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出现月经不调,预示着女性正常的生理内分泌调节发生了故障,可以说月经不调是女性生殖疾病的第一个台阶。如果女性月经不调会致失血性贫血,导致不孕,严重者还有可能危及生命,因此一定要及时治疗。下面,小编就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治疗月经不调的办法。
从青春期到成熟期再到衰老期,女人的一生都在内分泌激素的掌控中,增之一分,或者减之一分,都直接影响到正常的生理周期和生理功能。
而女性内分泌系统主要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调节,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内分泌紊乱的发生。
中医如何看待月经不调?
中医学认为治疗月经不调应先明确病症原因,即可对症施治。治疗月经不调,一般会从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着手。中医认为经水出于肾,故调理月经的根本在于补肾。通过调理使得肾气充足,精血旺盛,则月经自然通调。补肾法以填补精血为主。脾的功能是化生血液,补脾胃可以充足身体的血源。扶脾法以健脾升阳为主。而疏肝理气的目的则在于调畅气机,疏通气血,如果气血调和,则月经通调。疏肝法须掌握郁结之主症。
传统医学辨症施治,应用补肾扶脾,理气活血法使气血调和,阴生阳长,脾胃健,精血旺则流自畅。
逍遥调经贴以外敷形式使药性流经血脉,直达患处。通过补肾健脾益肝,使女性胞宫生命力旺盛。同时通过膏药的活血化瘀,去寒凝、除湿气等作用,加速女性胞宫的血液循环,让行经期经血顺畅,使月经恢复正常。 中医一般将月经不调分为8种典型: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气血虚弱型、肝郁气滞型、血寒型、血瘀型、痰湿型、湿热型。临床治疗必须按照有经验的妇科医生根据个人体质、内分泌情况、月经不调症状、病因、年龄等进行辩证论治,以“滋阴养血”的中医病因入手,在临床治疗月经不调中得到良好的疗效。中医妇科病证辨证论治举例
1.月经不调
月经先期
肾气虚
临床表现
月经提前,量少,色淡质稀,腰酸腿软
治法
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方剂
固阴煎
肝经郁热
临床表现
经期提前,经前胀痛,烦躁易怒,脉弦数
治法
疏肝解郁,清热调经
中成药
加味逍遥丸
方剂
丹栀逍遥散
月经后期
肾虚血少
临床表现
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腰膝酸软,脉沉细无力
治法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中成药
乌鸡白凤丸、归芍地黄丸、春血安胶囊
方剂
归肾丸合四物汤
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
经期延后,经色黯红,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脉弦
治法
活血行气,化瘀止痛
中成药
调经丸、益母丸、调经活血片
方剂
膈下逐瘀汤
月经先后无定期
肾虚
临床表现
月经先后不定,腰膝酸软
治法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中成药
女金丸、乌鸡白凤丸、参桂鹿茸丸
方剂
固阴煎
肝郁
临床表现
经行或先或后,胀痛,情志不舒,心烦易怒,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中成药
逍遥丸、妇科得生片、妇科调经片
方剂
逍遥散
2.痛经
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
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中成药
调经丸、调经活血片、元胡止痛片、益母丸
方剂
膈下逐瘀汤
阳虚内寒
临床表现
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畏寒肢冷
治法
助阳暖宫,温经止痛
中成药
艾附暖宫丸、痛经宝颗粒、痛经丸
方剂
温经汤
3.崩漏
气血两虚
临床表现
经血非时而下,神疲体倦,气少懒言,面色无华
治法
补血益气止血
中成药
定坤丹、同仁乌鸡白凤口服液、乌鸡白凤丸
方剂
圣愈汤合血安胶囊
脾不统血
临床表现
经血非时而下,四肢不温,面黄,舌淡胖
治法
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中成药
人参归脾丸、归脾丸、女金丸
方剂
固冲汤
肝肾不足
临床表现
经血非时而下,腰酸膝软
治法
补益肝肾,固冲止血
中成药
鹿角胶颗粒,安坤赞育丸、妇科止血灵
方剂
调肝汤
瘀血阻络
临床表现
经血非时而下,紫黯,疼痛拒按
治法
活血祛瘀,温经止血
中成药
坤灵丸,少腹逐瘀丸
方剂
逐瘀止崩汤
4.带下病
肾虚带下
临床表现
带下量多,腰酸膝软
治法
温肾益气,涩精止带
中成药
金樱子膏、妇宝颗粒、参茸卫生丸
方剂
内补丸
湿热下注
临床表现
带下量多,色黄如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利湿止带
中成药
白带丸、妇科止带片、妇炎净胶囊、妇科千金片、妇炎康片、盆炎净颗粒
方剂
止带方;肝经湿热下注者,用龙胆泻肝汤
脾虚湿盛
临床表现
带下量多,绵绵不断,神倦乏力,食少便溏
治法
健脾益气,除湿止带
中成药
白带片,除湿白带丸,妇科白带膏
方剂
完带汤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的周期、经量、经色、经质发生异常改变,并伴有其他症状而言。常见的有经行先期、经行后期、经行先后无定期等。月经提前八九天,甚至一月两至,为经行先期,亦称“经早”;月经周期延后八至九天,甚至每隔四五十日一至的称“经行后期”,亦称”经迟,;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或先或后,称为“经行先后无定期”,又称“经乱”。月经病的致病因素很多,或外感寒、热、湿邪,或内伤忧思郁怒,以及房事不节,产育过多等,均可导致气血失调,冲任损伤,酿成本病。(一)经行先期1.血热:素体内热或阴虚阳盛,或素嗜辛辣食物,或过服暖宫之药,或肝郁化火,致使热伤冲任,迫血妄行,使经血先期而下。2.气虚:劳倦过度,饮食失调,脾气受伤,中气亏损,不能主证:月经超前,量多,色淡,质清稀,精神疲倦,心悸气短,自觉小腹空坠,舌淡苔薄,脉弱无力。证候分析:脾主中气而统血,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因而不固,则见经行先期量多,色淡质稀;气虚则神疲,气短,小腹空坠;心悸,舌淡为血虚之征;脉弱无力,为气虚之候。
(二)经行后期1、血虚:主证:经行后期,量少色淡,小腹空痛,身体瘦弱,面色萎黄,皮肤不润,头晕眼花,或心悸少寐,舌淡红,少苔,脉虚细。证候分析:由于久病体弱或长期失血,营血亏耗,血海不能按时充盈,故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血虚胞脉失养,故小腹空痛;血既不足,又不能内充经脉,外润肌肤,故身体瘦弱,面色萎黄,皮肤不润;血虚不能养肝营心,则头晕、眼花,心悸、少寐;血虚不能上营于舌,分充于脉,故舌淡,脉虚而细。2、血寒:主证:经期延后,色黯而量少,小腹绞痛,得热稍减,胶冷畏寒,苔薄白,脉沉迟。证候分析:经产之际,感受寒冷,血为寒滞,运行不畅,故经行后期,量少而色黯;寒客胞宫,气血凝滞,故小腹纹痛,得热稍减;寒为阴邪,伤人阳气,故肢冷畏寒;苔薄白,脉沉迟均属寒象。3、气滞:主证:经期后延,色黯量少,小腹胀满而痛,精神抑郁,胸痞不舒,意气稍减,胁肋乳房作胀,舌苔薄白,脉象弦。证候分析:肝气郁结,血为气滞,故经行后期而量少,小腹胀满而痛;气以宣达为顺,郁则不能宣达,故精神抑郁,胸痞不舒,得嗯则气机稍畅,故痞满稍减;肝经布于胸胁乳房,肝郁气滞,故胸胁乳房作胀;脉弦为肝郁气滞之征。(三)经行先后无定期1、肝郁证:主证:经期先后不定,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质粘稠,经行不畅,胸胁乳房作胀,少腹胀痛,抑郁不乐,时欲叹息,苔薄白,脉象弦。证候分析:郁怒伤肝,疏泄失常,气血逆乱,血海不宁,故经期先后不定,经量或多或少;肝郁气滞,气滞血凝,故经行不畅,胸胁乳房作胀,少腹胀痛;叹息可疏理气机,故时欲叹息;脉弦为肝郁之象。2、肾虚证:主证:经期先后不定,经血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膝疫软,夜尿较多,大便不实,舌淡苔薄,脉沉弱C证候分析:肾气不足,冲任不调,而血海蓄溢失常,以致经行错乱,先后不定;肾气虚弱,精血不足,则经血量少,色淡质稀;肾主骨、生脸、开窍于耳,其经脉贯腰脊,肾虚则随海不足,孔窍不利,腰脊失养,故头晕耳鸣,腰膝痰软;肾司二便,肾虚则不能制约,故尿频而大便不实。舌淡苔薄,脉沉弱,皆为肾阳不足之象。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精华,也是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
生化汤是哪个年代和哪个医生发明创造,难以准确考证,一般认为出自《傅青主女科》,但是这些并不重要,该方用于临床,确有显著疗效,为历代名医的常用方,历代名医在临床实践中把本方应用得范围非常广,经加减药味,几乎可以用于治疗大部分的产后疾病。其中《竹林寺女科》、《高淑濂胎产方案》等中医专著对本方的加减运用论述详细,可供学习。
生化汤原方:川芎、当归、甘草、干姜、桃仁。其中当归、川芎、桃仁祛瘀生新,甘草、干姜引药入经。本方行中有补、化中有生,故名生化汤。
《高淑濂胎产方案》将本方加用其它臣、佐、使药味,并重命为加味生化汤、仁桂生化汤、橘仁生化汤、四君生化汤、天麻生化汤、大小参苓生化汤、宁神生化汤、山药生化汤、莲子生化汤、陈皮生化汤、连芩生化汤、生化六合汤等[1];《竹林寺女科》将本方加用其它臣佐使药味,并重命为加参生化汤、加味生化汤、参苓生化汤、加减生化汤、加参宁肺生化汤等等[2]。经如此加减以后对产后痢、胀、咳等症均有治疗效果。
书中又单列生化汤加减法:产后汗喘血崩,减甘草加人参大枣;产生块痛,加元胡、益母草;产后便秘加麻仁、肉苁蓉;产生肥人多痰,加竹沥、天花粉;产后感寒食冷,加肉桂[1]、[2]。
二月经不调:益母胜金丹
益母胜金丹出自清代名医程国彭所著《医学心悟》。原方组成为: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丹参、茺蔚子、香附、白术。血热加牡丹皮、生地;血寒,加肉桂。本方也可通治寒热不同原因所致的月经不调。对于月经疾病,著者程国彭“予以益母胜金丹及四物汤加减主之,应手取效[3]”。在《医学心悟》求嗣一章中详细列举了以益母胜金丹加减药味治疗不同原因所致的不孕症的方法,临床参考意义极大。本方较生化汤应用范围不同,用于通治不同原因所致的月经不调、不孕症等疾病。
三产后诸症:理产回生丹
本方出自《竹林寺女科秘传》,其方组成有大黄、红花、苏木、香附、苍术、白芍、木香等多达数十种药味,详见原著。本方可以供学习用药加减之法,但因药味太多,所以不适用于中药汤剂治疗选方。加减法有:产后身痛发热有汗,加桂枝;产后身痛发热无汗,加麻黄;产后咳嗽加人参、五味子、紫苏叶等[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