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别名:货母,舔母,肥儿草,肥知母),首录于《神农本草经》,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河北(以历县产者最佳)、山西、陕西、内蒙古。春、秋二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切片。知母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以切面色黄白者为佳。生用,或盐水炙用(润软刮去皮,切片,盐炒用)。
[知母:“清润”之品。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生津,润肠通便。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用。气分高热:生石膏配知母。降火坚阴:知母配黄柏。阴虚劳嗽:知母配川贝。]
一、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苦能清泄热邪,苦能坚阴,归肾经,去肾火(相火))
二、功效应用: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滋肺阴,胃阴,肾阴)
①治疗温病热入气分,和石膏相须配伍。
②治疗脏腑热证,肺胃的实热及肺胃肾的阴虚证均可治疗。
1、清热泻火,用于外感热病,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高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 知母味苦甘,性寒质润,苦寒能清热泻火除烦,甘寒能生津润燥止渴,善治温热病邪在气分(气分实热证)之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者,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伤寒论》)。
2、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用于肺热咳嗽,肺阴虚燥咳(干咳无痰)、痰稠等证。知母有清泄肺火,滋阴润燥之效。主入肺经,苦寒能清肺热,甘寒能滋肺阴、润肺燥。
1)用治肺热咳嗽,痰黄质稠,常与黄芩、栀子、瓜蒌等清肺、化痰药同用,如清金化痰汤(《统旨方》);
2)治阴虚燥咳,干咳少痰,常与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如二母散(《急救仙方》)。
3、滋阴润燥,用于阴虚火旺,肺肾阴亏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心烦等证。知母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入肾经,能滋肾阴、泻肾火(相火)、退骨蒸,用治肾阴亏虚,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遗精、盗汗,常与黄柏相须为用、配伍地黄等泻火、滋阴药同用,如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4、清热泻火,用于阴虚内热消渴,症见口渴、饮多、尿多者。知母苦甘寒质润,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生津止渴功效,常用治内热津伤,口渴引饮之消渴证,同天花粉、葛根等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5、滋阴润燥,用于阴虚肠燥便秘。知母能滋阴润燥以通便,用治阴虚肠燥便秘,常与生地黄、玄参、麦冬等滋阴润肠通便药配伍。
三、用法用量:煎服,6~12g。知母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炙用。
四、使用注意:知母性寒质润,能滑肠通便,故脾虚便溏者慎用。
石膏与知母均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作用,用于治疗气分实热证,症见身热、口渴、汗出、脉洪大等,二者常相须为用。
不同之处在于,石膏重在清脏腑实热,泻肺胃火,用于肺热咳嗽,胃火牙痛,此外,煅石膏收敛生肌,用于疮疡溃后不敛、湿疹,烧烫伤等;
知母甘苦性寒质润,具有滋阴润燥作用,既用于肺热咳嗽,又用于阴虚燥咳、内热消渴、骨蒸潮热、肠燥便秘等。
知母,苦甘性寒,质地滋润,上清肺热而泻火,下润肾燥而滋阴,中泄胃火而除烦渴,为清解滋润之品。
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既善治热病烦渴,属气分证者常配生石膏,属营血分证者亦常投用;又善治肺热咳嗽、燥热咳嗽、阴虚劳嗽;还善治骨蒸潮热、内热消渴。此外,又润肠燥而通便,治阴虚肠燥便秘。
本品寒润滑肠,脾虚便溏者慎用。
①都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都可以治疗温病热入气分(相须配伍),都可以治疗肺胃实热证。
②石膏为治疗肺胃实热的要药,而知母滋阴润燥,所以石膏治疗肺胃实热作用强于知母。
③煅石膏收湿、生肌、敛疮、止血;知母滋阴生津润燥。
木丹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