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病栀子甘草豉汤治愈案

医案整理:邓哲

图文编辑:韩潇

责任主编:胡玉星

案例展示

初诊

-5-25

符某某女43岁

病史简介:情志不遂,主诉较多,胸胁胀满烦闷,心烦不寐,胃中灼热而有烧心感,呃逆嗳气,乳房胀痛,疲乏短气,既怕冷又怕热,口苦咽干,口中粘腻,恶心欲呕,小便黄而不畅,形寒畏冷而手心烦热。

舌脉:舌淡红,苔中黄,舌尖少苔,脉细数。

处方:

二诊

-6-2

服上方诸症皆减,自觉心胸舒畅,胃中灼热烦闷烧心感、食后胃脘胀满反酸等症皆除,精神、纳食转佳,夜寐转安稳,口中粘腻感已不明显,晨起口苦减轻,小便转通畅,大便可。

舌脉:舌淡红,苔中薄黄,舌尖少苔。

处方:

按语

1.“如有神灵者”百合病也

此患者因情志起病,而引发诸症,中医称之为百合病,《金匮要略·百合病篇》有云:“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病其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此条文即是描写百合病患者的一系列表现:行住皆坐卧不宁,食欲时好时差,寒热似有似无,精神恍惚,疲乏气短,心烦不得眠,口苦咽干,小便黄。书中将其描述为“如有神灵”,即如有鬼神缠身样,但从形体上观察则一如常人,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也大多正常,西医多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者抑郁症。

在中医此即百合病也,多因情志不遂,肝气不疏,日久郁结化热,销铄阴液而成。病机为心肺阴虚,内有燥热,治当以养阴清心,除烦润燥。针对此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专门论述了“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黄汤…”等一系列经方。

2.“热扰胸膈”栀子豉汤主之

百合病若失治、误治,或久治不愈,肝气郁而化热,郁阻于胸膈,则形成热扰胸膈之证,而发为自觉心胸之中热闷无奈,莫可名状,烦躁不宁,甚至辗转反侧,坐卧不宁。《伤寒论》第76条云:“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此即肝郁所化之热邪郁于胸膈,扰及心神,以致心中烦乱不安,胃肠中皆苦于无形邪热内扰,仲景谓之“虚烦”。治以栀子豉汤透邪泄热,解郁除烦。

方中栀子苦寒,清透郁热,解郁除烦,导心胸邪热下行;豆豉气味轻薄,既能解表宣热,载栀子于上,又能降胃气于中,升降解郁,透邪解热,以宣泄胸中郁热。两药配伍,一升一降,使气机流畅,郁热得除,虚烦可解。若在栀子豉汤的基础上,兼有中气不足而短气者,则加甘草而益气和中。

3.案例论述

由此可见,此案例中的患者,即是典型的百合病,热扰胸膈证。此患者病位在气津,长期情志不遂,气郁化热,虚火内扰胸膈,则胸胁胀满烦闷;虚火扰心,则心烦不寐;肝气犯胃,或者胸膈郁热下扰胃脘,则胃脘灼热烧心,呃逆嗳气,恶心欲呕;胆腑郁热而口苦咽干,口中粘腻;阳气内郁则形寒畏冷而手心烦热;虚火内耗气津,而疲乏困倦,气短懒言。

而且此患者舌诊也极具特征:

舌淡红而舌中苔薄黄,说明心下胃脘部有郁热;舌尖少苔,说明心肺气津亏虚;脉细数,呈为一派阴虚内热之象。

方处以百合知母汤合栀子豉汤,重用百合润肺清心,益气安神,知母养阴清热,除烦润燥;栀子甘草豉汤清透郁热,解郁除烦;加一味天花粉清热生津,因而诸症皆除矣。效不更方,二诊续以原方,加以甘麦大枣汤,并重用甘草,“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以甘味之品养肝血,缓肝急,益胃津,补心脾;益以酸枣仁加强宁心安神。

后记

女子以肝为本,先天因素就已决定女子易受情绪波扰,而现代生活压力大,世事烦扰,易致肝气郁结。同时女子一生须历经经带胎产,每项皆耗伤肝经气血。若肝气郁结没有及时进行干预治疗,郁久可从气津波及血分,久而久之则从无形之邪热而发为有形之邪,形成乳腺结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甚至一些恶性肿瘤等癓瘕积聚。因此在生活中,若情志不遂,易出现百合病症,心胸烦扰不宁,肝气郁而不疏。宜在未形成有形之邪前及时干预,此时不妨寻求中医的帮助,同时辅以心理疏导,更重要的是,家人要给予足够的关怀,才能直达病所,药到病除。

从方剂到临床团队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南宁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huafena.com/tfzz/30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