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3张图秒懂咳嗽的中药方剂

俗话说,不会演戏也要会看戏。

不会开方子,看懂方子起码知道方子的用处,理解用药的思路。这没有想象中的难,我们只需要明白中医开方子不是看什么病名,而是根据什么体质的人有什么性质的病症。所以同样是感冒咳嗽,有些人吃冰糖雪梨会有帮助,而有些人要喝参姜茶才有效果。

最基本的是:

一了解基本的中草药

二了解八纲辨证

三看方剂组成结构

了解基本的中草药

止咳药有很多种,除了像小儿止咳糖浆这种万能的止咳药,还有具体而对症的止咳药(如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也有不止咳而咳自止的止咳药(如四君子)。中医不是以病治病,而是根据具体的人进行整体性的辩证论治,因此,同样的外感咳嗽有各种不同类别的止咳药。

然而,基本的不外乎下面几类:

肺脾气虚止咳药:党参、人参、茯苓、白术、怀山(药)、甘草

祛痰为主的止咳药:半夏、白前、前胡、桔梗、贝母、竹沥、竹茹、白芥子

平喘止咳药:苦杏仁、枇杷叶、紫菀、百部、款冬、苏子、葶苈子、桑白皮、白果

寒热皆可用的止咳药:半夏、陈皮、紫菀、百部、白前、桔梗、远志、枇杷叶、柴胡

风寒止咳:紫苏叶、生姜、芥穗、荆芥、防风

风燥止咳:沙参、玉竹、百合、麦冬、天冬

理气止咳:陈皮、橘皮、青皮、枳实、枳壳、木香、柿蒂、荔枝核

消食止咳:山楂、神曲、麦芽(前面三种焦三仙的原料)、谷芽、莱菔子、鸡内金

咽喉肿痛止咳: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野菊花、穿心莲、射干、山豆根、青黛

了解八纲辨证

中医在历史上所形成的辨证分类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八纲辨证,谓之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例如咳嗽分外感、内伤咳嗽,外感(感冒引起的咳嗽)从表开始,久咳不好从表入里,发展成为内伤咳嗽,如慢性咳嗽;

寒咳,咽痒声重、伴流清稀鼻涕、鼻塞、头痛、恶寒无汗等症状;

热咳,黄痰或白粘痰、发热、舌红苔(薄)黄口干,咽喉肿痛;

实咳,有明显原因、感冒或其它明显的病症引起的咳嗽,伴有痰、脘腹胀满、发热等;

虚咳,往往与个人体质虚弱相关,身体留邪,邪久出不去,牵涉到肺以外的其它内脏,正所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内经》言),也可以由实咳转为肺脾气虚之咳;

阴虚之咳,“阴虚生内热”,往往咽干口燥、潮热、五心烦热(手足心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或无苔、头晕耳鸣目涩、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形体消瘦、脉细数,如久咳伤阴,热病后期耗伤津液,咳嗽为干咳、无痰或少痰,或有痰粘稠难咳出,可能带血丝;

阳虚之咳,“阳虚而外寒”,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易出汗、完谷不化(大便稀、小便清长、口淡无味、食欲不振、舌质淡)、消化功能往往不好、舌苔白而润、脉虚弱。

久病易阴阳俱虚。

肺阴虚证,是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咳伤阴,痨虫袭肺,或热病后期阴津损伤所致。肺主清肃,性喜柔润,肺阴不足,虚热内生,肺为热蒸,气机上逆而为咳嗽;津为热灼,炼液成痰,量少质黏。肺阴亏虚,上不能滋润咽喉则咽干口燥,外不能濡养肌肉则形体消瘦。虚热内炽则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热扰营阴为盗汗;虚热上炎则颧红;肺络受灼,络伤血溢则痰中带血;喉失阴津濡润,并为虚火所蒸,以致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皆为阴虚内热之象。

看方剂的组成结构

以几个经典的方剂为例,明白方剂的组成

先看看经典的止嗽散

由紫菀、百部、白前、桔梗、荆芥、陈皮、甘草组成。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主治外感咳嗽,症见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属表邪未尽,肺气失宣等症。

基本上所有止咳的草药里会含有止嗽散中的一种或几种,因为这都是止咳(或祛痰或平喘或理气)的专用药啊;看看小儿止咳糖浆,主要是什么成分?桔梗、远志、甘草的硫浸膏,不同厂家可能加一些其它中药或西药成分。

肺脾气虚咳嗽之二陈汤合四君子汤

二陈汤(治咳祖方)

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组成,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等症状。

四君子汤(补气祖方)

同样最早记载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具有滋胃健脾、补阳益气作用,也用于肺脾气虚咳嗽等证。

其实四君子汤的应用相当广泛,气虚引起的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肠胃炎、贫血、胃肠虚弱、食欲不振、呕吐、下痢、老人虚弱出血、四肢无力症、痔疾、脱肛、半身不遂、遗尿症等证。

四君子中而由参、苓、术、草派生出来的方剂、成药不胜枚举,在此基础上化裁加入其它成分建高楼;这四种药性平和(所以谓之“君子”),也是日常主要汤料,参----补气,苓、术----健脾祛湿,看到了这三种,就知道是与肺脾气相关,这种方法中医称为培土生金、健脾益肺法(而止咳)。

健脾益肺的经典还有:

金元时期李东垣创立的补中益气丸(脾胃虚弱需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者)含有此三种成分;清代陈实功创立的给乾隆御用的八珍糕,用上它们;同仁堂至今专柜占有一席之地的参苓白术散,仍然使用参、苓、术。

如果气虚严重,通常会合并玉屏风散(由黄芪、防风、白术组成),黄芪补气,通常与防风一起作为药对用,以达到固表不留邪,现在常于盗汗、或表虚不固的鼻炎等。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

加入了陈皮、半夏,则变成六君子汤;陈皮、半夏也是二陈汤的主要用料,二陈汤一度被认为是咳嗽祖方,即使你不知道二陈,但一定听过陈皮、(化)橘红止咳(区别在于橘红少了白色的橘络),更有橘红的专卖(细分橘红胎片、润喉糖、止咳糖浆……衍生小青柑等…..俨然成就了一条产业链)

在六君子的基础上,加入木香、(阳春)砂仁,成为香砂六君子(汤),理气作用更强,除了健脾益肺,更兼和胃,对于脾胃壅滞、脘腹胀满的效果更好。如小朋友脾胃虚弱,吃东西不消化而痰多咳嗽,需要理气止咳的。

普通人家煲汤常加参、苓、芪,也是因为它们药性平和,有和缓补虚的作用;白术的味道太大、有药味,所以人们不太喜欢放而已。

麻黄汤、桂枝汤

麻黄汤

组成:麻黄(去节),桂枝(去皮),甘草(炙),杏仁(去皮尖)

解表剂,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去节),甘草,桂枝(去皮),芍药,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

最好记是这句歌诀了:黄老五跪下细心烧干姜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用于外寒里饮证(即风寒夹饮咳嗽)。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白沫),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因小青龙汤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应以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视病人体质强弱酌定剂量。

桂枝汤(万方之首,群方之魁)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伤寒论》的第一方,调和气血、调和脾胃、调和营卫、调和阴阳的方子,辛温解表剂,主要治疗外感风寒表虚及营卫不和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或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临床主要用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见风寒表虚证者,也用于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假若是感冒引起的咳嗽,基本上分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所用的祛风止咳药不一样。下图各种不同名称的止咳药的主要成分离不开上方列出的中草药。

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

寒邪束表:辛温解表

风寒症状:恶寒怕冷严重、发热轻、无汗、鼻塞流鼻涕、咳嗽、舌苔薄白、身痛、脉浮紧;

风热症状:口干、尿黄、咽红肿痛、有汗、鼻塞、鼻涕/痰浓稠、黄,舌苔黄、脉紧数;

外感,往往到人们重视的时候,已经是热往里走,成了表寒里热证,体表有寒,体内有热,通俗叫寒包火,这时的用药不能仅是解表或清热,两种都需要,事实上,当你仔细看成药的配料表时,会发现很多药剂以发散风寒为主,清热的为辅,反过来的更多。

当一派里热实证时,用到中医的消炎药,例如蒲地蓝口服液(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

前面提到咽喉肿痛止咳的有: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野菊花、穿心莲、射干、山豆根、青黛

这些止咳药常兼有清热解毒功效,对于外感引起的咳嗽,与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黄芩、黄连、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这些清热泄火的药搭配使用起到治标又治本的效果。

对于久咳成顽痰的,会用到咸以软坚类的祛痰药,或搜风刮痰类的,如牡蛎、海浮石、地龙、(白)僵蚕、全蝎、蜈蚣等;祛痰通络的栝楼、丝瓜络等(取类比象)。

如果是咽痒无痰,燥咳为主的,就会补阴生津,或者外感后期,热邪伤津,适当补阴以平衡阴阳,常用沙参、麦冬、百合、玉竹、黄精等润肺止咳。

如果咳得太过,要收敛肺气,用五味子的酸性收敛;或过敏性咳嗽的,用到乌梅、地龙等。

其实咳嗽只是病症的其中一种表现,单纯针对止咳效果往往不是最好的,也难治根本,止咳有很多方法,针对根本原因才能标本兼治。

-THEEND-

欢迎转载至朋友圈

其它系列文章(点击跳转):

慢性咳嗽的五大常见病因(类型)

初始感冒时怎么止咳?推荐几个有效的验方

你可能会忽略的孩子咳嗽的原因----孩子食积需警钟长鸣

宝宝咳嗽老不好,请警惕食物过敏

硫磺熏蒸的中药材(党参、怀山...),你敢吃吗?









































白癜风有效的治疗方法
白癜风慈善爱心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chaoyang.com/tfls/11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