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去哪家医院看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xwdt/
生物特征
川乌为毛莨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块根肉质黄色,呈纺锥形或卵形,外皮黑褐色,下部有许多须根。川乌的适应性很广,在海拔~m地区都可栽培,属喜温喜湿喜光一年生作物,具怕高温、干旱、怕涝等特性。
土壤选择
川乌为块根植物,对土壤选择较为严格,应选择阳坡地段地势较高,阳光充足,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水源方便,能排能灌,在海拔-米地区,中性反应的油沙土和白沙土及灰汤土栽培最为适宜。种植后生长良好,植株健壮,支根多,病害少,块根大,产量高,质量好,但川乌切忌连作,前作最好是洋芋和玉米地块为宜。要合理轮作,否则易产生病害,严重影响产量。
整地
川乌对整地要求严格,洋芋、玉米收获后,应及时耕翻、坑土,使土壤充分熟化,增加肥力,减少病虫害。播种前再抄犁2次。曝晒数日打垡,使土壤充分匀细、疏松、做到地平垡子细。理墒:按东西向每墒2米宽,拉直绳子,两头插稳木桩再开沟,沟宽30公分,沟深20-30公分,播种后,依次按相同方法和距离进行理墒。
播种季节
根据几年试验结果及经验,最佳播种节令为11月初中旬,“立冬”节为宜,最迟11月底,过早过迟都会影响产量。
大田播种数量
川乌块根的大小关系着产量的高低。根据几年的试验结果:播种块根以每公斤个为宜,每亩播种量-公斤,过大过小产量都不理想。过大收获时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减去播种量,其产量还不如个的,过小虽然单位面积的播种量减少,但由于母体养份供应不足,幼苗细弱,长势差,产量低,经济效益也不好。
种植密度
每亩以00株为宜。具体方法是:每墒墒宽2米,播种8行,墒间沟宽33公分,行距30-40公分,株距18-20公分,过密通风透光条件差,下部叶片白粉病严重,个体生长发育不良,产量低,质量也不好;过稀虽然个体生长发育良好,但群体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不好。
播种方法和施底肥
播种方法采用开沟条播,沟深18-20公分,块根按大小分开播种,注意播种时块根"倒栽"芽向下,根向上,这是高产措施之一。播种时每亩施用腐熟的农家肥0-公斤,磷肥50公斤,最好是两种肥拌合后施用,尿素6公斤,施后再盖上一层3-5公分的细土。
追肥
幼苗有6-8片叶子时,追施第一次厩粪水,具体方法是:先把优质的羊、猪粪泡成粪水,然后以50公斤清水兑6-8公斤粪水或兑尿素0.3-0.5公斤施用。施用的原则是:浓度要稀,施用量要大,既施了肥又抗了旱。第二次追肥在植株开花前15-20天进行,每亩施复合肥30-33公斤。具体方法是:干旱时水施,以50公斤清水兑复合肥0.5-0.6公斤,浇施在植株的根部。下雨后,地块潮湿,可干施,先用锄头将行间掏成小沟,把复合肥施入沟内,再盖上泥土减少肥效损失,提高利用率。
灌溉中耕管理
1.幼苗出土前,应将墒面上大土块抓入沟内,用锄头打碎,然后把沟内的泥土完全提到墒面上。"雨水"节前后,幼苗全部出土,如发现病株,应拔出浇毁,利用预备苗带土移栽,时间宜早不宜迟。
2.雨水落地以后,杂草易于生长,应及时中耕除草,保持地无杂草,沟无积水。开花前中耕一次,使块根迅速生长。
3.修根是栽培川乌的特殊管理措施,是提高产量、质量,促进块根肥大的根本措施。一般应修根两次:第一次是"春分"节后,株高50公分左右进行。这时植株茎秆基部已生育小川乌块根,用心脏形铁铲,把植株附近的泥土刨开,露出茎基和母根,每株只留母根两边较大的块根8-10个,把侧生在茎基和母根上较小及多余的削掉,然后将刨出下一株的泥土覆盖在上一株的塘内,再修下一株,第二次修根在"芒种"节进行,但泥土不能刨得过深,必须削去基部上新生的小川乌。每次修根应注意不损伤叶片和茎杆、割断须根,否则影响块根生长膨大。
4.封顶打杈为了抑制川乌地上部分徒长,让养份集中于地下块根。根据几年的试验结果,封顶打杈的产的产量高,质量好。其具体方法是:一般在植株现花蕾时开始打尖,最迟在开花时必须打尖,每株留叶20-25个,经过打尖后的植株,又会长出腋芽消耗养份,应随时摘除,但摘芽时不要伤害老叶,以免影响光合作用,总之应做到地无乌花,株无腋芽。
病害防治
1.霜霉病:苗期较为普遍,植株发病时,以叶片背面有一层霜霉层为主要特征。霉层初为白色,后变为灰黑色,致使叶片枯黄而死。一般常见于晚秋低温多雨、多湿时,发病迅速而严重,造成植株死亡。防治方法:苗期拔出病株烧毁,病窝用石灰消毒后补苗,可用1:1:倍的波尔多液喷施预防,发病时可用25%的多菌灵-倍液,实行叶面喷施防治。
2.菌核病:是川乌生长后期最严重的病害,在6至7月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发病。植株受害后,茎基先呈褐色,很快长出白色系状菌,当环境适宜时,病菌很快扩大,并逐渐形成菌核,菌核为白色小粒,在病症表现的同时,植株开始凋萎,病部软腐,最后全株死亡。防治方法:与霜霉病相同,拔除病株,采用波尔多液、多菌灵喷施。
3.白粉病:植株叶片受害时,初期出现圆形白色状霉斑,后扩连片,使叶片布满一层白面状的霉层。此霉层为病原菌的菌丝或分生孢子,霉层中的小黑点为病菌的子囊壳,破袭后散出了囊孢子危害植株。此病常在高温干燥或施氮肥过量,植株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的环境发生。防治方法:发病前,用波尔多液进行预防;发病时,用25%粉锈宁或50%的甲基托布津,1:至倍液喷施防治。
采收加工
11月是最佳收获期,否则块根出芽会影响产量和质量,如作种影响出苗,晒商品药容易空心质量低下。
看着重楼一路上涨的价格,你还不心动种植吗?
稀缺的名贵药材白芨有种植前景吗?会不会晚了?白芨各个领域应用
乡村致富经——种植七叶一枝花发家致富一亩地年产值10万元
北京卫视全面报道白芨的大用途(白芨功效和用途介绍最全面)
重楼价格突飞猛进(上)——品种与历史走势分析
强身健体养生保健吃黄精(黄精功效与用途最全面介绍)
年七叶一枝花种植前景?七叶一枝花的种植
教你识别黄精种类(图文)值得收藏
川乌,正名为乌头(学名:Aconitumcarmichaelii/Radix),别名:鹅儿花、铁花、五毒;被子植物门,毛茛科,乌头属。英文名AconiteRoot,生于山地草坡或灌丛中。栽培于平地肥沃的砂质土壤,主要栽培于四川。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北至秦岭和山东东部,南至广西北部。
总生物碱含量2.3%,酯1.0%,乌头碱0.3%。主要含乌头碱(aconitine)、中乌头碱(mesaconitine)、塔技乌头胺(talatisamine)、杰斯乌头胺(jasaconitine)、苯甲酰乌头胺(benzoylaconine)、苯甲酰中乌头胺(benzoylmesaconine)和苯甲酰下乌头胺(benzoylhypaconine)等。这类成分的分子结构中,因8位羟基的乙酰化和14位的羟基芳酰化,因而呈现强烈的毒性,是乌头中的主要毒性成分。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等病症。一般炮制后内服。生川乌酊外用能刺激皮肤,继而产生麻木感,故外用作某些神经痛及风湿的镇痛剂。
1、《本经》: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2、《别录》: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俛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又堕胎。主风湿,丈夫肾湿阴囊痒,寒热历节掣引腰痛,不能行步,痈肿脓结。
3、《药性论》:能治恶风,憎寒,冷痰包心,肠腹疞痛,痃癖气块,益阳事,治齿痛,主强志。治男子肾衰弱,阴汗,主疗风温湿邪痛。
4、《药类法象》:治风痹血痹,半身不遂,行经药也。
5、《纲目》:治头风喉痹,痈肿疔毒。主大风顽痹。
6、《东医宝鉴》:治风湿麻痹疼痛,发破伤风汗。
7、《纲目拾遗》:追风活血,取根入药酒。
8、《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麻痹症。又为伤科要药。
一般炮制后用。
内服:煎汤,3~9g;研末,每次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川乌的副作用
辛、苦,热;有大毒。生品内服宜慎。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
川乌为乌头的干燥母根或较小的子根,功效与附子相似但毒性更大,属大毒药。主要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及关节冷痛,寒疝腹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坐骨神经痛,跌打剧痛;草乌为附子同属的多种植物的干燥块根,功效同川乌,但毒性大于川乌。川乌、草乌在临床上一般用其炮制品配伍应用,以尽量避免出现中毒反应,中毒时对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症状,如口腔灼热、发麻(从指头开始渐及全身),流涎、恶心、疲倦、呼吸困难,肌肉麻痹,脉膊不规则,血压下降,面色发白,瞳孔散大,可能突然死亡。
本品呈不规则的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长2~7.5cm,直径12~25m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离后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气微,昧辛辣、麻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