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有一位很不错的医学家,虽然名气没有叶天士那么大,但是他对中医发展的贡献却很大,他创立了著名的“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提出了治病的“医门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他不仅理论基础过硬,而且实战技术也挺强,那么,他究竟是谁呢?他就是与叶天士同时代的著名医学家程钟龄(又名程国彭)。清代名医程国彭其实是一个身世坎坷的人,要不是因为他家遭变故,说不定也能与叶天士齐名。但是程国彭对中医的贡献却不小,他所著《医学心悟》一书,通俗易懂,广为流传。他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对中医各家学说“合之则见其全,分之则见其偏”,意思是要将历代医家的学说融会贯通,从整体出发,尽量不要分流派。程国彭在临床中的实战能力是很强的,在他创制的众多方剂中,尤以止咳方剂最为著名,这可能与他晚年的坎坷经历有关。在程国彭创立的止咳方中,尤以止嗽散、月华丸和贝母瓜蒌散最为著名。今天我们重点来说说贝母瓜蒌散。贝母瓜蒌散是润燥化痰的代表方,具有润肺清热、理气化痰的作用,全方由“贝母一钱五分、瓜蒌一钱、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各八分”等6味药组成,适用于肺燥咳嗽,咯痰不利,咽喉干痛,舌红少苔而干,脉数等证。这个瓜蒌贝母散主要的方证的病机是燥邪伤肺、灼津成痰。燥邪灼津所形成的燥痰,是不太容易搞定的,燥痰不化,肺的清肃能力就会大大降低,这就会导致肺气上逆,咳嗽呛急。《黄帝内经》指出,“燥胜则干”,所以燥邪伤津,就会导致咯痰不爽、艰涩难出、咽喉干燥、咽哽疼痛。由此可见,解决燥痰才能控制咳喘的问题。全方虽然只有6味药,但配伍也是有讲究的。全方以贝母、瓜蒌为君药,其中贝母苦甘微寒,可以起到润肺清热、化痰止咳的作用;瓜蒌甘寒微苦,可以起到清肺润燥、开结涤痰的作用。瓜蒌子和贝母两味药是常用的“对药”,常常相须为用。全方以天花粉为臣药,既可以清降肺热,又可以生津润燥。以橘红、茯苓为佐药,其中橘红理气化痰,茯苓健脾渗湿。桔梗为佐使药,具有宣肺化痰、引药入肺的作用。这里的茯苓和橘红是一个祛痰的“对药”,但是橘红偏于温燥、茯苓偏于渗利,所以二者在运用时,剂量要小。贝母瓜蒌散虽然只有六味药,但是配伍还是蛮经典的,其中清润宣化并用,肺脾同调,主要以润肺化痰为主,且又润肺不留痰、化痰不伤津,真正意义上起到“肺得清润而燥痰自化,宣降有权而咳逆自平”的效果,堪称治疗燥痰咳嗽的经典良方。不过提到燥痰,需要与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相鉴别,它们仨都可以治疗燥咳,但病机不一样,所以理法方药也不一样。贝母瓜蒌散主要是燥热伤肺、灼津成痰,所以用贝母、瓜蒌为主药,主要起到润燥化痰的作用,主证为燥痰咳嗽、痰稠难咯;而清燥救肺汤的病机为新感温燥、耗伤气阴,所以全方以桑叶为主,佐以石膏、麦冬、人参,主要起到清宣燥热的作用,主证为身热头痛、干咳少痰、口渴;麦门冬汤的病机为肺胃阴虚、气火上逆,所以全方重用麦冬,配伍半夏、人参,主要起到滋阴润肺、降逆下气的作用,主证为虚热肺痿、咳唾涎沫。在贝母瓜蒌散中,贝母究竟有什么贝母呢?原则上使用川贝母为宜,如果没有川贝母,浙贝母也可以用。瓜蒌主要是瓜蒌子还是瓜蒌壳呢?一般来说,用瓜蒌子即可,当然也可以用全瓜蒌。在这个方剂里,瓜蒌子和天花粉同时运用,也堪称是一大特色,一个是植物的果实和种仁,一个是植物的根。二者在一起,对于润燥生津起到强化的作用。在临床中使用这个方剂的时候,也需要看看是否有兼变证,如果兼感风邪,咽痒而咳,微微恶风,可以加桑叶、杏仁、蝉蜕、牛蒡子;如果燥邪比较重,咽喉干涩,吞咽疼痛的话,可以加麦门冬、玄参、生石膏;如果有声音嘶哑、痰中带血,则去掉橘红,加南沙参、阿胶、白及、白茅根等中药。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