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头条:△湘中寻古|金石有座竹荫堂(上)△喜讯|微电影《山坡上的梦想》获全省评选一等奖△爱情的样子△几近失传的河田龙灯歌△古镇青树坪传奇(十)
(下)文|凌育平图|王秋文
右边进去第二栋的中间,就住着朋友的大姑妈,其姑父早已作古。大姑妈很瘦,七十多岁了,还扎着辫子,面容姣好,就是头发有些干枯、有点白了,岁月在她身上还是留下了沧桑的痕迹。看见我们来了,大姑妈甚是欢喜,马上泡茶,端出了红红的奈李、糖果和瓜子,还亲自把皮蛋剥了壳,送到我们手里,老喊我们吃;还拿来自家酿的纯米酒,说是用屋后的山泉井水酿的,特别甘甜,一个劲的劝我们多喝点。我是不喝酒的,看她老人家如此热情,生怕不喝会伤她的心,便喝了一点,确实醇厚甘甜,味道很正,跟小时候在外婆家过年时喝的米酒一样。大姑妈家也到处是老宝贝,譬如老式木碗柜、饭锅、水桶、板楼梯等等,尤其那把老式竹木靠椅,也许是经历的年代太久,老红的油漆有点斑驳脱落,靠椅两边的扶手样式很特别,扶手前面各做了一个浅浅的圆洞,有点像调羹,估计那浅圆是用来放茶杯的,我想,做这把靠椅的老古辈人应该也是一位善解人意的性情中人。我注意到靠椅下面的地面上有一排木板,木板下面有个洞,经询问才知道,那是储存红薯的窖洞。以前看到过有把窖洞做在山坡墙面上的,现在才知道还有做在自家屋里面的,可能对于拿取来说这更方便吧。大姑妈家的外墙上还挂着一件蓑衣,我不禁想起了唐朝诗人柳宗元的那首《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眼前浮现的是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者,在冰冷寂静的江面上钓鱼时的凄清场景。从大姑妈家出来,我们来到了宅院的外围。宅院的围墙做得很结实,下面都是四方的大石头打基础,上面全部是青砖,每根窗方和门方都是用厚实的杂树料做的,一般用手掰是掰不动的。我注意到墙面上有好多窄窄的、长方形的竖洞口,不知是用来做什么的?袁健运师傅介绍道,那是他们的祖先为了防盗防土匪特意做的射击孔,当时没其他更先进的防御工具,只有鸟铳子,这在那时来说已经够先进了。即便这样,听健运的父亲思和老人说,老宅院也还是被土匪抢劫了一番。袁思和老人是年生的,正逢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土匪也横行。今年83岁的他土生土长在老宅院,风风雨雨经历过新旧时代的更换,目睹竹荫堂的兴盛荣衰。他说,当时日本人也出没在他那附近,但庆幸的是因为竹荫堂没在主马路边,所以日本人没进屋;后来国民党的伤兵在这住了几天,也没造成什么破坏。可是,当时离他家大概四里路的地方,却盘踞了一群土匪,周围十里八里的乡亲都被他们欺负了个够。谁家池塘有鱼,只要被他们知道,大凡都是要被抢走的。在他十几岁时,大概是年,在一个下着磅礴大雨、乌漆嘛黑的深夜,趁人们熟睡时,一群土匪从后院山顶的墙上,偷偷的翻进来,把一头一百多斤的猪偷走了。不过解放后,这群祸国殃民的土匪都被枪毙了。顺着围墙,我们来到了宅院的后面。宅院后面围墙内有三口相连的井,围墙外还有一口井,是在山坡的石头下面,有点隐蔽。听说围墙内第一口井的水是用来喝的,第二口井的水是用来洗菜的,第三口井的水是用来洗衣服的,然后第三口井的水又流向屋后的排水沟,再经排水沟沿着右边屋角流出去,汇向大河。站在井边,放眼望去,后山坡全是树林竹子,高高的围墙一直砌到山顶,然后又从山顶砌下来,连着宅院前面围墙,在山顶,至今仍有石头围墙的痕迹。袁师傅说,他爷爷辈和他父辈小时候时,这里全部种满了瓜果蔬菜,一到春夏季节,这屋后全是一片赏心悦目醉人的绿,至今仍保存有上山的青石板梯级!据说在屋后的右侧山坡上,还种有紫藤树、腊树、栗子树、桂花树等等,还有好多不知名称的高大的绿化树,最大的古树要两个人才抱得过来。思和老人小时候经常在这里玩耍、庇荫,可惜在大跃进时全部被砍了。我第二次去竹荫堂,是一个闷热晴天的下午,天公不作美,突然狂风大作,一下子倾盆大雨从天井屋顶处倾泻而下,形成一道道水帘,重重地落在天井里,溅起一朵朵水花,四散开来。可随便雨怎么下,天井里的水都是不会溢满的。因为天井的四方都有排水孔,雨一下,水就从排水孔里即时流出去了,雨一停,天井里的水便也没有多少了,宅院的四周也做了排水沟。这让我不得不赞叹整个老宅院的排水系统,可以说,他们的祖先在这方面考虑得相当细致周到。有着厚重家族文化的竹荫堂,到处都是历史的痕迹,随处都是叹为观止的文物宝贝。袁晓雄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一本清朝光绪十九年间的历书,这是他修葺房子时在墙缝中发现的,放在一起的还有一张太极图、一张河图、一张洛书等。历书右边写的是“钦天监钦遵、御制数理精藴印造时宪、书颁行天下”,左边写的是“大清光绪十九年时宪书”。古代称历书为“时宪书”,而今我们称为“新书”。由于年代久远,此历书有些地方纸张稍有点脆了,不敢翻动太多。历书内容丰富,不仅有二十四节气时间表、天干地支纪年法、二十八宿、吉凶等,还记载有他们袁氏家族的世袭繁衍详细情况,譬如袁氏各先辈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等,可以说这也相当于一部家谱。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这本将历书和家谱合二为一的“时宪书”是袁氏祖先定做的?这个问题还有待知识渊博的文物考古专家解答。在竹荫堂,我有幸跟袁氏家族的后人,至今仍住在那里的袁思和、袁健运、袁晓雄先生作了深聊,也了解不少。袁思和老人,是袁健运先生的父亲,年生于竹荫堂,现年83岁。他经历了新旧时代的风云变幻,目睹竹荫堂从兴盛走向衰落,他是竹荫堂历史的最好见证者;虽饱经沧桑,但从外貌看,依然精神矍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他说,竹荫堂鼎盛时期最多住到二十几户人家,最多八十多人。袁健运先生,现年54岁,至今仍自得其乐的住在老宅院。其太爷爷是三房,做茶叶生意的,题写“竹荫堂”三字的训烈,其太爷爷也是三房的。袁晓雄先生,现年49岁,身材高大,一脸威武,现是师级干部,是大房秀才的后代。袁教授年高中毕业后入伍,当了三年义务兵,后考上军校,退休于武汉空军预警学院,因身体原因,现在老家疗养。他介绍说,竹荫堂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众多子孙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所以竹荫堂慢慢地空置、衰败了,如今袁氏后裔遍布五湖四海。竹荫堂,一座由袁氏祖先自主设计建造、并依然保存比较完好的徽式青砖古宅;她古朴典雅、宁静和谐,是石雕木雕艺术最完美的结合体,随处都映刻着历史与民俗文化、都凝结着祖辈的聪明智慧与汗水;她是袁氏家族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希望与梦想的根之所在魂之所系;同时也是历史的活化石、中国近代社会的缩影。这块民俗文化瑰宝,有关部门完全可以对其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加以妥善保护。厚重竹荫堂,百年话沧桑,欢迎朋友们来一睹她美丽的容颜。
作者:凌育平,湖南省双峰县城老桥彭记响器店主人。本文系作者投稿作品。摄影:王秋文,湖南省双峰县人。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湖南摄影家协会会员、企业家摄影家协会会员(深圳),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其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各类媒体和报刊杂志发表及展出。凌育平文章:1、黄健文:88岁的他像个老顽童2、幽幽谷,一个你来了不后悔的地方3、悠悠东湖情4、心灵物语五章5、携手慈善,与爱同行6、冬夜随想7、来自身边的感动8、悠悠湄水河,漫漫人生路9、虞唐高跷10、儿子,你是生活馈赠妈妈最好的礼物11、湘中寻古|金石有座竹荫堂(上)
土著民湘中寻古系列文章
湘中寻古
双峰水府庙和洛阳湾
湘中寻古|老湘乡的风雨桥,有你认识的吗?
湘中寻古
冷水江禾青老街
湘中寻古|涟源杨家滩刘岳昭兄弟故居
湘中寻古|日落万宜堂
湘中寻古
涟源斗笠山镇黄港村
湘中寻古
涟源杨家滩余庆堂(古松堂)
湘中寻古
甘棠龙安朱家大院
湘中寻古
双峰青树坪厚德堂
湘中寻古
双峰梓门桥石壁堂
湘中寻古
双峰沙塘筱山堂
湘中寻古
双峰三塘铺体仁堂
湘中寻古
曾国藩家族的九处十堂(上)
湘中寻古
曾国藩家族的九处十堂(下)
湘中寻古
双峰香花桥朱家大院
湘中寻古|双峰青树坪镇的部分乡间古建(上)百甲堂、亦吾庐、廖家湾古民居
湘中寻古|双峰青树坪镇的部分乡间古建(下)双泉堂、玉美公祠、节孝坊每日好物社交新电商“未店”助农行动原产地红心蜜柚4.5斤19.9元原价29.9元
拼中享福利拼不中有补贴/推广有奖励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一个神奇的页面。土著民自创办以来的所有文章,在这里都可以找到。用你想要的关键词试试哦!土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