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示
方剂学学习,我们将提供两套学习资料:
一套是《方剂学学习笔记》(见本篇),优点是知识全面、条理清晰,学习和记忆方法多样,缺点是内容庞杂,文字较多;
另一套是《方剂组成功用快快记忆法》(见下篇),优点是内容简练,趣味记忆,缺点是知识点匮乏,记多易混淆。
第一节:活血祛瘀剂
一.桃核承气汤类
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
瘀热互结小腹胀,如狂蓄血功最奇。
功用:破瘀泻热。
主治:下焦蓄血证。瘀热互结于下焦;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至夜发热,或其人如狂,甚则谵语烦躁;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注意:
1.方中用炙甘草,护胃安中,缓诸药峻烈之性;
2.若表证未解者,当先解表,而后用本方;
3.本方乃调胃承气汤减芒硝用量,加桃仁、桂枝组成。
对药:
1.桃仁+大黄:桃仁活血破瘀,大黄逐瘀泻热,合用瘀热并治。
2.桃仁+桂枝:温通血脉,活血祛瘀。
3.桂枝+芒硝、大黄:桂枝得硝、黄则温通而不助热,硝、黄得桂枝则寒下又不凉遏。
辨方:
1.若跌打损伤,瘀血留滞,疼痛不能转侧者,可加赤芍、当归尾、红花、苏木;
2.若火旺而血瘀于上,头痛头胀、目赤面红、鼻衄者,可加生地、丹皮、栀子、牛膝;
3.若月经不调及经闭属实证者,可加当归、红花;
4.若兼气滞者,可加香附、乌药、青皮、木香。
附方:
1.抵挡汤
大黄桃仁虻虫水蛭
2.抵挡丸
3.下瘀血汤
大黄桃仁蟅虫
大王讨人虻虫水蛭。
联想:大王向别人乞讨虻虫合水蛭。
方药同抵挡汤。
大王讨人炸虫。
四方比较:
四方均有破血下瘀之功,均可治疗瘀热互结于下焦的蓄血证。
桃核承气汤证属瘀血初结之时,少腹急结,至夜发热以及经闭等症。
抵挡汤主治瘀结日久,少腹鞭满,其人发狂者。抵挡丸证,瘀结深但病势缓,少腹满而不鞭,故改抵挡汤为丸;
下瘀血汤主治干血著于脐下之产后腹痛及月经不调,症见少腹瘀痛而有痞块者。
二.血府逐瘀汤系列
血府逐瘀汤
桃仁红花生地当归赤芍川芎(桃红四物汤)柴胡枳壳赤芍甘草(四逆散)桔梗牛膝
记忆:桃红四物汤+四逆散+桔梗、牛膝。
注意:
1.桃红四物汤中地黄用生地,芍药用赤芍;
2.四逆散中改枳实为枳壳。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瘀血证。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胸痛,痛如针刺且有定处,舌黯红或有瘀斑等。
用药:
1.桔梗:载药上行。
2.牛膝:引血、火、药下行。
对药:
1.桃仁+红花: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而止痛。
辨方:
1.若血瘀经闭、痛经者,可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
2.若胁下有痞块属血瘀者,可加郁金、丹参。
附方:
血府逐瘀汤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
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通窍活血汤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
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膈下逐瘀汤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
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少腹逐瘀汤
少腹茴香与炒姜,元胡灵脂没芎当。
蒲黄官桂赤芍药,调经种子第一方。
身痛逐瘀汤
身痛逐瘀膝地龙,香附羌秦草归芎。
黄芪苍柏量加减,要紧五灵桃没红。
五方比较:
五方同具活血祛瘀止痛之功。
通窍活血汤辛香温通作用较好,重在活血通窍,主治瘀阻头面之头痛、脱发、酒糟鼻、白癜风。
血府逐瘀汤善行胸中,以胸中血瘀气滞之胸痛为首选。
膈下逐瘀汤行气止痛作用较好,善治瘀阻膈下之腹痛、胁痛。
少腹逐瘀汤偏于温经散寒止痛,以寒凝血瘀之少妇疼痛、痛经、月经不调最宜。
身痛逐瘀汤长于活血通络,宣痹止痛,当用于瘀阻脉络之痹痛。
三.补阳还五汤类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质黯淡,苔白,脉缓。
注意:
1.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
2.方中黄芪须大量,现代使用须在60g以上。
辨方:
1.若初得半身不遂者,加防风;
2.若偏寒者,可加熟附子;
3.若脾胃虚弱者,可加党参、白术;
4.若有痰者,加制半夏、天竺黄;
5.若语言不利,加石菖蒲、郁金、远志。
四.复元活血汤类
复元活血汤
复元活血汤柴胡,蒌根当归山甲俱。
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瘀血酒煎去。
功用: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胁下瘀肿,痛不可忍。
注意:原方要求用酒煎服。
对药:
1.大黄(酒制)+柴胡:酒制大黄,荡涤留瘀败血,导瘀下行,推陈致新;柴胡疏肝行气,并可引诸药入肝经走两胁,合用,一升一降,以攻散胁下之瘀滞。
辨方:
1.若气滞较甚者,可加木香、香附、青皮、枳实;
2.若血瘀较重者,可加三七粉、或酌加乳香、没药。
五.七厘散类
七厘散
冰片儿茶没药乳香,血竭红花麝香朱砂
冰儿没乳,雪花射猪。
功用:活血散瘀,定痛止血;外敷止血生肌。
主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之瘀血肿痛,或刀伤出血。并治一切无名肿毒,烧伤烫伤等。
六.温经汤(《金匮要略》)类
温经汤
温经汤用桂萸芎,归芍丹皮姜夏冬。
参草阿胶调气血,暖宫祛瘀在温通。
功用: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主治:
1.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有瘀块,色紫而淡,舌黯红,脉细而涩等;
2.妇人宫冷不孕。
方析:
君: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行血脉;吴茱萸兼行气止痛之功;
臣:当归、川芎——活血祛瘀,养血调经;
丹皮——助君药活血散瘀,且清血分虚热;
佐:阿胶——养血止血,滋阴润燥;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麦冬——甘苦微寒,养阴清热;
三药合用,养血调肝,滋阴润燥,且清虚热;并制吴茱萸、桂枝之温燥。
人参、甘草——健脾和胃,助祛瘀调经之功;
半夏、生姜——辛开散结,和降胃气;
生姜且可助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
佐使:甘草——调和诸药。
对药:
1.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行血脉,吴茱萸兼行气止痛。
2.阿胶+白芍+麦冬:养血调肝,滋阴润燥,且清虚热,并可制约方中药物之温燥。
辨方:
1.若小腹冷痛甚者,去丹皮、麦冬,加艾叶,或以肉桂易桂枝;
2.若兼气滞者,加香附、乌药;
3.若漏下色淡不止者,去丹皮,加艾叶、熟地。
附方:
1.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当归川芎白芍肉桂,莪术人参丹皮牛膝甘草
2.艾附暖宫丸
艾叶香附官桂吴茱萸川芎,黄芪白芍生地川椒续断
四物肉贵,去叔弟家扼住一升丹皮牛膝甘草。
联想:四物的肉太贵了,赶紧去叔弟家扼住一升的丹皮牛膝甘草,以换取钱财买肉。
艾附暖宫桂萸芎,芪芍生地川椒续。
三方比较:
三方均有温经补虚,化瘀止痛之功,用于治疗血海虚寒、瘀血阻滞等证。
《金匮》温经汤和艾附暖宫丸温经补虚作用较《良方》温经汤为优;其中,艾附暖宫丸温经祛寒之力最强;《金匮》温经汤养血补虚见长。
《良方》温经汤以活血祛瘀止痛为主。
七.生化汤类
生化汤
生化汤宜产后尝,归芎桃草酒炮姜。
恶露不行少腹痛,温养活血最见长。
功用:化瘀生新,温经止痛。
主治: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行,小腹瘀痛,脉迟细或弦。
注意:
1.恶露为产后阴道排出之瘀浊败血,为正常现象。一般两周左右排净;
2.产后排出恶露极少,或排出时间较短,称之为恶露不行;
3.方中全当归用量须大;
4.原方要求黄酒、童便各半煎服;现代用法多以黄酒与水或单用水煎服;
5.若产后血热而有瘀滞者,非本方所宜。
辨方:
1.若瘀块留滞,腹痛甚者,可加蒲黄、五灵脂、延胡索;
2.若小腹冷痛甚者,可加肉桂。
方论选录:
张秉成:治产后恶露不行,腹中疼痛等证。夫产后血气大虚,固当培补,然有败血不去,则新血亦无由而生,故见腹中疼痛等证,又不可不以祛瘀为首务也。
方中当归养血,甘草补中,川芎理血中之气,桃仁行血中之瘀,炮姜色黑入营,助归、草以生新,佐芎、桃而化旧,生化之妙,神乎其神。
用童便者,可以益阴除热,引败血下行故道耳。
八.失笑散类
失笑散
五灵脂蒲黄各等分
功用: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主治:瘀血停滞证。心胸刺痛,脘腹疼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等。
用药:
1.五灵脂:苦咸甘温,入肝经血分,通利血脉、散瘀止痛。
《本草经疏》:长于破血行血,善治疗瘀血停滞作痛。
2.蒲黄:甘平,行血消瘀;炒用并能止血。
《本经》:消瘀血。
《本草纲目》:活血凉血,止心腹诸痛。
附方:
1.手拈散
草果延胡没药五灵脂
二方比较:
二方均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治瘀血所致之心腹诸痛。
失笑散功专祛瘀散结,用于较单纯的瘀血作痛。
手拈散活血止痛之功较优,且兼温散,故适宜于瘀滞疼痛而兼寒者。
九.丹参饮类
丹参饮
丹参檀香砂仁
五单身一坛香砂仁。
联想:五个单身汉分一坛香砂仁。
功用:活血行气止痛。
主治:血瘀气滞证。气血瘀滞,互结于中;心胸刺痛,胃脘疼痛,痛有定处,拒按。
注意:
1.方中药物比例:丹参:檀香:砂仁=5:1:1;
2.本方药性稍偏于寒,故尤宜于心胃痛而偏瘀偏热者;
3.因丹参有活血作用,且用量较大,故出血性疼痛慎用本方。
辨方:
1.若瘀重痛甚者,可加郁金、乳香;
2.若胁肋少腹疼痛者,可加延胡索、川楝子;
3.若气虚乏力者,可加黄芪、炙甘草。
十.活络效灵丹类
活络效灵丹
丹参当归没药乳香
单身躺龟没有乳香。
联想:一个单身汉躺在龟上,没有乳香。
功用: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主治:气血凝滞证。心腹疼痛,或腿臂疼痛,或跌打瘀肿,或内外疮疡,以及癥瘕积聚等。
注意:
1.方中各药用量相等;
2.孕妇慎用;
3.方中乳香、没药辛苦香烈,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
对药:
1.乳香+没药:乳香行气,没药行瘀;芳香宣窍,通达营卫,为活血定痛之圣药,合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尤著。
辨方:
1.若腿痛,可加牛膝;
2.若臂痛,可加桂枝;
3.若妇女瘀血腹痛,可加桃仁、五灵脂;
4.若疮疡红肿属阳者,可加金银花、连翘;
5.若脏腑内痈,可加三七、贝母。
第二节:止血剂
一.十灰散类
十灰散
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榈煨。
二蓟栀黄各炒黑,上部出血势能摧。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咳血、吐血、嗽血、衄血,血色鲜红,舌红,脉数。
注意:
1.方中各药用量原著未作规定,一般用量相等;
2.用法:上药各烧灰存性,研极细,用纸包,以碗盖地上一夕,用藕汁或萝卜汁调服;也可作水煎服;
3.虚寒性出血忌用;
4.本方偏于治标,只可暂用,不可久服。
辨方:
1.若气火上逆,血热较盛者,可以本方改作汤剂使用,亦可加牛膝、代赭石等;
2.鼻衄出血,可以散末吹鼻;
3.刀伤出血,可将药末撒于疮口。
二.四生丸类
四生丸
荷叶侧柏叶艾叶生地
何伯爱弟。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证。吐血、衄血、咳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脉弦数。
注意:
1.方中各药均为生品,且用量相等;
2.本方对血热出血效果较好,然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方析:
君:侧柏叶——苦涩而寒,凉血清热,收涩止血;
臣:生地黄——味苦甘寒,凉血清热,助君药凉血止血,并能养阴生津;
佐:生荷叶——苦涩性平,清热凉血,散瘀止血;
生艾叶——辛温止血,生用温而不燥,可增强止血之功,又能制约寒凉太过以致留瘀。
辨方:
1.若出血较多者,可适当加入小蓟、白茅根、藕节、仙鹤草等;
2.若火热较盛者,可加入大黄、栀子、牛膝;
3.若津伤较重而咽干口燥者,可加玄参、天花粉。
三.柏叶汤类
柏叶汤
侧柏叶艾叶干姜童便
伯爷爱干嚼童便。
功用:温中止血。
主治:中焦虚寒之吐血证。中焦虚寒,脾不统血;吐血不止,血色清稀黯淡,面色?白或萎黄,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无力。
注意:
1.原方要求用童便一升,现代多不用;
2.血热出血者忌用。
方析:
君:干姜——温中助阳,令阳气振奋而能摄血;
臣:艾叶——温经止血,为止虚寒性出血之要药;
佐:侧柏叶——苦涩而寒,苦降折逆上之势而又收敛止血;
方中,干姜、艾叶之温热可监制侧柏叶之寒凉,侧柏叶之寒凉又制干姜、艾叶温热过甚,以防耗血动血。
童便——善引血下行而止血。
辨方:
1.若出血量多,可加阿胶、三七、白及;
2.若气虚者,可加人参、黄芪;
3.若属溃疡病出血而腹中闷痛者,可加海螵蛸、延胡索。
四.咳血方类
咳血方
瓜蒌仁,栀子青黛诃子生姜蜂蜜海浮石
咳血放楼人,侄子请带盒子将觅海浮石。
联想:放楼人咳血了,他的侄子请求带上盒子将去寻找海浮石以止血。
功用:清肝宁肺,凉血止血。
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证。肝火犯肺,灼伤肺络;咳嗽痰稠带血,咯吐不爽,心烦易怒,或胸胁作痛,咽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注意:
1.方中栀子需炒黑;
2.服法:研末,以蜂蜜痛姜汁为丸,噙化;亦可作水煎服;
3.肺肾阴虚及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
对药:
1.青黛+栀子:青黛入肝、肺二经,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栀子入心、肝、肺经,清热凉血,泻火除烦,炒黑可入血分而止血。
辨方:
1.若火灼伤阴者,可加沙参、麦冬;
2.若咳血较多者,可加白茅根、白及侧柏叶;
3.若咳甚痰多者,可加贝母、天竺黄、枇杷叶。
附方:
1.黛蛤散
青黛、蚌粉用新瓦将蚌粉炒令通红,拌青黛少许
二方比较:
咳血方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证;而黛蛤粉则清火宁肺,化痰止咳,主治痰嗽。
五.小蓟饮子类
小蓟饮子
小蓟饮子生地归,木通滑石竹叶随。
藕节蒲黄栀甘草,热结下焦力可摧。
功用: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下焦瘀热,损伤膀胱血络,气化失司;尿中见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或血尿,舌红,脉数。
注意:
1.本方乃导赤散加小蓟、藕节、蒲黄、滑石、栀子、当归而成,趣味记忆:小鸡吃导赤散,滑石归黄子节;
2.血淋日久正虚及孕妇不宜使用。
方析:
君:生地——甘苦性寒,凉血止血,养阴清热;
臣:小蓟——甘凉入血,清热凉血止血,又可利尿通淋,尤宜于尿血、血淋之证;
蒲黄、藕节——助君药凉血止血,并能消瘀;
佐:滑石、竹叶、木通——清热利水通淋;
栀子——清泻三焦之火,导热从下而出;
当归——养血和血,引血归经,且能防诸药寒凉滞血之弊;
使:炙甘草——缓急止痛,和中调药。
辨方:
1.若热甚淋重者,可加鱼腥草、蒲公英、石韦;
2.若瘀阻尿道刺痛者,可加川牛膝、琥珀;
3.若尿中夹砂石而尿血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
六.槐花散类
槐花散
枳壳槐花侧柏叶荆芥穗
肠风、脏毒,只要花叶穗。
功用:清肠凉血,疏风行气。
主治:肠风、脏毒。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灰黯,舌红苔黄,脉数。
注意:
1.原方用药均用炒制品,且各药用量相等;
2.肠风:下血新鲜,直出四射,便前出现……多属风热;
脏毒:下血瘀暗,点滴而下,便前便后皆有可能出现,多为湿热之困;
3.本方偏寒凉,不宜久服;便血日久,属气虚或阴虚者禁用。
用药:
1.荆芥穗:生用辛散疏风,微温不燥;炒用入血分而止血。
对药:
1.槐花+侧柏叶:清大肠湿热,凉血止血。
辨方:
1.若大肠热盛,可加黄连、黄柏;
2.若便血多者,可加地榆、大蓟、小蓟。
附方:
1.槐角丸
槐角防风,地榆黄芩当归枳壳
槐角丸肠风防风,地榆黄芩归枳壳。
二方比较:
二方均可凉血止血,清肠疏风,主治风热或湿热壅遏大肠之便血。
槐角丸清肠止血作用强于槐花散,故多用于风热、湿热壅遏大肠程度较重,便血量多的肠风、痔疮便血。
七.黄土汤类
黄土汤
黄土汤用芩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
温阳健脾能摄血,吐衄便崩服之康。
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阳虚失血。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大便下血,先便后血,或吐血、衄血,及妇人崩漏、血色黯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注意:
1.方中用药比例:灶心黄土:其他=8~10:3;
2.用法:先煎灶心黄土,澄清去渣,取汤汁,再煎余药,阿胶烊化;
3.阳热出血者不宜。
方析:
君:灶心黄土(伏龙肝)——辛温而涩,温中止血;
臣:白术、附子——温阳健脾,助君药恢复统血之权;
佐:生地、阿胶——养血止血,防君臣药辛燥而耗血动血;
黄芩——止血,防热药动血;
使:甘草——调和诸药。
辨方:
1.若胃纳差者,阿胶改为阿胶珠,以减其滋腻之性;
2.若气虚甚者,可加入人参;
3.若出血多者,酌加三七、白及;
4.若脾虚便溏者,黄芩可改为炒黄芩;
5.方中灶心黄土缺药,陈修园认为可用赤石脂取代。
归脾汤与黄土汤比较:
二方均可用治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
黄土汤中以伏龙肝合炮附子、白术为主,温阳健脾而摄血,适用于脾阳不足、统摄无权之出血证。
归脾汤用黄芪、白术、龙眼肉、当归等补气健脾养血,适用于脾气不足、气不摄血之出血证。
曾药师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