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行散透达药食两用

白芷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白芷,一名芳香,一名茞,味辛,温,无毒。”被列为中品。有关白芷的药名,最早见于公元前年屈原的《离骚》中,书中有辟芷、芳芷、白芷、白茞、芳香等记载。“芷”的本义是香味令人止步的草,又有“香草之恨”的说法;“白”则是表明其颜色性状。故而自古以来白芷就因其芳香之性而广泛用作香囊。

白芷的功效:

祛风,燥湿,消肿,止痛。

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

1、《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

2、《别录》:疗风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泻'),呕吐,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

3、《药性论》: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腹痛;能蚀脓。

4、《日华子本草》:治目赤胬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

5、《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

6、《纲目》: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晕,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白芷的药用:

1、用于感冒风寒,头痛,鼻塞。常配伍防风、羌活等。

2、用于头痛、齿痛、鼻渊、风湿痹痛者。治疗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等,外感风寒者,配伍荆芥、防风、川芎;外感风热者,配伍薄荷、菊花、蔓荆子。治疗齿痛,属风火者,配石膏、黄连。治鼻渊头痛、与苍耳子、辛夷、薄荷同用。治风湿寒痹、腰背疼痛,与羌活、独活、威灵仙同用。

3、用于疮疡肿痛。如乳痈初起可配蒲公英、瓜蒌同用;脓出不畅配金银花、天花粉同用。

4、用于带下过多。属寒湿带下,与鹿角霜、白术、炮姜等配伍;属湿热带下,配伍车前子、黄柏等。

芳香之性助食疗

白芷的芳香之性使之又成为常用的药食两用品。一是因芳香之性使之具有辟秽去腥之用,常配伍用于一些含有动物药的药酒中,既能确保这些药物的药效又能祛除药物的腥味;二是用于鱼、虾以及其他具有腥味食物的烹饪,其特点在于芳香之性显著,对不同品种、不同性质的腥味都具有祛除调和作用,同时还作为食品的佐使、调味品用于菜肴的烹调,如寻常家庭用的十三香就含有白芷。

识别真假白芷

白芷又称苻蓠、泽芬,为伞形科植物白芷的干燥根。每年7~9月间茎叶枯黄时采挖,选择晴天时作业,先割去地上部分,再挖出根部,除净残茎、须根和泥土,注意不要水洗,晒干或用微火烘干即可入药。市场上有以同科植物竹叶西风芹的干燥根(称为岩白芷)冒充白芷,使用时注意鉴别。

01

真品白芷:

外观呈类圆锥形而无明显的棱骨,长约10~24厘米,直径约1.5~2厘米,有时附有支根,顶端有凹洼的茎痕,也有多数同心环状的纹理。表面黄色或淡棕色,有众多皱纹,分布有少数长0.5~1厘米的皮孔样横向突起,突起处色较深,有时有支根切除的痕迹,显淡棕色;质坚硬而较轻,断面粉质,全部淡棕色,随处密布棕色油点,形成层环状,层环为明显的棕色,木质部约占横断面的1/3以上,射线紧密,自中心向四周幅射;闻之气味芳香,口尝味辛,微有苦味。

02

伪品岩白芷:

外观呈圆柱形或圆锥形,稍弯曲,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根头部有环纹,四周有少数呈毛状的基生叶柄残基;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白色,木部黄白色,有少数裂隙;闻之气微,无芳香味,口尝味淡而后口甜。伪品岩白芷虽与真品白芷为同科植物,但不具有上述功效,故不可代替正品使用。

弘医堂人恪守“众善奉行,诸恶莫为,立业做事,传承国粹”的行为准则,坚持“弘国医济世、奉仁德待人”的创业宗旨,以捍卫“原版中医”为己任,弘扬“敬师、传承、感恩、大爱”的企业文化,向世界人民推广和传播中华国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huafena.com/tfgj/62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