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篇的开幅都有一段绝美音频,建议点开播放一边欣赏美文。
药酒古文化
在古代,酒曾被视作一种药物,除了作为饮用品外,其最大的作用是用来治疗疾病的。酒是用谷类和酒曲酿制而成,中医认为其气剽悍而质清,味甘,辛,而性热,无毒,具有温通血脉,益脾暖胃,开结化瘀,利筋骨,舒关节,润皮肤,祛寒湿等功效。《说文解字》中“醫”字中的“酉”(酒)即是因由酒能治病演化而来的。随着人们对医药知识的不断探索,逐渐认识到酒本身不仅可以治病,也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与中药互相配和,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于是产生了药酒。
药酒即是一种加入中药的酒。药酒是选配适当中药,经过必要的加工,用度数适宜的白酒或黄酒为溶媒,浸出其有效成分,而制成的澄清液体。药酒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祖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它既能防病治病,又可滋补身体,延年益寿,并具有服用方便,疗效确切,便于存放等优点,因而深受历代医家重视,成为我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治病方剂。因酒可以浸出许多水不能浸出的有效成分,是极好的有机溶媒。所以药酒有时比同样的中药煎剂,丸剂作用更佳,在防治疾病方面更有着好的疗效,在我国医药史上药酒已处于重要的地位,成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剂型之一,在医疗保健事业中也同样享有较高的声誉,它能“通血脉,厚肠胃,散寒湿,消忧解愁。”
药酒是药还是酒
药酒是加了药的酒,是药亦是酒。是以白酒或黄酒为溶剂,与不同中药混合浸制而成的,和其他药物一样,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有用于治疗风湿疼痛,跌打损伤或体虚补养等,如追风药酒,跌打损伤酒,八珍酒等。药酒本身就是药,绝不能等同于白酒。俗话说“平时能饮半杯酒,药酒最多喝一口。”酒性辛热,一般曲酒,白酒饮用过量,尚且危害健康,何况是药呢。有些人健康无病,却常大量饮用药酒,认为这样既可解酒瘾,又可养身体。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药皆具偏性,治疗疾病就是依靠药物的偏性来完成的。以偏性之药施于无病之身,阴阳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甚至还会出现不良反应。无病服药,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用药酒代替食用酒,其害处不容小觑。如果长期饮用三鞭酒,有可能导致阴虚阳亢,反而出现肾气大衰,性功能减退;长期饮用虎骨酒类,有可能导致脑出血等危害。甚至有人还敢喝有毒的外用酒,其危害就更大了。虽然某些药酒可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但药酒首先是用来治疗疾病的,饮用量需要严格把控好。
元代《饮膳正要》中述:“酒必须少饮为佳,若以酒为浆,则必然伤神损寿”。大诗人李白有“酒仙”之美称,就是这位酒仙李白,因醉酒后水中捞月,葬身湖底。大作家曹雪芹,嗜酒早逝,死后他夫人在挽诗上题道:“不怨糟糠怨杜康。”因此,千百年来,有无数养生学家告诫人们不要过量饮酒,无论药酒或饮用酒。
咱李“酒仙”的清明画风果然非同一般
有人会疑问《水浒传》里的武松打虎时怎么喝了十八碗酒也没患病呢?是这样的,《水浒传》的故事是宋代发生的事,宋代民间还没有白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是醪糟,不是白酒。《本草纲目》中所写:“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借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段话不但记述了烧酒的酿造蒸馏方法,还说明我国烧酒(即白酒)创始于元代。宋代民间武松喝的十八碗酒不是白酒,是醪糟一类的。醪糟又称米酒,米酒的乙醇浓度含量为10%~20%,远远低于乙醇浓度在57度左右的白酒。还有,《水浒传》是小说,不是史记,描写时为了突出人的性格,难免夸张。但醪糟即使乙醇浓度低,喝十八碗毕竟还是太多了。
古人的药酒与现代的药酒有何分别
根据一些医药文献记载中发现,古人对药酒的炮制法与现代是不同的。首先,古代药酒多以酿制酒的药酒为主,酿制酒是先将中药材加水熬制,过滤去渣后浓缩成药汁,再将糯米煮成饭,然后将药汁,糯米饭和酒曲拌匀,置于干净的容器中密封,以尽量减少和空气的接触,且保持一定的温度,放置保温处10天左右,发酵后滤渣即成;也经常用冷浸法,如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论述的药酒制法:“凡合酒,皆薄切药,以绢袋盛药内酒中,密封头,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为度,去渣服酒。”用热浸法,如《金匮要略》中收载的红蓝花酒,麻黄醇酒汤所采取的煮服方法,则类似于现代的热浸法;其次,是泡酒的基质酒,多以黄酒为主。现代药酒,则多以蒸馏法制的白酒为溶媒,含乙醇量一般在30%~50%,少数品种仍用黄酒制作,含酒精量在30%~
50%,制作方法多为浸提法,很少用酿造法。
何种酒浸泡药材效果好
早在唐代,我国第一部官修的药典《新修本草》就指出:“诸酒醇醨不同,唯米酒入药。”宋明时期,都是用米酒作为配制药酒是原料;清朝始,渐渐普及使用白酒来浸泡药物。现今,大多数药酒仍然以白酒作溶媒。炮制药酒,一般采用乙醇含量在50~60度的优质白酒,这是因为白酒乙醇浓度较高,容易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分析出。在浸泡药物的过程中,有可能杀死中药材中粘附的有害的微生物,致病菌,寄生虫及虫卵。如果酒的浓度过低,既不利杀菌,也不利于中药材有效成分的析出,从而影响保健和治疗效果。另外,酒度浓度过低,也不利药物保存。而使用高浓度的白酒,即使药材中含有少量水分,炮制出来的药酒也不容易变质。一般来说,配制祛风湿,疏经络,活气血的药酒,则原料酒度浓度可高些。用白酒泡中药是中医常用的方法,但白酒乙醇度高,热量高,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适宜,特别是女性。一般来说,配制滋补类酒时,应用的原料酒度浓度可以低一些,那么用什么酒效果更好,适用人群更广泛呢?那就是黄酒。中医历来讲究用药引,即通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络,起向导的作用,黄酒是一个很好的药引。黄酒含有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能发酵中药里的活性成分,发酵过程能将药物的药性分析出。泡制时,先要把药切碎至米粒大小(但不宜过细,过细使大量细胞破坏,使细胞内的不溶物质,黏液质进入酒液中,不但不利于扩散,溶解,还会使药酒浑浊),这样可增加酒与药的接触面积,加快药内有效成分的析出速度。为了把药里的微生物杀死,要把粉碎后的药物用锅蒸一下(蒸汽上来后蒸5~10分钟)其次,在室温下把药晾凉,不要在阳光下晒。然后,把药放入黄酒内,放置3~4周后,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就基本析出,全都泡在酒里了,将药渣滤净,就可以服用了。
自制药酒的方法和知识点
一:为防一些如铁,铜,锡,塑料之类的器皿煎煮药物时发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器皿本身和药物及酒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性的正常发挥。所以配制药酒药用一些非金属的容器,诸如玻璃器皿,瓦坛,瓷瓮等。炮制药酒有冷浸法,热浸法,煎煮法,酿酒法等多种方法。但其中以冷浸法最为简单实用,只要把药材浸在酒中即可,不需特殊设备与工具。
二:药材注意事项。植物类中药材很多,有些具有一定毒性,其中有三类中药可导致肾脏损害。第一类为植物类中药,如雷公腾,川草乌,青木香,关木通,附子,使君子,益母草,牵牛子,苍耳子,苦楝皮,天花粉,金樱根等;第二类为动物类中药,蜈蚣,全蝎,乌梢蛇,土鳖虫等;第三类为矿物类中药,含砷类(砒霜,砒石,雄黄,红矿)含铅类(铅丹),含汞类(升汞,朱砂,轻粉)和其他矿物类(明矾)等,不能用来泡内服药酒。史书上有些方剂用了以上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酒与药材的比例,一般药材与白酒之比为1:7或者1:10,至少酒也应将药材全部淹没。一般认为药材吸水量强的,每克药材可用~0毫升酒,吸水量弱的,每克药材用~毫升酒。当然,具体的比例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必过分拘泥。
四:方法。1.容器一般用有遮光作用的棕色广口瓶,使用前将容器洗净,晾干。2.材料使用新鲜中药时,须去除无用的部分,洗净,切好,晾干,防霉变。如是从中药房购来的中药饮片,也需筛选一下,去除杂质及变质部分。用黄酒泡制时,应先将中药材蒸一下。3.酒的度数越高,中药的成分就越容易浸出。但工业乙醇有剧毒,绝不可贪图价格便宜而用来泡饮用酒。会喝酒的用白酒,不会喝酒可用黄酒。先将中药装入瓶中,然后倒入酒。新鲜中药与酒之比最好为1:2;中药饮片由于易吸收溶剂,比例为3:1~4:1。药酒配制好后,加盖密封。瓶外可标明此酒的成分及制作时间。4.为防止灰尘,酒瓶外面可用布包好,放在床下等阴暗,凉爽的地方。不要置于阳光直射处。温度以10~15度为宜。5.药酒制作1个月后就可饮用,时间长一些更好。饮用时也可加少量蜂蜜,使药酒香甜可口。每次饮用5~10毫升,每日1~2次。不要过多饮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自制药酒必须配方合理,主治明确,功效可靠,剂量准确,炮制有法,服用安全。应尽量避免选用稀缺药物及一时难得的药物配方。对有毒药材不得不选用时,必须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自制。
欢迎长按点击图片扫加,接收更多中医药精彩文章:
也可加28交流探讨
往期文章回顾:
深入解析细辛的毒性
大好春光.把酒言欢
古老炮制法"?咀”是什么?
中国外来医药发展史(一)印度篇
中国外来医药发展史(二)波斯篇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科医院假白癜风协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