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西汉·戴德、戴圣叔侄《礼记·曲礼下》(《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即公元80年):“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东汉·郑玄《礼记注疏》:“三世,自祖至孙”。所以很多人认为,一个医生需要家中三代为医才能找其看病。然其是所非。到了唐代,孔子的第31世孙孔颖达在所著的《礼记正义》中说:“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又云《夫子脉诀》”。意思是说,神农百草为一世,黄帝针灸为二世,素女脉决为三世,均为先汉之医学经典。作为医生,必须掌握本草、针灸、脉决才可行医治病,这是从医者最基本的临床机能,否则不能从事医疗活动。这才是正解!
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中华民族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其中《方技略》写到:“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疮瘲瘛方》三十卷;《妇人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
源于战争纷乱、朝代更迭、“印刷”水平等种种原因,有文献记载的华夏民族最古老的医学流派“三世”中长盛不衰、流传至今并仍有效指导临床就只有《神农本草》与《黄帝针灸》了。经方11家和医经7家中流传下来的也只有《汤液经》和《黄帝内经》。
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公元年)云:“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清·赵开美复刻宋本《伤寒论·序》(公元年):“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所以从东汉末年流传至今的《伤寒卒病论》中复方方证的药物用途及理论大部分是来源于《神农本草经》中的药证理论。而且仲景之六经却非《内经》之六经,虽不能说绝对毫无关联,但肯定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学术理论系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三皇五帝开始,到《本草经》时代,吾华夏民族的先祖将世世代代在生产过程中、疾病的斗争过程中积累的朴素、唯物的中医药学知识系统总结成了《神农本草经》一书,再从单方方证的药物经验理论发展到复方方证的《汤液经》时代,更是标志了中医药学伟大的进步与跨越,而更伟大而光辉灿烂的是到了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巨人的肩膀上著成煌煌的《伤寒卒病论》流芳千世。
《神农本草经》标志了经方的起源。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医学的发展与传承脉络:神农——伊尹——仲景。所以学习汤液经方之药物,须以《伤寒》(包含《金匮》)解读《本经》的药物功效主治,以《本经》之旨来推衍经方方证与配伍,同时参以魏晋南北朝、唐时期(吾称之为后经方时代)经方医家之典籍,唯有如此,方能继承阐发经典之奥秘准绳,我们才能说,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继承就是创新。
从事急危重症医学多年,每每抚览《本经》《汤液》《伤寒》《金匮》这些跨越几千岁月长河的医学著作,都能从一个个文字、一条条段落中体会到吾中华劳动人民与疾病斗争的坚强不屈、惊心动魄与波澜壮阔,这些智慧与科学理论无与伦比,她们璀璨的光芒永远在照耀在头顶,照亮我们前行。
栝楼根
栝楼根来源于葫芦科植物栝楼、中华栝楼雄株的根。分布于华北、中南、华中,药材主产于鲁、豫,以河南安阳质量为佳。中华栝楼药材主产于四川。
攀援草质藤本,长可10m。块根圆柱状,肥厚,富含淀粉。茎较粗,多分枝,具纵棱及槽,被白色伸展柔毛。花期5-8月,果期8-10月。其原植物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不耐旱,怕涝洼积水,适宜生长于冬暖夏凉的低、中山区。
栝,是箭末扣弦处。《庄子·齐物论》:其发若机栝。《乐府诗集》:弓无弦,箭无栝。《国语·鲁语下》:故铭其栝曰:肃慎氏之贡矢。
楼,本义是两层以上的房屋。该植物藤上有卷须,用于攀援,一旦接近楼房就如同扣住箭弦,卷须上的吸盘牢牢吸附在墙壁上,攀爬至顶。此名甚至生动。
雌雄异株,栝楼根乃雄性之根,不需要消耗过多营养以结成果实,故根部储备充分。雌性之果称之为王瓜。雌雄异性,各擅其功。
栝楼根呈不规则圆柱形、纺锤形或瓣块状。外皮黄棕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外皮刮去后较光滑,黄白色,有横皱纹及残留栓皮斑块,纵剖面可见黄色纵条纹。质地坚实,断面黄白色,粉性,导管孔明显,略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王德群《神农本草经图考》)
《神农本草经·中品·栝楼根》:味苦,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一名地楼。生川谷及山阴地。)
1.《伤寒卒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第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证属太阳厥阴合病。
(1)栝楼根在此取《本经》“消渴,身热烦满”之功效。96条方后加减:“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柴胡桂姜汤当为小柴胡汤去半夏加栝楼根之变。去人参者,里虚不如理中,渴不如白虎加参汤。加牡蛎者,一为软坚开结,二为决渎利水,三为清热敛阴,合栝楼根生津止渴,其用甚妙。加桂枝者,散太阳未解之邪。
此“小便不利”而未见一如猪苓、茯苓、泽泻者,乃主因无涉下焦。桂枝,发越太阳,开上焦氤氲;柴胡清热开结,驱散结邪,机在外者,达于外,机在内者,通于下;干姜,温运中焦,蒸津液,化精微;干姜合桂枝,温运中焦,通阳化气,水饮一散,小便得利,桂枝人参汤为之变制,义通栝楼瞿麦丸、肾气丸,真可谓“通阳本在温”。以三药名方,不正是“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蓦然回首,那理就在仲景斑斓处,莫让乱花迷了眼,却把鸡毛当令箭。
(2)细读条,发现有两处“烦”,一为条文中“心烦”;二为方后云,“初服微烦”。此即彼乎?
96条有“心烦喜呕”、条有“心中疼烦,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五脏中风》有“心中风…心中饥,食即呕吐”。此“烦”当为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欤?但文中明言“渴而不呕”,此“烦”甚是让人烦!烦热,烦热……
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之“烦”当与条方后云“初服微烦”之“烦”含义相同、当为精神烦乱欤?郁邪难解,郁结难开,郁热难散,初服微烦矣。复服药力续接,水饮一开,郁热一散,汗出便愈。
经典真是难读、难解,又欲罢不能!
(3)由条“微结”,至条“阳微结”,胡希恕老认为乃柴胡桂枝干姜汤,而非小柴胡汤,见解甚是精当!当是。
本方证有说当有便干、便秘,又说当有便稀、便溏。《胡希恕伤寒论讲座》:“瓜蒌有润下的作用,尤其加上咸寒的牡蛎在一起,有通大便的作用,像大便干吃这个(栝楼根、牡蛎),调大便。”《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比如我们现在治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往往出现这个现象,口苦咽干,肝胆有热,但是肚子又发胀,大便也拉稀,脾胃还有寒,可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既清解少阳之热,又温中焦的脾胃之寒,效果很好。尤其是肝炎病的大便不调,下腹腹胀,这效果非常显著。”
胡老说的“调大便”,偏指便干便秘;刘老说的“大便不调”,偏指便溏便稀。但二老并没把话说死呀。仲景本意治便干没问题,后世治便稀更没问题。问题就不在便干便稀。太阴理中丸有下利,太阴病条文本就有“自利益甚”,理中丸本意就是用来治太阴下利,但太阴之不大便不亦常见乎?理中丸不为之治乎?阴证的机转以大便干稀为准?少阳证以口苦,咽干,目眩为准,还是以两耳无所闻,目赤,脉弦为准,还是以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往来寒热为准?
柴胡黄芩必治呕乎?条明明“渴而不呕”,小柴胡汤去半夏!条:“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呕在半夏,合用更妙;渴在栝楼,合用甚佳。随证治之。
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明明白白两条条文本就在一起,前后一起,放在这个语境下,真是“一义之出,灿若星辰”!
阳明白虎之石膏,不慎用之,无腹泻下利之变?况乎栝楼根、牡蛎!阳明有可清可下之证,无必清必下之理!一以阳气为转归,善护真阳者即善治伤寒,善知阳气者即善解仲景矣。
陈师曰:读仲景,常读常新,常读常新,常读常新!犹言在耳。
思考:96条小柴胡汤方后加减:“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四两。”条柴胡桂枝干姜汤有“小便不利”,但为何还用黄芩?
后话:吐下之余,定无完气。余腹泻初愈,精神虽觉爽慧,仍感不济,择日再续。
年4月1日
林泉成
于星城辰州
冷冷的骷髅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