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www.jydxy.com/
点击下面音频,可以收听《黄帝内经素问故事》的第四十六部分“奇病不奇有根源”,主编:蓝肇熙,演绎:晨曦。
四十八、奇病不奇有根源
主编:蓝肇熙
本篇介绍了几种较为少见的病证和脉象,对不同的脉象,对可治不可治的病证,进行了病理分析。对于某些疾病,结合后世医家的认识,附有医方,并对糖尿病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治疗探索。对如何预防癫痫,又结合原文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旦提到中医,给大家的印象都是老者形象,认为中医是越老经验越丰富,治疗水平也就越高,这当然与中医本身属于经验医学有一定关系,但是在科技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亦有些后辈中医年轻人,其医疗水平并不一定差,因为他们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有创新意识,他们在学医的过程中,不但中医方面有扎实的基本功,并且积极学习西医知识,集合中西医各自的长处,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疾病的病变规律。
所谓环肥燕瘦,各有千秋,中医发展到现今阶段,继承无可厚非是当务之急,然而创新也是中医能够传承所不可或缺的。究竟中医应该怎样传承下去,是我们每一位从事中医的工作者必须深思的一件大事。孔夫子曾经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我们不能为中医培养更多的继承者,如果中医没有了后人,这是我们最大的“不孝”。承继与创新应是中医永恒的主体。
黄帝和岐伯穷其毕生精力,都在为中医的传承所奋斗,古代先贤莫不以此为楷模,李东垣捐千金而学医,后来为了传承自己的医术,不但对其弟子罗天益分文不取,还因为罗天益家境贫寒,每每出资救助于他。明末医家傅青主,文声高远,医名远播,对于书画、金石、诗词、佛学、道学、医学均有造诣,尤难能可贵的是民族气节,誓死不侍清廷,然而在其晚年,却为医学留下了传人。他深夜探访陈士铎,传授其医术,陈士铎整理了傅青主的大部分手稿,并遵照傅青主的意愿,在医籍中多托古人之名讳,因此陈士铎医籍在行文论述方面,成为中医绝无仅有的格式,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
届时,阳子和雷公跟随岐伯学医已经有了一段时间,黄帝和岐伯跟随阳子来到患者家中,只见雷公正在为患者号脉,待雷公号完脉之后,岐伯对阳子言道:“你也拿出你平生所学,诊断一下吧。”
听了岐伯的话后,阳子也坐下来,仔细地为患者诊断病情。
当阳子诊断完后,岐伯笑着问道:“你们两个都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阳子和雷公均面露难色,相互推让,不似以往争先发言。
见此情景,仓颉为他们两个打圆场说道:“看来你们两个平时就知道耍嘴皮子,关键时候怎么都不说话了,还不仔细地听听你们的老师是怎么讲解的。”
黄帝也在纳闷,平时岐伯看病,向来都是患者为先,风格一向是雷厉风行,怎么今天见此怪证,却一点也不着急。因此也问道:“还是劳烦天师讲解一下吧。”
岐伯笑了笑说道:“这是因为孕妇胞宫中的络脉被胎儿所压,经脉阻隔不通,所以才会说不出话的。女子胞宫中的络脉连接肾脏,而足少阴肾脉贯穿肾脏,并和舌根相接,胞宫的络脉阻绝不通,致使肾脉无法和舌根相通,舌根失去营养,就无法言语。这种情况一般是无须治疗的,等到分娩之后胞络畅通之后,自然就能说话了。”
天师说完医理后,又对孕妇及其家人交代只需静心休养,不要担心,并详细地对众人解释了不需要治疗的原因:“《刺法》中说:‘无损不足,益有余。’就是说不可对正气不足的人施用泻法,不可对邪气有余的人施用补法,这样才能避免因误治而使人产生疾病。具体地说,无损不足,就是不可用针石对身形瘦弱的病人施行医治,以免伤害其正气;无益有余,就是在用补之后,可能精神会变好,但是有形之物,就会留滞腹中,就可能成为癥瘕一类疾病。”
众人听了岐伯的解释之后,也就放心了。
黄帝和岐伯等人走出孕妇家门,黄帝说道:“天下之大,真是无奇不有,这种病情真是奇怪。”
岐伯说:“还有比这个更奇怪的呐,比如有一种叫息积病,病人胁下胀满,气逆喘促,两三年不愈,并且不影响正常的饮食。因为这种病病根在胁下而不在胃,所以对人的饮食并无影响,遇见这种疾病,千万不能用艾灸和针刺,应当长期用导引法使病人气血畅通,而单独靠药物是无法治疗的。”
众人仔细地听岐伯讲,这时黄帝问道:“有的人髀部、大腿、小腿都肿胀,而且环脐作痛,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道“这也算是奇病的一种了,这种病称作伏梁病,是由于风邪长时间滞留于体内所致。邪气布满大肠之外,滞留于肓膜之上,由于肓膜的起点在脐下,因此会绕脐作痛,这种病不能用按摩的方法来医治,不然会导致小便困难。”此病岐伯曾在《腹中论》中提到过,因此黄帝在此再一次提及。
西医学认为,伏梁病非指一种病,其基本包括三方面的疾病,即:脘腹部脓肿性疾病、脐周以下为主的水肿性疾病、心下积块性疾病。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是由于秽浊之邪结伏肠道,阻滞气血运行,秽浊与气血搏结日久而成。在针对本病治疗方面,后世医家多有见地,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创立“伏梁丸”治疗本病,然而本方的同名方剂共有四种,分别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东垣试效方》、《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赵海仙医案》和《普济方》中,其组成、主治功效略有区别,现整理于下。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茯苓,厚朴(姜汁制,炒),人参、枳壳(麸炒,去瓤),白术、半夏(汤洗七次),三棱(慢火煨熟,乘热温治)各等分。
上药为末,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治疗伏梁病,心之积,起于脐下,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已,病烦心,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脉沉而芤者。每服2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一日二服。或作散,酒调服。
《东垣试效方》:
黄连(去须)1两半,厚朴(去皮、姜制)半两,人参(去芦)5钱,黄芩(刮黄色)3钱,桂枝(去皮)1钱,干姜(炮)半钱,巴豆霜5分,川乌头(炮制,去皮)半钱,红豆3分,菖蒲半钱,茯神(去皮木)1钱,丹参(炒)1钱。
上药除巴豆霜外,为细末,另研巴豆霜旋旋入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治疗伏梁病,心之积,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之烦心者。初服2丸,每日加1丸,每两日加2丸,渐加至大便溏,再从2丸加服,食远淡黄连汤送下,周而复始,积减大半勿服.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赵海仙医案》:
洋参、于术、枳壳、制半夏各等分。
醋泛为丸服。治疗伏梁病,心之积在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者。
《普济方》:
青皮(白马尿浸3日,令软透,切)3两,巴豆(去皮,与青皮同炒干,去巴豆不用)15个,羌活半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治疗伏梁病,脉大而散,时一结者。每服15丸,米饮送下,未知,加至20丸。
黄帝又问道:“有的人尺部脉搏跳动疾速,并且筋脉拘急外现,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这是疹筋病,患病之人脘腹一定会疼痛并且僵直如板状,亦即板状腹,如果面部见白色或黑色,病就更重。”
遇见此病,可参考小建中汤进行治疗。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黄帝接着问道:“有的人头痛多年不愈,这种病是怎么产生的?病名是什么?”
这里黄帝问到了头痛的病因病机,现今患有头痛的人很多,并且很多头痛难以治愈,甚至于影响到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究竟头痛的致病机制是怎样的呢,对于我们今天治疗本病有什么指导意义,且看下面岐伯的论述。
岐伯回答道:“头痛是由于遭受过严重的寒邪侵袭,寒邪侵入人体骨髓,因为脑为髓海,所以寒气自骨髓向上侵犯脑部,从而导致疼痛;又因为齿为骨之余,所以牙齿也会作痛,此病因寒邪上逆所致,因此叫厥逆。”
岐伯的论述,类似于今天头痛的一种:三叉神经痛,也是头痛中疼痛程度最厉害的一种情况。针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有的医家提出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有的医家提出可以用吴茱萸汤治疗,无论选择哪种治疗方法,其基本原理,无外乎散寒止痛,正是对岐伯论点的应用。
曾有一种叫做头痛粉药面,很多人在头痛难耐的时候,会选择服用。岂不知头痛粉中含有少量的海洛因,其止痛的作用,正是海洛因麻痹作用的结果,长期服用,有一定的依赖性,因此建议最好选择正规的治疗措施,不要选择服用头痛粉。
黄帝说:“有的病人嘴里发甜,这是什么病,怎样产生的?”
岐伯说:“这种病是饮食五味之气向上泛溢所致,名叫脾瘅。五味入口,而后贮藏在胃中,再由脾运化,输送所化精气于各个器官,如果脾失掉了正常的运化功能,津液向上泛溢,就会令人嘴里有甜味。这种病是由过食肥甘美味所致,肥腻的食物,使人体内生热,甘美的食物又会使人胸部闷满,从而导致脾的运化不正常,脾热向上泛溢,就会患消渴病。可以用兰草等芳香化浊的药材,排除体内的郁结热气。”
看到这种病,不管是不是从事医学的,都会眼前一亮,的确这种病是现在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的糖尿病,其余两种疾病分别是心脑血管病和癌症。关于糖尿病的治疗,是人类面临的一大医学难题,至今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在此岐伯从中医的角度,提到了本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胃运化失司,水湿不化,聚湿成痰,痰郁化热,湿热相合,因此建议用芳香化浊之品,除其陈气。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本病的辨证论治有详细论述,《医宗金鉴》撮其要旨,概括为:
便硬能食脉大强,调胃金花斟酌当,
不食渴泻白术散,竹叶黄耆不泻方,
黄耆黄芩合四物,竹叶石膏减粳姜,
气虚胃热参白虎,饮一溲二肾气汤。
张锡纯认为:消渴证,若其肺体有热,当治以清热润肺之品。若因心火热而铄肺者,更当用清心之药。若肺体非热,因腹中气化不升,轻气即不能上达于肺,与吸进之养气相合而生水者,当用升补之药,补其气化,而导之上升,因此创立玉液汤和胞滋饮,用以治疗本病,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玉液汤方:
生山药一两,生黄芪五钱,知母六钱,生鸡内金(捣细)二钱,葛根钱半,五味子三钱,天花粉三钱。
胞滋饮方:
生箭黄芪五钱,大生地一两,生怀山药一两,净萸肉五钱,生猪胰子(切碎)三钱,上五味,将前四味煎汤,送服猪胰子一半,至煎渣时,再送服余一半。
黄帝又问道:“病人口里发苦,取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治疗,仍然不能使其康复,这是什么病,怎样产生的?”
岐伯继续答:“这是胆瘅。肝为将军之官,主谋略,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谋略都取决于胆,咽喉也受胆的支配。病人思虑多,却无法决断,因此心情抑郁,以致胆功能失常,胆功能失常导致胆汁循经上逆,于是病人嘴里就会发苦,应当针刺病人的胆募穴和背部的胆俞穴。”
黄帝说道:“有人患癃病,一天要解数十次小便,这是人体正气不足的表现。身热如炭火,咽喉与胸膺间有隔塞不通之感,人迎脉躁盛,气喘,肺气上逆,这是人体邪气有余的表现。寸口脉细如发丝,这也是人体正气不足的表现,这个人究竟是哪里有病呢,病名是什么?”
岐伯回答道:“这种病是由太阴脾脏不足所致,病人胃热过盛,但病状却偏重在肺,病名为厥,是不治之症。这也是所谓的‘五有余、二不足’的疾病。”
“什么叫‘五有余、二不足’?”黄帝问道.
岐伯回答道:“五有余是指身热如炭、喘息、气逆等五种病气有余的病证。二不足,是指一日数十溲、脉细如发两种正气不足的病证,病人身体外部有五有余的症状,内部有二不足的症状,对于这种病患,既不能从病人身体外部医治,又不能从身体内部医治,因此说必死无疑。”
黄帝又好奇地问道:“有人生下来就患癫痫,这是什么病,因何而得?”
岐伯说:“这叫胎病,胎儿在母腹中时,其母曾极度惊恐,气逆于上而不下,精气也随之上逆,母亲的精气聚结不散,对胎儿产生影响,致使胎儿生下来就患癫痫。”
这里提到了癫痫,岐伯认为是受病于胎儿之时,足见妇女怀孕之时,如果不注意调养,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建议在怀孕时,可使孕妇读一读国学启蒙经典读物,一来可以使自己修身养性,二来也可以作为胎教的教材。万全在其医书中就提到育婴四法: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
黄帝说:“天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有人面部浮肿,好似肌肤中有水,脉搏大而紧,身体无痛感,形体不消瘦,但不能吃东西或吃得很少,这是患的什么病?”
岐伯说:“这是肾脏有病,名叫肾风,肾风病人到了不能吃东西并且多惊惧的时候,倘若惊惧后心气无法恢复,心肾都衰,神气消散,就会死亡。”
君臣几人,一边说一边漫步,不知不觉间,走到一条小河边,北方的小河一到冬天,冰雪覆盖,阳子走到河冰上,在雪上面走出一个大大的阴阳图,雷公和阳子分别站在阴阳图的鱼眼处。黄帝、岐伯和仓颉看着这两个年轻人,也来了兴致,堆起了雪人,仓颉一边堆雪人,一边说道:“今天大王和天师所谈论的疾病,真是闻所未闻,甚是奇怪。”
岐伯说:“还有比这更为奇怪的疾病呐。”
这句话倒是引起了黄帝和仓颉的兴趣,仓颉说:“还有比这些疾病更奇怪的吗?天师不妨说来听听。”
阳子和雷公听说还有表现更奇怪的疾病,迅即走了过来,想听听老师的讲解。未知岐伯有何高论,且看下篇奇特的死证脉象。
正是:奇病即是非一般,知其所致也不难。
损其有余补不足,反之定会有不安。
蓝肇熙:年生,出生于中医世家。四川富顺人,中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四川省中医药学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我国中西医汇通研究“损伤血瘀证”的奠基人;四川省名中医(公选)、四川省十大人气名医(民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往期精彩文章:
富顺才子蓝肇熙
七病病态之察析
治厥之道
痿与阳的碰撞
三气袭扰致痹症
风为百病之长
同病异治
腹中杂病的源与治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寒热相移,咳不专在肺
针刺十二疟之法
降服疟魔之道
不和生百病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五脏受热有表征
伤寒病传有序
太阴阳明同而有异
邪盛则实,精夺则虚
诛罚无过,反乱大经
四时八正与针刺方圆
五脏之性的临床价值
五脏盛衰和用药原则
寸口可以决生死
三部九候,力可回天
直现的本质
中医的独门绝技(下)
中医的独门绝技(上)
察色按脉知就里
五味五色与生命之脉
玄妙的脉象
脏腑君臣一体同
医者,智者之术
四时五方与五脏之谜
打开自然之门的钥匙
一个伟大的概括
时五脏阴阳的玄机
心安则体健
天人之大宝
外避内守之道
四季养生秘诀
神秘的七八之数
逐鹿中原
黄帝拜师
峨眉论道
初试牛刀
学成归来
黄土山岗
凤鸣岐山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