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前胡”两个字您就可以下载收藏这一期的学习视频并且免流量免空间
鼻窦炎是五官科临床常见病之一,属于中医“鼻渊”范围。目前在中医临床上,多从胆热移脑、肺经郁热论治。笔者认为:鼻窦炎属于化脓性炎症,为感染所致,当属外感热病范围。因其鼻窦化脓,脓液渗出,又符合中医痈疡特征,因其不在体表,故属于内痈,犹如肠痈、肺痈、肝痈等。故此病尚可从外感热病和内痈的角度入手进行辨证论治,现就其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讨论如下。
关于病位与治疗从外感热病学认识,鼻窦炎乃邪从太阳化热入里,病在阳明之表。手阳明经其支脉左右交叉于人中,上挟鼻孔两侧,与足阳明经相接;足阳明经起于鼻根,循发际至额颅。鼻窦炎在头额部的临床表现,与阳明经脉循行部位完全相符。阳明热毒淫于经脉,故见鼻旁、前额或眉棱疼痛,特别是鼻旁的上颌窦部位常有压痛。热灼胃津则口渴。因而在治疗上应以清解阳明之热为大法,在处方上当师张仲景葛根芩连汤之法。
清末民初医家陆九芝、恽铁樵等医家持《伤寒论》之说研究温病,认为葛根芩连汤为阳明主方,不专为下利设,凡由太、少阳陷入阳明为阳邪成实之证,不论有无下利,皆以此方为去实之用。对温病发热有汗,初起微形寒,须臾即罢,骨楚头痛,或咳或否,或自利等,均可以此汤化裁。笔者根据这一论述,将葛根芩连汤引申为治疗鼻窦炎之主方。
因阳明胃热炽盛,故又加入白虎汤主药生石膏、知母,以清泄其热。此正符合陆九芝所说:“此病(按:指伤寒成温之证)之初,人迎数盛,气口濡弱,伤寒成温之的候也,此时一用仲景之葛芩连汤辛凉解散,病即外达,一汗而解,热退身凉,神清脉静矣。即不然,而须专清里热,则仲景之白虎汤、栀子豉辛寒泄热,里热一清,外邪自解,亦无不热退身凉,神清脉静矣”。
关于苦寒药的应用从鼻窦化脓性炎症的临床表现分析,此病当属上焦温病。笔者以葛根芩连汤为主治疗鼻窦炎,重在应用苦寒药。但以叶天士、吴鞠通为代表的温病学派对于上焦温病,一般不主张应用苦寒之品。认为苦寒药有引邪深入,化燥伤阴等弊端。
实际上以苦寒药为主的清热泻火法应用甚早,且被历代医家所沿用,历代文献均未论及叶、吴二氏所称的副作用。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即载有仓公用火齐汤治疗外感热病,火齐汤即伊尹三黄汤,由苦寒之黄连、黄芩大黄组成。此方可治三焦实热,烦躁,便秘,脉浮,狐惑,疹利等。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亦善用苦寒药,该书方及其所使用的91味药物中,择用苦寒药物者达21味之多,占其所用药物的23%。其中,黄芩、黄连并用者,当以葛根芩连汤为代表。《伤寒论》方剂奠定了以苦寒药物为主,治疗外感热病的基础。
唐·王焘《外台秘要》载崔氏黄连解毒汤,称其直解热毒,除酷热。并谓:余以疗凡大热盛,烦、呕、呻吟、错语、不得眠,皆佳。传与诸人,用之亦效。使苦寒药在外感热病中的应用,进一步被推广。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载苦寒方药较多,如三黄丸主治热病吐血、黄疸,蒸黄连丸治疗暑毒深伏,累取不效,无药可治者。
金元时期刘完素创立了以苦寒药清泄里热为主的表里双解治法。明末疫疠大行,吴有性著《温疫论》,善用苦寒攻下之大黄,但吴氏认为苦寒之黄连只能清本热(阳气积化之热),不能清邪热,使苦寒药的应用受到限制。清·杨栗山擅长使用苦寒药,所著《伤寒温疫条辨》,载方16首,无一不用苦寒之黄芩、黄连,甚至黄柏也在常用之中,或与苦寒攻下之大黄共用。惟叶天士、吴鞠通慎用苦寒。如吴氏用普济消毒饮于温病初起,必去芩、连,畏其入里而犯中下焦也。新加香薷饮去香薷饮中苦寒之黄连,代之以轻清的银花、连翘,恐引邪深入。又称清营汤去黄连是不欲其深入也。
吴氏称“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温病有余于火,不用淡渗,犹易明,并苦寒亦设禁条,则未易明也。举世皆以苦能降火,寒能清热,坦然用之无疑,不知苦先入心,其化以燥,服之不应,愈化愈燥。宋人以目为火户,设立三黄汤,久服竟至於瞎,非化燥之明征乎?吾见温病而恣用苦寒,津液干涸不救者甚多”。叶天士、吴鞠通限定苦寒药的应用,影响甚大,有效法者,亦有反对者。反对者以陆九芝、恽铁樵等最激烈。
实际上苦寒药并无引邪深入之弊。温邪始于卫分,传入营血分,或自上焦传至中、下,是其固有规律。在病变发展过程中,若能及时而正确的治疗,可截断病变的发展。黄芩、黄连等苦寒之品,如根据辨证需要,并作适当配伍,其沉降之性,不但不引邪深入,且可降解邪热,直解热毒。
笔者认为,苦寒药物化燥伤阴的副作用并不确实。温邪是亢盛的阳热之邪,亢阳伤阴是温病之必然。阴津是抗御温邪的精微物质,阴伤是导致病邪传变的基础,可见,温邪伤阴,阴伤而又促进传变。伤阴与传变不能责之于方药之苦寒。如病邪未被消除,病变不能遏止,则伤阴、传变不会终止;素体阴虚,邪火易成燎原之势,传变发展愈加迅速,其治疗正需要苦寒方药直清里热,撤热以存阴;感邪严重,病邪性质暴厉,传变犹速。总之,病邪传变发展与阴津的耗伤不是苦寒方药所致。《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谓“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是针对脾湿喜燥而言,不是指苦寒化燥伤阴。
笔者应用苦寒药的根据是炎症性渗出物:如黄色(或黄绿色)浊痰、黄色(或黄绿色)浊涕、脓尿、粘液大便,妇女带下黄浊、臭秽,痈疽破溃、流脓等。一般舌苔黄浊黄腻。鼻窦炎患者常有鼻塞,鼻涕一般不从鼻腔外溢,而是经咽喉到达口腔,从口吐出(台湾地区多称其为涕水倒流),多呈黄色粘稠状,因其剌激咽喉故伴有不同程度咳嗽,患者所述咯痰,实际上咯出的不全是痰,多为脓性渗出液。
关于苍芷芩连白虎汤的制定如前所述,鼻窦炎属于内痈,对其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活血止痛为原则。古方仙方活命饮(方出《校注妇人良方》,由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剌、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组成)为治疗一切痈疽的专方,鼻窦炎也不例外,但其清热解毒力不及葛根芩连汤,而活血、消肿、排脓、止痛则胜之。故取其皂角剌、赤芍药、白芷、天花粉诸药融于葛根芩连、白虎方内,以奏活血止痛,排脓消肿之功。
其作用在于使局部肿胀缓解,鼻窦引流畅通,而使症状改善。局部红肿疼痛,甚则破溃糜烂,中医称之为毒,为邪气蕴结所致,即清代医家尤在泾所说:毒,邪气蕴蓄不解之谓也。邪毒蕴蓄,血为毒滞,气为血瘀,则形成瘀血。因此,解毒化瘀为重要治疗原则。但重用清热解毒药,因其寒凉凝滞,可使气血瘀阻,邪气胶滞,运用活血化瘀药既可疏通血凝,又可防其邪气闭塞,故晚清医家何廉臣曾说,“凡用清凉,必佐活血疏畅,恐闭其邪也”。
又:鼻窦炎中医称之为鼻渊,苍耳子散(方出《三因方》,由苍耳子、薄荷、辛夷花、白芷组成)是其治疗专方,有发散风寒、通利鼻窍的作用,其中苍耳子、白芷有祛风、通窍、止痛作用,是治疗鼻窦炎的重要用借助。临床上为了增强止痛作用,还可加入蔓荆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治疗鼻窦炎,可结合外感热病理论,以及对内痈,鼻渊的有关认识而辨证论治,笔者的常用处方是:白芷、蔓荆子、苍耳子、黄芩、黄连、生石膏、知母、天花粉、赤芍药、皂角剌、甘草。命名苍芷芩连白虎汤。
该方有诸方合用之意,临床应用需结合病情适当加减。如:鼻塞,流清涕,喘呜气促者,为风寒束表,肺气失宣,可加麻黄、杏仁;黄浊脓涕较多者,可加入蒲公英(兼黄绿色痰者增入败酱草)、浙贝母等解毒排脓;过敏所致者,常见于花粉症,除有鼻窦炎的表现外,还有流涕、流泪、目赤、目痒、喷嚏、甚至皮疹等风邪袭肺犯肝之症,可加入蝉蜕、白蒺藜、乌梅等祛风敛肝;过食肥甘厚味,酿生痰浊(如欧洲人嗜食奶酪、咖啡、葡萄酒等),可兼见风痰阻络,而症见突发性一侧头颅剧痛,或全头颅疼痛(偏头痛),口苦,舌苔黄腻等,可加入白附子、僵蚕、川芎、地龙等祛风痰,通脉络;伴鼻咽腔血络损伤者,脓性浊涕常带血丝、血块,可加侧柏叶(炒)、白茅根等凉血止血;素体正虚,疲倦乏力,面白唇淡,浊涕清稀色淡,经久不尽,迁延难愈,可加黄芪、当归等益气养血,以扶正祛邪。
本文摘自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6(4):1—2,作者/张之文。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经典为基,临床为本
医路漫漫,初心不忘
坚持虽难,诸君为伴
-END-
回复“学习”两个字即可加入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微信聊天机器人哈市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