人不讲逻辑,中国人没有逻辑思维(毒言推荐:慈天元)。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自有一套根本关联着自然、大道的整生罗緝(立言人:薛英俊)
14、对中国史前研究证明,不是简单的“石器时代”;而应是金属时代之前,先后有一个“木石前盟”复合工具时代和火技术陶器时代(净毒立言人:陈明远、金岷彬)
15、冠之以“爱智慧”名的哲学名不副实,未能爱全部的智慧,更没有卯定于道的大智慧(净毒立言人:王岩林)
16、西方所标榜的“市民社会”,不是自由民主的象征,而是资产阶级专制统治的体现。(净毒立言人:爱爱)
17、道,是中国人一统知行的最大成就;道之统系,让中华文明始终能够知行统一地合于大道(立言人:王岩林)
大道研讨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