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7葛根柴

《药性赋》选讲7(葛根柴胡百部)16、葛根、柴胡疗肌解表,干葛先而柴胡次之。

  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枳实、枳壳这两位药。

  学生们认为这两味药道行实在太高了,平时都小看了它们。其实每味药道行都很高,天生万物没有废用的,只有你还不能够去用它,还没有去发掘到它真正的内涵。

  所以我们学习中药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挑肥拣瘦,要恭恭敬敬地对待每一味药,就像对待兄弟手足一样,这样那些药在你手中真正使用起来,就有如同兄弟手足般的灵活有效。

  学药要经历过生处转熟,熟处转生的过程,就像刚开始就像一张白纸对这味药一无所知,非常陌生。

  等你第一印象接触到这味药,知道它能宽中下气,所有中气郁结上逆的你都可以用它,不管是胸闷、泛酸、呃逆,或胃胀,或肋痛。

  这时你用一味药可以治疗各种病症,这时心中一定快意不少。

  但学药不能执着于药,这是我们反复强调的,别以为背了功用,就能对号入座,真正到临床时又要经历过一个熟处转生的过程。

  不要以为轻车熟路就掉以轻心,别以为所有胸闷都可以用枳实,如果病人胸闷短气,脉象无力,这是虚闷,不仅不用下气,还要升提补益的。

  你如果不知道一见胸闷就上枳实,这样有病则病受,无病则人受,他没有积滞在那里,一下子人就更虚了。

  中医称这种现象犯了虚虚实实之戒。

  这是说你让虚弱的人更虚了,所以每一次临证都必细查阴阳脏腑,病理生化,不要想到我掌握了一个门派的理论,就用这门派的药包打天下。

  很多时候你不是输在生疏上,恰恰相反,你却输在熟练上。对药物太过熟练了,最容易掉以轻心。

  时刻保持新鲜感,像对待新朋友一样,诊察务求精到,举止却忌轻浮。

  这样你既是熟悉这味药你也不会乱来,这就是要由熟转向生的过程。

  大家知道一个橘生淮南而为橘,生于淮北而为枳的故事。

  这是说橘子生在淮南结出的果实酸甜可口,长在淮北就变成极酸苦的枳实。

  可见环境不同,会让物种有所变化。

  我们这个时代不是因为中医的种子少,而是因为中医环境酝酿得不太好。

  如果说传统国学是沃土,那么说中医就是这片沃土上的一朵奇葩。

  奇葩不能没有土壤,所以传统国学盛则中医盛。

  传统文化这片大环境,渐渐被大家认可学习受用后,中医也会越来越走入寻常百姓家。

  古代一个良好的医生,他都是一个精通国学的专家。

  我们前面提到,只有识文断字,穷理通辨才可以为医。

  所以你学医最大的考验,还是不是医学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你医学以外的传统文化,还有你对日用生活人生真相的觉悟。

  这些觉悟会反过来反哺你的医学造诣,使之不断进步。

  我们再看,这南橘北枳的故事,可以看出天生我才必有用。不是说橘子就好,枳实就不好。橘子甘甜可口可以吃,枳实宽中下气可以治病。

  所以大家学习中医,有人善于宣传教育,有人善于临证治病,有人善于搞药物开发,有人善于搞科研突破,更有人善于整理研究古籍,这些人都是中医界的骨干,都是一家人。

  各家集在一起,就是大家。

  所以学医要有一分平等之心,不单对药物对人要平等,对同行更要平等,平等视之,你就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如果你不平等的话,你就只吃橘子不要枳实,不知道枳实在真正治起病来是多么地厉害。

  好下面我们开始讲下一味药。

  这句条文提到两味药。疗肌解表,干葛先而柴胡次之。

  这是说治疗肌表被风寒束缚,由轻到重,不断地往里传,依次为太阳麻黄、桂枝,接着是阳明白芷、葛根,再接着是少阳柴胡。

  所以肌表的热证一般先用葛根解肌发表,再用柴胡和解少阳。

  一般身体发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人体受寒后毛孔闭塞,正常脏腑的热气出不来,里面就热,就如同你厨房炒菜,正常的烟火热气,不能通过排气扇抽出去,你整个家里都乌烟瘴气,汗出如雨。

  这时打开抽风机很关键,一抽出去,热势就退下来。

  所以这种由于外感风寒束表,导致里气不通,热气不能通过毛孔排出去的发烧发热,我们用柴葛解肌汤,那是一剂知二剂愈的。

  有一位儿科医生,他善于治疗小儿高烧,我们问他,十个能不能治好六七个。

  他说,以前是六七个,现在我懂得用柴葛解肌汤后,起码能治好八九个。

  有这么厉害,这柴葛解肌汤,虽然药物有十余味,但关键的就那四味,柴胡、葛根、羌活、石膏,这四味药不可挪移,是一个凳四药,是一个药阵,就像凳子有四个角,缺一不可一样。

  后来我们也用这四味药退小儿受寒后高烧,发现真的效果很好。

  这里头大家都能理解柴胡葛根羌活,它不就是疗肌解表吗?把你肌肉放松汗孔打通,使热势透出来。

  但石膏这味药不好理解,这石膏在这里面确实与众不同,它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谈到的另一种发烧机理。

温热内热发烧。

  我们打个比方,如果你家里炒菜,抽风机不开导致的油烟热势,汗流浃背,邻里不止,这时打开抽风机就是了。

  如果家里着火了,这时你心急火燎,一派热火腾腾,你去打开抽风机,那不管用,这时就要赶紧截断火源,扑灭火势。

  赶紧找来凉水,往火势上一泼,火慢慢熄灭下来,热势就退了,心也不急了。

  而这个内热积热温热高烧的机制,由里而发的,用冷水去浇灭,就如同石膏一样,起到清理的效果。

  前面抽风机没打开来,引起的厨房跟外面空气不能对流,而郁热不解,用柴胡、羌活之类的,就叫做解表退热法。

  所以大家要知道常规退热,不外乎是解表跟清理两大法而已。

  为什么柴葛解肌汤退热如神呢?

  原来你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并,肌表被风寒束缚,毛孔开发不畅,脏腑又堵塞,积热蒸腾,它都可以用上去。

  因为它就是解表清理两大法的代表方。

  表解一身轻,里清神自清,烧自退。

  所以看小孩子是因为受凉多一点,脉势浮紧的,解表药柴胡、葛根、羌活就重用一点,如果小孩子热势亢盛,脉洪数,尿黄,里热重一点的,石膏就重用一些。

  大家看,中药的汤方多么灵活,你身体只要哪方面需要,我就哪方面作为侧重点去调,你如果用不好调不准,不能否认这千年的名方,而是要多反思我这用药的剂量侧重点有没有拿捏得好。

  我们看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并没有完全认同中医,因为他们在实践实用中医处方时,并不能像古人那样,运化之妙,存乎一心,你用不好当然说不好了,别人用得好,自然说好。

  这就是为何一件事有两个评价,一个汤方有两种态度。

  其实这些评价态度,都不是古人想要的,古人创方是希望你用好这个方来拯救疾苦,中医也因为有这个作用才被老百姓们推崇。

  所以学习中医却不能先入为主,不能以现代科学的思维来学,要以传统中医的思维去研习,才能够贴近古人创方的心传。

  我们要透过这个柴葛解肌汤看到更深的时代问题,为何这个汤方退烧效果好,为何现在发热上火高烧的娃子这么多?

  从这解表清里法,能够治愈疾病,我们可以想到现在人表闭里热的情况太多了。那是什么原因引起表闭里热呢?

  以前只有天气变凉时,人才多伤寒,现在大热天也有很多伤寒,为何?

  因为我们有了空调,有了冰箱,有了冷气,把人关进冷房里,把肚子里装进并饮,就像置人于冰雪之中饮冷水一样,这样人的脏腑能不拘挛,毛孔能不闭塞吗?

  一个人如果拒绝出汗,那么疾病就粘上他了。

  一个人如果排斥阳光,那么阴寒就找上他了。

  现在的家庭,哪家哪户不是装满空调,城市的娃子,都不爱运动出汗了,所以他们毛孔的功能退化,那结果就是抗风寒能力减退,所以风吹草动,天气稍微变化,就佷容易生病。

  这就是我们要用葛根、柴胡来疗肌解表的道理。

16、葛根、柴胡2

  大家再看那里热从何来呢?

  你不能够见热用石膏,你得明白热是怎么来的。

  病从口入!

  大家看!小孩子的零花钱都用在哪里去了呢?在小学门口,上下课的时候,业余时间,孩子都围着那小店团团转,什么辣条子烧烤鸡腿鱼干都往嘴里塞。

  是因为家里没让他们吃饱饭吗?

  估计哪个家庭都还不至于到这程度,他们这样搞一阵子后,结果呢,肠胃里积食不化,就开始堵塞化热,热气不通,人就要上火发烧。

  这时,凉茶就开始畅销普及起来了,究竟凉茶是好还是坏呢?

  大量的凉茶下去,火灭了,人体气色也不红润了,胃也寒了,吃东西胃口也不大了,甚至开始胃痛胃胀,手脚发凉。

  所以说片面推崇凉茶文化,我们要看到它背后的真正深意,究竟人需不需要凉茶,什么时候适合服用,如果把凉茶当水喝,天天一瓶,那问题就来了。

  所以你如果没有前面的烧烤火热肥甘厚腻,你又何需后面的凉茶下火药呢?

  中医师一门教你聪明的医学,教你智慧的医学。世界上不是靠药物来治好病,而是靠智慧来治好病。

  真正根除疾病的秘诀,是中医的智慧,而不是中医的中药。

  中药石膏帮你暂解燃眉之急,中医养生智慧,帮你永久解除燎原火势。

  那就是不要让零花钱用在买不健康的饮食上面,不要让零花钱拿去买疾病,不要让各种零食,街边小食,残害我们的幼苗。

  你是想要特效药,想要百战百胜,想要不断升级的抗生素,退烧药下火药,还是想要防病之术,想要不战而屈人之兵,想要治病于未萌,想要不断地提高你娃子的修养自制,这两种思想方向,决定了你娃子将来的成就。

  放纵的人生是很难有所建树的,只有懂得自制自立,懂得运用智慧,你才不断地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中医它不单要治人疾病,更要使人见病知源,让人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现在很多人选择走一条用刀子用矿物用各种武器祛除疾病的道路,这样结果就是把身体当战场,把身体搞得七零八碎,搞得满目疮痍,搞得面目全非,搞得乌烟瘴气,搞得不堪入目。

  而更有一部分人开始走向觉悟回归之路,他们重新拾起传统医学,重新回归自然规律的生活,养成简朴的习惯,这样他们身体的受用远远不是一般能够想到的。

  真的要把一两味药讲好,小讲那是几十字一两百字,中讲得几千字,大讲得几万字,甚至数十万字。

  因为一味药你得明白它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得知道它如何切准病因病机,才能够把这味药变为你最得心应手的武器。

  如果你用柴胡、葛根,就像关云长耍青龙偃月刀,张飞耍斧头,孙悟空耍金箍棒,武松使拳头一样。

  那这味药真的让你学活了,所以有些老中医他用小柴胡汤加减变化治一辈子病,用和法治一辈子病,用和法和其不和。

  也有经方家善用桂枝汤,在阴阳上下手,通过调阴阳,而调各种疾病,也治出一番局面来。

  我们不单要知道柴胡、葛根可以解表,治疗外感风寒表闭里热,同时柴胡、葛根并不是专为伤寒外感而设,它们更有广阔的用途。

  就拿葛根来说,学中医之人都应该知道的,颈项不舒需葛根。

  你但凡颈椎病,项背强痛,不管是外感还是外伤,不管是疲劳过度,还是经脉堵塞,总离不开葛根。

  葛根这味药有个特点,它就是入到脾胃,然后精气就往颈部脑袋疏达。

  人体哪条经脉最长?——膀胱经,它能引地下肾水上达头颈巅顶。

  而自然界药物里头,大家想想,哪些药物最长,当然是藤类药,特别是葛根葛藤,它的根可以长至十几米,它的腾说有多高就有多高,因为葛根这藤类药,它缠着森林里的树木生长,你树木多高,它的藤就可以拔多高。

  大家想想,这么长的藤,要保持足够的水分供养,保持顽强的生机,那它下面的根应该要具有多大的升提力量啊!

  它要能够把地下的黄泉水,上升到九天之上去,保持枝叶翠绿,生机盎然。

  所以葛根葛藤是名副其实的升腾,古人说它能升阳,能起阴气,能够把脏腑脾胃中的营养阴分,源源不断上输到颈部大脑去。

  所以在脑供血不足里头,我们常用葛根配丹参、川芎。

  在颈椎不舒里头,常用葛根配桂枝、麻黄。

  在口中干渴消渴里头,常用葛根配天花粉、知母。

  在脾虚泄泻里头,常用葛根配白术、木香,以便把肠腹中水液转上去。

  大家看,从观察葛根这味药的自然生长环境,跟它的形象,我们就可以领悟出一系列葛根的功用。

  这还不止呢?

  葛根在治疗各类津气不升的更是大显身手。

  如果说前面讲枳实、枳壳,就集中体现一个下气的下字,你就学会了治疗中焦郁结上越脉象的常规用药。

  那么这节课里头,我们就集中体现一个解表升提的一个升字。

  柴胡、葛根都善于往上升,所以对于中气不足下降,气津不足,脑供血不够,记忆力减退,人体疲倦,我们都需要向葛根、柴胡这些往上升提津气的药。

  我们把这药可以形象比喻为用桶来往古井里打水向上提拉的力,但是大家在用葛根、柴胡时,要多留一份心,不是说所有津气不升的都用它们。

  如果病人脏燥,阴分不足,就像你井底没水了,你这时再怎么用力打水,都打不上,都没水可打。

  所以说阴虚津枯者,用葛根、柴胡就有劫胃汁、劫肝阴的忧虑。

  故而对病人,脉象细涩,口感舌燥,五脏元真不足者,我们要先以滋养元真为主,不然的话,你脏腑里都没东西,如何升提上来。

  所以葛根柴胡,它只是升提手,而不是源泉口。

  所以说我们脑袋里津液要够用,一方面要脾胃水谷精微充足,一方面要能够往上面供,

16、葛根、柴胡3

  而柴胡葛根就起到往上面供的作用,就像黄芪、太子参、沙参、麦冬、当归、白芍等,补气阴的药,就起到灌注源泉的效果。

  这样估计大家对柴胡、葛根就不局限于解表治感冒了。外感可以用,内伤杂病更加可以用。

  凡气机不可以升提者,可以用之升提之。

  它们也属于风药的范畴,你如果懂得用风药,那你治疗疾病的范围就更广了。

  古人说,风为百病之长。

  善于用风药,等于善于治百病的头头。

  这方面的论述,在后面我们再跟大家讲解,顺便再跟大家讲讲柴胡。

  柴胡在春季禀少阳之气最足,所以小柴胡汤善于治疗正处于少阳旭日东升的娃子。

  他们一般外感邪气,表气不通,里气不畅,常常用小柴胡汤,一和即解。

  故古人说,小柴胡汤有诊断之失,而无治疗之误。

  当然我们不能盲目地用它,还是要有是证用是药。

  有口苦咽干目眩,有胸胁苦满,往来寒热,证属邪在少阳者,用之最佳。

  柴胡还有另一方面功用,在妇科里头常常少不了。

  因为我们经常提到在《病因赋》上说的,女人经水不调,皆是气逆。妇人心烦潮热,多是郁生。

  这柴胡最善解女人肝郁,所以大家看柴胡疏肝散、逍遥散,这些一听药方名字就知道他们作用的古代名方,在我们当今时代仍然广为医家喜用,而且已经开发成常见的中成药,对于妇人生气郁怒,乳房胀痛,胃口不开,神疲食少,月经不调等各类肝郁病症,往往都是应收取效的。

  中医不看你得什么疾病,而看你为什么得这种疾病,病人   只要是属于肝气郁结,你不管是头痛,还是胸肋痛,或者是少腹痛,或者是膝盖痛,或者是腰背痛,只要是在情志不好,生闷气加重的,你这柴胡一用上,就像解死结,理乱麻一样,把你肝中郁气,疏解开来,那么诸症自熄。

  有位老中医说,临证如理乱丝,用药如解死结。

  你如果能理顺病因病机,知道是肝郁引起的,那在用药柴胡一上去,就像把这个死结解开来一样,一用一个准。

  所以说,片面的强调药物功用,还不是正统的中医,正统中医传承应该是不断地熏习诊疗之术,练就火眼金睛。

  你只有断病如断案,最后才能用药如用兵。

  当然这些都不是究竟,究竟的是病人为什么会肝郁,为什么会生气,如何让他不生气,如何让他不肝郁,这才是更上层次的医道。

  这就要站在理身如理国的高度上去看了。

  所以医生医治疾病,再厉害都是一时的,只有回归《黄帝内经》的养生,回归治未病,防病保健,回归提升个人修养自制,那是真的能够熄灭疾病。

  好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讲百部。

17、百部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

  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了柴胡跟葛根。

  这两味药能够疗肌解表,能够升提,向上向外,推陈出新,驱赶邪气。

  我们要跟上上节课,讲宽中下气的枳实、枳壳对比。

  枳实、枳壳,是往下堕的,枳实沉一点,在药房一掂就知道,所以人称破胸槌,胸满用枳实,它下堕的力就大一些。

  那么为什么枳壳下堕的力就小一些呢?大家在药房可以拿枳壳掂一下,它就轻多了,所以同样下气降气一个快一个慢。

  枳壳枳实偏重于轻微的降气消胀,治疗一般的胸闷气胀,食不化,枳实可用于相对较重的胸痹便秘,顽固积滞,因为它沉降破积导滞之力,更胜一筹。

  好比如我们拿两个东西一个是石头,一个是塑料片往水里丢,大家想想是石头沉得快,还是塑料片沉得快呢?

  那当然是石头先沉到底了。

  我们要把往上升的柴胡、葛根,跟往下降的枳实、枳壳,对比起来学习,那你学医就长进得快。

  人体不外乎就是升降,当你掌握好了升降的药阵后,你会发现治病就变得简单起来。

人体最常见的三大病机。

一个是下陷的,我们要升举之,用葛根汤或补中益气汤。

一个是上越的,我们要沉降之,用温胆汤或大承气汤。

还有一种是中焦郁结,升降失司紊乱的,我们要恢复它升降秩序,令清者自左而升,浊者自右而降。所以用四逆散或血府逐瘀汤、柴胡疏肝散。

  大家看到没有学习一味药,你真的药学到精髓,一定要看古代的名方是如何调用这味药的。

  就如同一个人你要看他的领导能力,就要看他是如何将一个企业做起来,将一个发明搞出来,将一个事业普及开来,令大众都能够收益。

  我们来看治疗肝郁的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大家发现没有,里面居然有枳实配柴胡,或者枳壳配柴胡。

  怎么一升一降,这组对药同时出现呢?

  这个就是古人用药的神奇,人体胸中气机郁结,当升不得升,当降不得降,此为传化失常,各种疾病随之而生,所以用药不过是拨通这个升降气机。

  如同电梯一样卡在中间不能升降就废用了,然后通过修理调节,使它能上能下,那就恢复了功能。

  所以我们用柴胡升发少阳之气,疏达肝气,使气机向上升发,清阳自左而起,那么胸肋部的郁结就开散了。

  颈背不适,头晕目眩,也随着气机升达上来而得到缓解,容易生气的个性,导致肋胀症状也消失了。

  同时我们再用枳壳或者枳实肃降肺胃肠中之气,使气机向下归于六腑,这样浊阴自右而下,那么胃脘部的堵塞就消失了。

  口苦咽干泛酸咽炎食道炎胃炎,这些常见的疾病病症,也随之气机肃降而降下去。因为饮食积滞导致的浊阴上泛之证,亦随之下归肠腑。

  所以说,柴胡、枳实这组对药,妙就妙在这里,向上向外条达情志,向下向内理顺消化道积滞,两者一配对,就像马路上汽车南来北往,依然能够相安无事,是因为大家各行其道。你只要让气机升降各司其属,不要紊乱,那何病之有。

  《黄帝内经》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大家看看,这柴胡不正是令清阳实四肢出上窍吗?枳实不正令浊阴归六腑出下窍吗?

  枳实可利七冲之门啊!所以寻常之人服完含有这组对药的汤方后,大都表现为肛门排气明显,腹中轻松不少,心开意解。

  那为甚血府逐瘀汤里头居然也有柴胡、枳壳这组对药,大家看到没有,血府逐瘀汤,它治疗的可是胸中血府血瘀啊!

  柴胡、枳壳正能够升降胸中气机,我们稍微学点中医基础理论,就知道气为血至帅,血为气之母。

  当你身体因为跌打劳累各种原因有瘀血后,用活血化瘀效果不太理想时,一定要加些行气的药,因为血瘀为标,气滞是本,血瘀是果,气滞为阴。

  你把气机瘀滞梳理通了,血也会随之活跃起来。

  故而王清任,他在《医林改错》中说,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儿不留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

  你全身气机通畅,血脉灵活,又何病之有?

  中医到后面就管你这个气血,而不管你得的是什么病。

  各类疾病你都要抓住气血这个根本来调,这就如同农夫种庄稼,他管的是庄稼的根部土壤肥料水分。

  如果根茎得水,自然枝繁叶茂。

  如果人体气通血活,自然身体强壮,百病得消。

  这里就给大家点到为止,提到药物必须站在医理升降的角度来去驾驭,你才能真正用出药物的本事来。

  没有理论指导的药物,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长久,有理论指导的方药,那就像有纪律的兵士,有统帅的战士,秩序井然,调度有方,攻必克,战必胜。

  所以我们学医入门基础是什么,是中医基础理论,是《黄帝内经》啊!

  你不要直接就想到我某某药治某某病,就学简单的葛根医颈椎病,柴胡治抑郁症,枳实治消化不良,枳壳治胸中痞闷,这些其实都是中医里头的枝末。

  只要你有眼睛有心去学习,随便抓起一本古书来,你都可以得到一大把一大把的这些方面经验。

  中医真正精髓的不是这些,而是我们一直反复强调的,非常圆通的医理,你只有医理根基深厚,你再驾驭起药物来才能得心应手。

  就像练武的人,你想去学一招半式,学个绝招,叫师父跟你点破一下就行了,结果你没有十年八年的马步功夫根基,基本功训练,估计这个点破,点了你也不破啊!

  所以下面我们继续讲《药性赋》时,始终都是要以医来帅药,以理来统方。

  即便是下面将汤头歌诀的时候,我们同样是这样,绝不是简单的拿药物功用来讲,一定要讲世道人心,讲人是怎么得病的,讲如何以理统方。

  这样你学一味药,学一个方,就可以旁通好多药好多方。

  其实会学的人,我们讲了枳实枳壳,它把厚朴、芒硝都通了。

  把旋复花、代赭石也通了,把大黄、滑石甚至都通了,把这些所有主下行下降的药的共同规律都通了。

  我们讲葛根、柴胡时,他把白芷、羌活通了,把荆芥、防风也通了,甚至吧川芎、蔓荆子都通了。因为它们有个共同规律都是往上往外疏达的,抓住这个共同规律再去学药。

  你学起药来,就像韩信点兵一样,多多益善,一点都不觉得学不过来,也不会觉得厌烦生厌,你看大海何曾厌倦过所有的江湖流水呢?

  人如果想要轻松地学习中医,想要轻松地处事待人,那么他胸怀应当如海,能纳百川,不拒细流,进来后都能够理顺,都不会窒塞。

  好下面我们开始讲百部。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

  《药性赋》这句话太提纲挈领了,一语中的!

  它不仅把百部的功用止咳嗽道出来,更把是哪种类型的咳嗽给大家说了,肺热咳嗽,小儿尿赤,寸脉亢盛,这几个点一抓到,中医叫做抓主证,就像三点确定一个平面一样。

  你只需要抓住咳嗽,肺脉亢盛,尿赤,这时百部一上去就咳止。

  我们前面跟大家提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你不要看到咳嗽这个动作是在咽喉肺,就认为一定是肺出问题。

  有些慢性咽炎的病人,他也老咳嗽,我们把他咽炎一治好,他就不咳嗽了,根本不需要用任何止咳的药。

  还有一些容易恼怒生气的病人,性格有点像林黛玉,肝气郁结,这时他的咳嗽可以定为干咳,因为病根在肝,病象表现为咳嗽。

  所以治咳不止咳,而治肝。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用小柴胡汤来治咳的呢?

  这可是上了古书的,也是一个宝贵的经验。

  古人说小柴胡汤止咳胜千金,它止的是什么咳,止的就是肝气不升,胃气不降的咳嗽。

  肝气升,则出气顺。

  胃气降,则纳食香。

  肝胃和,咳嗽自消。

17、百部2

  还有一种是脾胃虚寒,这是最典型的,有些病人感冒发烧,打一场吊瓶后,烧是退了,但从此舌苔白腻,咳痰不止,咳吐的痰湿清稀的,这就是消炎过度,身体阳火被降下去,而津液不能够被蒸化,故而变为痰饮留着在肺部。

  像这种咳嗽你如果不跳出肺来治很难根治,你吃各种止咳水,枇杷膏,非但难起效用,反而会加重。

  你去买几瓶,陈夏六君子丸来效果都比较好。因为这里头有二陈汤降胃化痰,有人参白术升脾燥湿,这样脾宜升则降,胃宜降则和。

  脾胃为生痰之源,脾胃功能升降恢复,何痰之有?

  痰既然没有了,它就不会再储在肺部,肺部没有痰饮储留,它就不再咳嗽了。

  所以说,中医就是这么富有哲理,你如果没有哲学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那一个咳嗽都不容易治好,反复一拖,就是一两个月,甚至有半年的。

  以前我们治疗一例咳嗽,最长时间是咳了半年,他就是感冒发烧后,打完吊瓶,一直咳嗽,晚上咳得厉害,咳得痰纯是清稀的,像水一样。

  色黄浊为热,色清稀为寒。

  日咳三焦火,夜咳肺间寒。

  这明显是脾肺虚寒,阳不化阴所致。你阳气不够,不足以运化,结果水谷这些阴分物质化不了,就变成水饮,化得了才能变成气血津液。

  故而我们不去止咳不去化痰,而去治疗脾胃转化津液的功能,就像你一个生产线,生产出很多次品来,你是去修次品,还是去修生产线,估计你再怎么卖力去修次品,次品还是不断地出来,你需要把生产线一修理,不再生产出次品来,你才能够高枕无忧。

  而咳嗽痰饮这些浊阴上泛,就是人体津液的次品,可以说痰浊是津液的半成品,只要脾胃变津液功能强些,那变痰饮就少了。

  故而我们只给他开了陈夏六君子汤,再加上干姜、细辛、五味子三味药,一个温暖脾胃虚寒,一个化散肺种留饮,古籍上说,若要痰饮退,宜用姜辛味。

  这句话真是一点都不虚,干姜、细辛、五味子三味药时一组鼎药,对于寒痰留饮的效果湿刚刚的,我们称之为寒饮三药。

  结果病人他只吃了七付药,晚上就不咳痰了,后来病人还又抓了几付药,吃完后半年的咳嗽就再也没有了。

  持续了半年反反复复,就这个简单的合方思路,把他拿下。后来又治了几例,也用这个思路治好,从此我们队这个脾胃为生痰之源,要修生产线,而不是去修次品的思想就认识更加深刻了。

  当然还有肾咳,膀胱咳,大肠咳,这些一方面要大家临证去分析辨别,另一方面以后留到我们碰到了,再跟大家详讲。

  古人说,名医不治咳,治咳丢脸面。

  这就告诉我们咳嗽确实不好治,别小看一个小小咳嗽,关乎五脏六腑,你如果辩证不精准,你再多飞机大炮也中不了目标。

  对于作战来说,定位系统很重要,雷达很重要,对于治病来说,辨证论治很重要,明白阴阳寒热很重要。

  其实也没像大家想象那么难,也不是真如古人所说,名医很难治好咳嗽,大部分咳嗽还是比较好治的。

  你只要简单地分清阴阳寒热,只要用药不出偏差,治好咳嗽,那只是时间问题。

  还有一个有些咳嗽,它不是原发病,而是续发的。

  有些人肺部有肿瘤包块会咳,还有各类癌症发展到虚劳阶段也会咳,这种咳嗽就不是我们简单地去调理咳嗽就会好的,那就要专注治疗原发病的。

  下面我们回归到百部来讲,它能够治疗肺热咳嗽,它的味道偏苦,苦能降肺气,它还能润肺止咳。

  所以外感内伤,新咳久咳,但凡肺中有热皆可用之。

  这里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个非常轻灵小巧的咳嗽方。

  叫做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里面就简单的几味药,治上焦如雨,就能治疗各种外感内伤,新咳久咳,只要寒热不会偏得太厉害的,都可以用它,是一个非常平和的治咳嗽方子。

  如果偏寒偏热厉害,我们可以在这方子上面做寒热药加减。

  寒咳的加温药,热咳的加凉药。

  等我们讲完《药性赋》时,大家都知道如何去加减一个汤方了。

  这个止嗽散不单是古代的医家推崇,是一个名方,更是现在很多呼吸科的医生,或者治咳嗽的大家,都知道都善用的。

  我们这里就不再深入详谈了。

  至于百部还有另外一方面功用,它能够杀虫,治疗各类皮肤病疥癣虫痒,头部长湿阴道长滴虫,既可以内服,也可以煎汤外洗,或者制成药膏药液来涂擦。

  大家都知道有个叫做妇炎洁的,专门能够洗除妇人阴痒,这里头的中药配方就含有百部、苦参、蛇床子之类。燥湿杀虫,灭除阴道滴虫的效果。

  但是我们跟大家提到,中医里头也有消毒杀虫的思想,但这不是中医的主流。

  中医的主流还是在调理五脏六腑,风寒暑湿,中医治虫并不看虫,而看生虫的根源。

  无湿不生虫!

  你看一个地方潮湿了,细菌才拼命地繁衍,你如果干燥了,它怎么可能长虫,小麦或者绿豆这些粮食,如果再梅雨季节,那长虫特厉害,这时你是往粮食上打药,还是把粮食烘干,先暴晒过呢?

  聪明的你当然会选择后者,所以农夫们都知道,绿豆要暴晒过再放起来,一旦稍微有点湿的时候,又要拿出来暴晒,这样它就很难长虫。

  你如果潮湿了没能及时晒,一下子就被虫蛀光了,中医是治湿的环境,没那环境就不长那虫。

  为什么很多病人反复阴道瘙痒,检查出来既是阴道滴虫,又是支原体衣原体细菌病毒霉菌感染呢?

  反复用各类消炎洗剂,洗完后一两天不痒,随后又生虫又痒,难道虫杀不干净,难道这些洗液洗剂,还不够厉害凶猛啊!

  那为什么上最厉害凶猛的洗液,还不能够将虫赶尽杀绝呢?

  中医并不把人体当战场,也不将虫当敌人,而是把你身体湿气蒸化干,排泄出去。

  没得湿,何来虫?没得水,怎么有鱼?没得垃圾堆,哪能见到苍蝇蚊虫满天飞?

  所以经常给这种下焦白带偏多,湿气重的妇人,一用上完带汤后,不仅白带止了,她们共同都反应,虫痒瘙痒的感觉都消失了。

  屡用治虫杀虫的药,没能把虫赶尽杀绝,拿下瘙痒,居然没有用一味少虫的药,只是调理脏腑,祛除湿气,虫痒就消失了。

  虫被杀了吗?没有!

  因为已经生的虫举家搬迁了,还没来得及生出来的虫,没有湿浊环境就生不出来了。

  长才是真正的治虫大法,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使用对身体有危害的药物,却能够断除虫痒于无形。

  试想一下,人体脏腑功能恢复,湿气得除,何来小虫呢?

  所以从百部这味药,治疗咳嗽以及杀虫来看,我们都不能小瞧每一味中药,也不能够太过倚仗每一味中药,不要以为它能够帮你包打百病。

  真正能够让你在学医治病路上,不断开拓进取,步步登高的还是你的辨证论治思想,还是你的五脏整体观,还是你能够用中医天人合一的思维去思考疾病。

  好这节课我们讲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讲栀子。

版权:中医普及学堂

推荐阅读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犀角羚羊泽泻)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海藻菊花射干)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3(薏苡藕节瓜蒌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车前子黄柏)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马兜铃地骨皮)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6(薄荷枳实枳壳)

《药性赋》电子版下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huafena.com/tfcd/53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