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临证用黄芪心得
张锡纯用药往往味数较少,因为张锡纯对每一味药都有自己的认识。他亲自尝试过许多药,因此用药往往直中病机。要说张锡纯用黄芪,就必须说说张锡纯提出的“胸中大气”理论。
胸中大气,也就是宗气。宗气来源于水谷精微和我们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其作用是“贯心脉而行呼吸”(《灵枢?邪客》)。气血的流动和肺脏的呼吸都有赖于宗气的作用。张锡纯提出“大气不但为后天诸气之纲领,并为全身血脉之纲领矣。”
(图片来自网络)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黄帝曰: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灵枢?五色》)大气位于膈肌以上,张锡纯认为此处的“大气入于脏腑”即是大气下陷入膈下的脏腑。若膈上大气下陷,则无大气以鼓动肺脏呼吸,“呼吸必然顿停,是以无病而猝死也。”(《医学衷中参西录?大气诠》)
胸中大气可贯心脉,行呼吸。当胸中大气下陷时,会出现很多症状,如气短(这类人很多,说几句话就上气不接下气),心悸(贯心脉),自汗(宗气贯心脉,与营卫相通),胸闷(胸中大气不足,呼吸不利而作闷,并非气郁所致),二便失禁(气下陷,不固),努力呼吸似喘(气不足,身体代偿性增快呼吸),女子下血不止等。脉象可见脉微弱,尤其是关脉微弱(宗气位于上焦,宗气下陷则关脉弱),有时可见迟脉。
(图片来自网络)
此外,因宗气贯心脉,与营卫相通,张锡纯认为桂枝汤证亦有胸中大气虚损,卫虚则见汗出不止。故张锡纯用桂枝汤时,也会常常加黄芪补胸中大气。
在奉天的一位姓于的妇人,命很苦,出嫁之后,丈夫不幸去世,于是回到了娘家住。她是个高材生,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她与在奉天的外国商人经常来往,做一些翻译和教学的工作。后来因病回家。
(图片来自网络)
一天夜里,与她住一个院的张锡纯的学生急急医院求诊。原来,这位于小姐晚上突然出现了呼吸骤停的症状,连话都说不出来。张锡纯曾为她诊过脉,知道她气弱。张锡纯第一反应就是胸中大气下陷。胸中大气有司呼吸的作用。大气下陷,不能司肺脏呼吸,所以出现了呼吸停止的症状。
(图片来自网络)
时间紧急,张锡纯立刻疏方:黄芪30g,当归12g,升麻6g。于小姐喝下药后不久,就已经可以说话了,呼吸也可以接续了。第二天早上,于小姐已经好了大半,但仍觉得气短,脉象沉迟微弱(此处迟脉是因宗气下陷,无法鼓动血脉而致。并非寒证)。又疏方:黄芪30g,当归12g,升麻3g,知母9g,桔梗4.5g,柴胡4.5g,山药9g。我们的于小姐又连服几剂,病即痊愈。
张锡纯之前的医家少有论述胸中大气下陷证的。张锡纯总结出了胸中大气下陷,并对应地创立了方剂:升陷汤。升陷汤与补中益气汤有相似之处,组成是黄芪,知母,桔梗,柴胡,升麻(胸中大气并非脾气,故不用白术,炙甘草;中焦脾胃化生血液,上焦无血液化生,故不用当归;补气升气,无需理气,故去陈皮;加桔梗引药上行;防黄芪温热性质太过,加知母)。
(图片来自网络)
黄芪补气,且能升胸中大气。知母性凉,可以制约黄芪的热性。黄芪性温,用量大时亦会化热。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国医大师邓铁涛老先生十分善治重症肌无力,也主要是用大量黄芪。邓铁涛老师曾提到,大量用黄芪后,病人也会出现热症,往往需要配合清热。张锡纯十分喜欢把黄芪和知母同用,知母制约黄芪的热性,使得久服无弊。柴胡及升麻可以引大气上升,桔梗为舟楫之剂,可引药入胸中。
张锡纯十分推崇《神农本草经》,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学习本经了,但是张锡纯对许多药物的认识都来源于本经。例如本经记载黄芪“主痈疽久败疮”,张锡纯认为黄芪有托毒生肌的作用。
(图片来自网络)
奉天高等师范学校的张纪三书记,三十多岁,“受时气之毒”,就是瘟疫时毒之类,前面的医生技术不怎么样,不善清解时毒,反而导致时毒下行。紧接着我们的张书记自肚脐以下皆肿,接着溃烂,阴囊也跟着溃烂,睾丸脱出,下腹部有五处出孔,每次小便的时候,五个孔都有尿液向外喷涌而出(和花洒一样)。总之,男人看了会沉默,女人看了会流泪,十三亿人看了都会震惊。
张书记的家属遍寻名医,结果都说无法医治(不知道宿舍的三联洗剂有没有用)。于是张书记就医院求诊。张锡纯诊断罢,开方:黄芪,天花粉各30g,乳香,没药,金银花,甘草各9g。
(图片来自网络)
黄芪托毒生肌,而张锡纯认为天花粉有通行经络的作用,能解一切疮家热毒、疔痈初起。而且和黄芪甘草同用,可以生肌排脓。乳香善于透窍以理气,没药善化淤以行血,二者同用,可宣通脏腑,流通经络。金银花清解热毒(时毒)。
我们的张书记前前后后喝了20多副,溃烂之处长出了新肉,脓液皆排出,病愈。并且始终没有使用外用药物。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罗大伦老师医院:“力挽狂澜”。
(图片来自网络)
张锡纯十分善于从药物生长的习性等来分析药物的功效。如在镇肝熄风汤中,张锡纯用麦芽,茵陈等药物顺肝气,防止伤及肝气生发之性。其实中国古人向来都会从药物生长的习性来认识药物,例如蝉蜕治嗓子,蜈蚣蝎子通络治疗痹症。
张锡纯曾治一女,二十岁。这姐们总觉得心中寒凉,食欲也不好,前面找过医生看病。医生们都认为是脾胃虚弱,阳虚,相火衰损。医治了一年多,没有效果。家属们无奈,找到张锡纯求诊。诊脉,左脉微弱不起。张锡纯诊脉很有特色,有时左手右手各取一脉。左脉微弱,张锡纯诊断为“肝虚证”。依我见,张锡纯的肝虚证应当是是肝气升发不利。此外,病人应确有阳虚之证(心中寒凉,脉微弱)。
(图片来自网络)
这病人的家属不理解肝虚证。张锡纯说,肝居于右,实际上气化先行于左。也就是中医“肝左肺右”的理论。肝气行于左,若肝虚,病人一定会出现左边身体不及右边的症状。
病人说:“还真是,我的身体左边总是有下坠感,而且晚上睡觉不敢靠着左边睡。好神奇呦!你怎么知道的?你是不是偷看我睡觉了?”张锡纯表示:“??????”(我瞎编的)
那么张锡纯要开大量柴胡之类的药吗?非也非也。子曾经曰过:“同气相求。”张锡纯开出的处方,君药是黄芪,仅用了3克柴胡。因为黄芪性升,与肝气“升”的性质相应,因而黄芪可以补肝,助肝气升发。黄芪24g,川芎3g,柴胡3g,干姜9g。一副药下去不久,病人就已经可以左侧卧了。再服几剂,诸病皆愈。
(图片来自网络)
张锡纯治肝气虚弱,不能调达,众多疏肝药无用时,往往重用黄芪,配伍一些理气药,“服之覆杯即见效验”。
其实肝左肺右这一理论许多医家都有论述。例如黄元御。治气滞于左下,用疏肝的达郁汤。治气滞于右上,用降肺气的下气汤。下气汤这个方子值得一说。黄元御医术第五代传人麻瑞亭老先生治病,一大半都是用下气汤加减。许多内伤杂病用下气汤加减化裁,都可随手凑效。
黄元御下气汤的组成是茯苓,半夏,甘草,白芍,杏仁,五味子,贝母,陈皮。主要作用是降肺气。麻老认为这个方子升性不足,于是将贝母和五味子换成了首乌和丹皮,以补肝血疏肝(黄元御认为丹皮可以解肝郁,疏肝气),如此化裁,即是黄元御的下气汤2.0版本。
黄元御十分重视脾胃功能,同时注重脏腑气机升降。茯苓去脾湿,湿去,脾气便可升。半夏降胃气。甘草补益脾胃,助脾胃升降。这三味药被称作黄元御调理中焦的三驾马车。陈皮,杏仁管气,清肺化痰降逆化痰。丹皮,白芍,首乌管血,疏肝升陷,兼以平胆。(《麻瑞亭治验集》)
(图片来自网络)
如此,脾升胃降,肝升肺降,水火交济之路通畅,心肾相交。一个方子,八味药,几乎可治一身五脏六腑之病。可以说,麻瑞亭先生将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发挥到了极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