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伤寒middot第四十天

《伤寒杂病论》

——第四十条

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释义:(本条讲伤寒表症兼有水气的主要症候与治法主方。)

伤寒,表症未解,心胸之下有水饮之邪,病人干呕、发热、咳嗽,或兼口渴,或兼下利,或兼噎塞,或兼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兼气喘等,用小青龙汤主治。

伤寒表不解,也就是说头痛身疼、恶寒发热无汗等表症没有解除。心下有水气,指胃脘部有饮邪。水饮阻中,以致胃气逆而干呕,水气侵肺,则肺失宣开而咳嗽。干呕发热而咳,是外有表邪内挟水饮的主要见症。然而水饮之邪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逆于上,或积于中,或滞于下,各随其所至而为病,因而又有或然诸症。或水蓄而津液不升,则发生口渴,或水渍入肠而发生腹泻,或水气逆于上,则为噎为喘,或水气留于下,则为小便不利、少腹满。喘症为肺气闭郁,虽同麻黄汤症,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水气射肺,与单纯风寒束肺有别。这五个或有症虽差异很大,但都是外寒内饮所致,所以都治以小青龙汤。

“伤寒表不解”是本病的病因病机,“心下有水气”是本病的病位所在和病理产物。若素体肺气不调,宿有寒痰水饮,复感风寒,内外合邪,极易加重病情,形成外寒内饮之证。发热,为表不解;咳嗽干呕,示心下有水饮。咳喘是本证的重点,为水饮射肺,肺气失宣;干呕,为水饮犯胃,胃气上逆。另外,水饮内停,正津不布则口渴;水气下趋大肠则下利;水气上逆则噎阻;肺气失于肃降,膀胱失于气化,则小便不利而小腹满。

本证病位重点在于肌表与肺胃;病机重点在于外寒与内饮;病症重点在于发热与咳喘。以上各种症状的产生,皆由表寒外束、水饮内停所致,因水气动荡不居,或聚或散,故出现一系列或然证。故用小青龙汤解表化饮,表里两治。

另附: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去皮)

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一温一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陽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小青龙汤由麻黄汤去杏仁加芍药、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而成。麻黄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平喘,并有利水之功;配桂枝通达卫陽,增强宣散寒邪的作用;芍药活血利水,干姜、细辛、半夏温散寒饮,半夏还能和胃止呕;五味子敛肺止咳平喘;甘草甘温守中,调和诸药。共奏外散表寒、内消水饮之功,为表里两治之方。但本方重点在于温散寒饮,止咳平喘,对寒饮内停所致之咳喘证,不论有无表邪,均能使用。

对于本方的加减法,疑点较多,后世颇有争议。一般可有如下理解:渴为津液不足,故去温燥之半夏,加天花粉生津止渴;下利加荛花,逐水止利;噎加附子温陽散寒;小便不利,少腹满,加茯苓渗湿利水;喘者加杏仁以降气平喘。这些或然证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水饮所致,故都去辛散之麻黄,以免耗伤肺气。

小青龙汤与大青龙汤均由麻黄汤加减衍化而来,都是表里两解之方,但小青龙汤重在温散寒饮,以治疗咳喘;而大青龙汤以发汗为主,发汗散寒兼清郁热而除烦。

辨证论治:

主症: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痰稀色白,干呕,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脉弦紧。

成因: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方药:小青龙汤(麻黄、桂枝、白芍、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炙甘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huafena.com/tfgj/104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