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孤寡老太婆,无儿无女,年轻时靠挖药为生。因她不图钱财,把采来的药草都送给了有病的穷人,所以年老了却毫无积蓄。这苦日子倒能熬,但老人有块心病就是自己的认药本事无人可传,想来想去,她决定沿街讨饭,希望能遇上个可靠的后生,认作干儿子,传给他认药治病的本事,了却自己的心愿。
一天,老人讨饭来到一个村落,向围观的众人诉说了自己的心事。一时间,讨饭老太要认干儿子传授采药本事的消息便传开了。不久,有一个富家公子找到了她。这公子有自己的小算盘:
“学会了认药治病,岂不多条巴结官宦的路子。”于是便把老太婆接到家里,好衣好饭伺候着。但过了两年,却一直不见老太婆提药草之事,这天,他假惺惺叫了老人一声“妈”,问起传药之事,老太婆答道:
“等上几年再说吧。”这下子把公子气得暴跳如雷,他叫嚣起来:
“白养你几年,你想骗吃骗喝呀,滚你的吧!”老人也不愠怒,冷笑一声,换上自己的破衣裳,离开了公子的家门。
她又开始沿街讨饭。没多久,又有个商人找到他,愿认她当干妈。这商人心里盘算的是卖药材,赚大钱。他把老太婆接到家,先是好吃好喝招待,可过了一个多月,仍不见老人谈传药之事,心里就忍不住了,便又像公子一样,把老人赶出了家门。
一晃两年过去了,老人仍不停地沿街乞讨,说着心事,竟被很多人当成
疯子、骗子。这年冬天,她蹒跚着来到一个偏远山村,因身心憔悴,摔倒在一家门外。
响声惊动了这家的主人。主人是个年轻樵夫,他把老太婆搀进屋里,嘘寒问暖,得知老人饿着肚子,急忙让妻子做了饭菜端上。老人吃过饭就要走,两口子拦住了:
“这大冷的天,您上哪儿去呀?”当老人说还要去讨饭时,善良的两口子十分同情,劝她说:
“您这把年纪了,讨饭多不容易,要是不嫌我们穷,就在这儿住下吧!”老人迟疑了一下,最后点了点头。
日子过得挺快,转眼春暖花开。一天,老人试探着说:
“老这样住你家我心里过意不去,还是让我走吧。”樵夫急了:
“您老没儿女,我们又没了老人,咱们凑成一家子过日子,我们认您当妈,这不挺好吗?”老人落泪了,终于道出了详情。而樵夫夫妇却没有介意:
“都是受苦人,图啥报答呀,您老能舒心就行了。”从此,樵夫夫妇忙着活计,很孝顺老人,老人就这样过了3年多的幸福时光,到了80岁的高龄。
这年夏天,她突然对樵夫说:
“孩子,你背我到山上看看吧。”樵夫不明就里,但还是愉快地答应了老人。他背着老人上坡下沟,跑东串西,累得汗流如雨,但还不时和老人逗趣,老人始终很开心。当他们来到一片野草丛生的山坡时,老人下地,坐在一块石头上,指着一丛线型叶子、开有白中带紫条纹状花朵的野草说:
“把它的根挖来。”樵夫挖出一截黄褐色的草根问:
“妈,这是什么?”老人说:
“这是一种药草,能治肺热咳嗽、身虚发烧之类的病,用途可大啦。孩子,你知道为什么直到今天我才教你认药么?”樵夫想了想说:
“妈是想找个老实厚道的人传他认药,怕居心不良的人拿这本事去发财,去坑害百姓!”老太婆点了点头:
“孩子,你真懂得妈的心思。这种药还没有名字,你就叫它‘知母’吧。”
后来,老太婆又教樵夫认识了许多种药草。老人故去后,樵夫改行采药,但他一直牢记老人的话,真心实意为穷人送药治病。
知母
羊胡子草,昌支,穿地龙,蒜瓣子草,羊胡子根,肥知母,盐知母,酒炒知母,
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沉,阴中之阴。
清热除烦,泻肺滋肾。
本品质润,苦寒不燥,沉中有浮,降中有升,上行清肺以泻肺火、润肺燥、除烦止嗽,治温热病邪在气分;入于中可清胃火、除烦渴,治消渴病;下行能泻相火、滋肾燥,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等。
1.清热泻火:用于热病高热烦渴,常辅佐石膏同用。
2.润肺泻火:用于肺热咳嗽,常与贝母同用。
3.滋阴退蒸:用于慢性病阴亏火旺、骨蒸潮热及热病后期阴虚低热,常与黄柏相须为用。
4.生津止渴:用于胃热口渴,多与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应用。
5.泻肺滋肾:治阴虚火盛、骨蒸劳热、盗汗、心烦、咳血等证,多与黄柏同用,如知柏地黄丸。
1.石膏与知母,皆能清胃热,但石膏清胃走而不守,偏于发散,知母清胃守而不走,偏于润燥。
石膏、知母均能清热泻火,可用治温热病气分热盛及肺热咳嗽等证。但石膏泻火之中长于清解,重在清泻肺胃实火,肺热喘咳、胃火头痛牙痛多用石膏;知母泻火之中长于清润,肺热燥咳、内热骨蒸、消渴多选知母。
2.知母与黄柏,皆能清热,但知母善清胃家实热,而黄善清下焦湿热。
1.配贝母:知母苦寒,质软性润,上清肺经,下泻肾火,兼清胃热;贝母苦寒,清热润肺,止咳化痰。二者俗称"二母",配伍应用,可育阴润肺,止咳化痰,对水亏火旺之干咳无痰或少痰用之为宜。一般多用川贝母。
2.配黄柏:知母多用盐水炒以下行人肾,滋阴降火偏用于肾经虚热、骨蒸、消渴;黄柏入肾清热,偏用于肾经湿热、淋浊、膝软。黄柏清下焦有形湿热,知母泻下焦无根之火。二药合用,可增强其清泄相火、退热除蒸之效。《本草纲目》日:"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
3.配草果:知母性寒,能泻阳明独胜之热;草果辛温,燥脾祛湿,芳香辟秽。二药合用,寒热并施,能调理脾胃,清热透邪。
4.配石膏:生石膏辛甘大寒,质重浊,其性走而不守,善清胃家实热,为邪热进入阳明气分之要药,偏于清;知母苦寒质润多液,偏于滋。二者合用,一清一滋,有清热保津之效。
5.配栀子:栀子善能泻火清热除烦;知母苦寒而不燥,既能清实热,又可退虚热。二药配用,清热除烦,治心肺俱热、烦躁口渴、舌赤不眠。故云"知母得山栀则降火。"
6.配百合:百合宁心安神,润肺止咳;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二药配伍,一润一清,宁心安神,清热润肺。
7.配麦门冬:二药均为泻肺火、滋润肺阴之品。知母且能滋肾阴,泻胃热,麦门冬兼可养胃阴,相须为用,滋阴清热效力更强,常用于肺热伤津、燥咳痰少或无痰者。
煎服,6-12克,生知母长于泻火;盐知母长于滋阴;酒炒知母泻肾火。本品苦寒,能伤胃滑肠,令人作泻,故不宜久服。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用。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的根茎。主产于河北(以历县产者最佳)、山西及广东等地。
本品根茎含多种甾体皂甙,并含多量的粘液质。知母动物实验证明有明显的解热、祛痰、利尿、降血糖作用,煎剂对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等多种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本经》:"知母,味苦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精气,益气。一名母蚳,一名连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参,一名水参,一名水浚,一名货母,一名蝭母。生川谷。"
《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
《日华诸家本草》:"消痰止嗽,润心肺。"
《用药法象》:"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
《本草纲目》:"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
具有凉心,凉胃,凉心包,凉三焦,凉膀胱,补肾,凉肾功效。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