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医院扁平疣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index.html
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纳麻黄,乃纳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这一条接着讲水气。这与前面第28条讲的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可以互参。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证是里有停水,不利水,表不解。所以“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心下有水气,用麻黄汤发汗而表不解,不但表不解,由于发汗药的刺激,激动里水,水饮逆于上而出现了“干呕”。“发热而咳”,表不解仍会发热,里有痰饮充逆于肺就咳。“或渴”,里有水本不该渴,但如果小便不利,旧水不去,新水不吸收,全身的组织都缺少水的营养,所以会渴。五苓散证也是这样,水不化气,喝了也不解渴,甚至于消渴。“或利”,水在里,小便不利,水谷不别,就会下利。“或噎”,气往上撞,再有水,水气充逆,吃东西咽不下去,就噎。“或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心下才停水,小便不利,膀胱蓄水,小肚子就胀满。“或喘者”,里有痰饮,表不解,水饮射于肺,不但咳而且还要喘。
这一切证状都是因为心下有水气。“或”已下,下没下都要用小青龙汤。书上很多方剂后面有或然证和加减方。这都是后人加的,不一定对。林亿也说恐非仲景意。比如“若咳去半夏,加瓜篓根三两”就不对,瓜篓根治的是燥咳,是津液虚的咳,水不化气的咳不能治。尤其是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不对,伤寒表不解,去麻黄就不能解表。所以后面的加减方不能信。小青龙汤常用来治咳治喘,无论小便利不利他都能治。这就是外有邪而内有饮的病,外邪激动里饮会有些或然的证状。饮多饮少,人的身体强弱不同,证状百出,像头晕,恶心,呕吐,心悸,都是由里饮这个主证引起的。只要抓住主证袪水,这些兼证自然就好了。
小青龙汤是以麻黄桂枝甘草来解表,其他的药都是温中去饮,如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既去饮也止咳。半夏袪水降逆,五味子也是袪水的镇咳药,还有收敛作用。细辛、干姜都是温中去饮的药。它们去饮,麻黄桂枝解表。如果不去饮,伤寒表不解,吃发汗药也不行,而且还容易造成很多的坏病。
用这个方剂要注意一点,必须是偏于里寒,这里的饮是寒饮,这个病一般不渴,因为里有水饮不该渴,口舌也不会干,要不然用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这些药太燥了。所以我们用这个方剂要注意。老人痰喘用这个方剂的机会很多,条件是没有黄痰,而是白痰、沫痰,有外感。这种痰饮咳嗽和喘用小青龙汤。但若有热象千万不要用,如果烦躁就用小青龙汤加石膏。
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这一条说明小青龙汤适应的主要证候是不渴,是伤寒没有汗,“心下有水气”。古人把水也叫水气,《金匮要略》里的水肿就叫水气病。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外有邪里有饮,外邪冲动里饮,就会咳逆微喘,这是很常见的病。发热是有表证,但因为里有水饮他不渴。“服汤已渴者”,就是吃小青龙汤后渴的。小青龙汤是外解表而内去饮,表解了饮去了,就要渴了。因为小青龙汤是热药,饮没有了,就会感觉胃中干。渴是服小青龙汤之后有效的表现,“此寒去欲解也”。“寒”指寒饮,水气去了,病好了。这是个倒装句,“小青龙汤主之”应该放在“发热不渴”之后,就是“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不是吃完药渴了寒去欲解再用小青龙汤。
前面这几条是由麻黄汤开始,讲了大青龙汤、小青龙汤,主要讲的是解表剂。柴胡汤是讲麻黄汤证传入半表半里的时候,插了这么一节。由桂枝汤讲到葛根汤,然后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这都是解表剂。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也是解表。第41条以后,主要讲麻黄汤和桂枝汤的扩展应用。
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这一条的意思就是说,太阳病依法服完麻黄汤,如果表还没解,脉浮弱者还应该以汗解,宜桂枝汤。外证和表证不同,表证对应的是麻黄汤证,即不得汗出,病在体表,对麻黄汤证常说是表不解。而桂枝汤本为解肌,病在肌肉这一层,比表深,但也在人体之外,所以桂枝汤证常叫外证。
太阳病吃完麻黄汤,表解了但外证还没解,仍有汗出恶风,这就叫做“外未解”。由于表已解,脉由紧变成“脉浮弱”了。脉虽然浮,但是不禁按。“弱”和缓的意思差不多,就是浮于外而弱于内的这种脉。这就是桂枝汤证,所以“宜桂枝汤”。
这也说明,当大夫不能守方治病,病变了方也要变,如果与桂枝汤证有些出入,就要加减。下一条就是一个加味方。
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太阳病不应该吃泻药,误用下法而至“微喘者”,这与前面第15条讲过的,“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是一样的。喘是气上冲的一种反应,表未解,邪热往上冲,就会喘。表不解,依法应该用桂枝汤,但是微喘,要加厚朴、杏仁消胀定喘。第18条讲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就是这个意思。这条说“表未解故也”,其实不是表未解,应该是外未解。有桂枝汤证微喘者,可以用这个方剂,但是若无汗而喘,那才是表未解,还是麻黄汤证。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这一条专门把外证提出来了。本来是太阳病,如果外证没解,就是有桂枝汤证,千万不可攻下。前面第34条讲过,“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是误治。这一条再次强调。太阳病,桂枝汤证还存在,所以叫“外证未解”。凡是有外证未解的情况,就不可吃泻药,“下之为逆”。外证宜桂枝汤。由这一条可见,外证就是指桂枝汤证说的。
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这一段再次强调,“太阳病,先发汗”,应该先发汗。但发汗后病还没好,这并不是误治,而是因为病重,不是一下子就能好的。没好,应该看没好的原因,据证用药。但大夫一看发汗不好,“而复下之”,再给吃泻药。这是错的。这时候要看看脉,脉还浮,那是外不解,应该吃桂枝汤。外不解,吃泻药就是误治,病不会好。“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本来病还在外,却到里边去治,吃泻药,所以病不会好,不但不会好,还可能治成坏病。如果发汗了,又吃泻药了,再看脉还浮,说明病仍然在外,“当须解外”,吃桂枝汤就行了。
由此可以看出,使用桂枝汤与麻黄汤有个定法,发汗后,下之后,太阳病不解,不能再用麻黄汤,只能用桂枝汤。桂枝汤最平稳。用了桂枝汤或麻黄汤或用了下药,外还没解,还要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这是定法,再用银翘散也不行。
发汗不是小事,应该用葛根汤的,用桂枝汤不行,用麻黄汤也不行,不但无效,而反有害。所以方剂搞不清楚不能治病。《伤寒论》方剂本来不多,非要记熟不可,不但要记药味、分量,而且还要知道这个方剂的适应证,这样才能治病。前面讲的几个解表方剂都不一样。大青龙汤证很像麻黄汤证,“伤寒,脉浮缓,身重,乍有轻时”,但那是个水气病,用麻黄汤不行。所以第38条开始讲大青龙汤时,张仲景写上个“中风”,就怕误用麻黄汤。
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这一段说的就是麻黄汤证八九天不解。参照前面第37条讲的“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来理解。一般太阳病由表传里,或传半表半里,都在八九天的时候,该好的应该好了,但也有例外。这条讲的就是既没传也没好,仍是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所以“表证仍在”,仍是麻黄汤证。不管日数多少,仍然可以发汗,麻黄汤主之。这也是个倒装句,麻黄汤主之应在“此当发其汗”之后。
吃过麻黄汤后,病“微除”,说明有效,但是发生“发烦、目瞑”,发烦就是发烦热,烦躁不安,但没精神,总闭着眼睛。这说明病比较重,时间又久,或者是经过误治,人身体虚。同时也有的是吃药后发生的瞑眩反应。古人说“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就是说吃药之后没有瞑眩反应,这个药治不了他的病。临床上也经常见到这种情况,当时很吓人的,闭着眼睛发烦躁,折腾不安,就像药不对头似的,其实正是药对证的反应,病必好。“剧者必衄”,如果再烦热的厉害,鼻子也要出血。但是不必害怕的,“衄乃解”,鼻子一出血,病就要好了。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不出血,发烦目瞑,这种瞑眩状态出现,病一定会好。一般的疾病,日子久了,或身体素虚,吃药就容易发生瞑眩,出现战汗等,这是吃药中病有效的反应。
第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太阳伤寒本来就是体表充实津液了,所以脉浮紧。这是机体抗邪的反应。古人认为汗血同源,自衄就是鼻子出血,相当于发汗了,病也就好了。过去农村治伤寒,没有药,有的就用筷子削尖了,放在鼻子里用手指一弹,鼻子就出血了,等血色变成鲜红,用凉水冲冲止住血,病就好了。所以古人把衄,也就是鼻出血,叫红汗。因为伤寒血管里充斥的水分多,表实不能出汗,所以脉浮紧,如果出血表气松通了,反倒容易出汗,也就达到自汗而愈了。这在临床上常遇到。第24条还讲过,“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太阳中风吃桂枝汤没错,但由于病邪比较深,阻碍药力不能出汗,刺风池、风府也像自衄,使血液疏通,药就能发挥作用了。这条讲的是太阳伤寒表实证,由于鼻衄而好,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我们遇到太阳伤寒,发热脉浮紧这类的病,如果人鼻衄而愈,就不需要再吃药了。如果衄而不愈,该吃药还得吃药。这就是上一条讲的“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总而言之,是给邪气以出路。
第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二阳并病。并病就是表里相传的过程中,表证还没罢,又出现了里证。并就是兼并,头一个病并于后面这个病,叫并病。
这里二阳并病指的太阳阳明并病。原因是“太阳初得病时”,表证要发汗,汗也出了,病没好。“不彻”就是指的病没除,因而转属阳明。这不是说不应该发汗,像轻感冒,喝点姜水稍稍出点汗就好。如果是重病,就是依法用药,有时也不好,有的就由表传里而转属阳明病了。
“续自微汗出”,这是阳明病的外证反应,第条说“阳明病,法多汗”。阳明病是胃肠里边有热,热结于里,蒸发于外,所以“续自微汗出”。既然是并病,太阳病还在,不要吃泻药,必须先解表,不可下,下之为逆。这是定法。因为有“续自微汗出”,应该用桂枝汤来小发汗。凡是津液有所损伤的表证,都要用桂枝汤。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面色缘缘正赤”,就是整个面色都红,这还是表不解的现像,“阳气怫郁在表”,是不得汗出的原因。“当解之、熏之”,解之就是以小发汗法来解之,如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都是这种情况。也可以熏之,古人为小发汗,有的拿荆芥、艾蒿这一类的药熏,用个盆子把它们煮成汤,趁热的时候,身上覆盖了,在下面熏,也可以出点小汗,以此来解其怫郁在表的外邪。
“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这一段说的就是发汗不够,所以病不好。“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不同于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要重得多。这是当汗不汗,还应该发汗。因为有躁烦,以躁为主,说明表不解而发烦躁,就是当汗出不得汗出造成的。身上哪儿都疼,没有定处,自己也不知道哪儿疼,有时候在四肢,有时候在腹中,但你摸哪儿哪儿也不是,按之不可得。由于表不解,不得汗出,气往上壅,所以“短气但坐者”,就是不汗出而喘,躺着气上不来,热往上壅得厉害。不汗出而烦躁,这是大青龙汤证,需再发汗。
怎么知道是汗出不彻呢?“脉涩,故知也”。脉涩有问题,有的认为邪盛阻碍血行,血不流利而发生涩脉,这恐怕不对。凡是涩脉都是虚,实而见脉涩不多。也有说“脉涩”或许是错字,应该是脉紧或是脉浮,涩脉不可发汗。前面讲不汗出而烦躁,一点汗也没有,这种情况再发汗就好了。总之,表证没去,阳明病就有了,并病表证没好必须先解表。
当然,出现并病,如果外有表证,里是虚寒的,那就是与少阴病或太阴病并病,就不能先解表而急当救里。也有太阳病传到太阴的,里虚寒,下利清谷,身体疼痛,就不能先解表,当先救里,而后治疗身疼痛。这也是定法。在临床上,一个人多日不大便,里实很清楚,很明显,但是他还发烧怕冷,这是表证没罢,不要给他吃泻药,还要先给他解表。解完表再给他下里。所以古人有一句话说“下不厌迟”,意思是说该下的病,缓下没什么大害处。如果是里边虚寒的病又有表证,则要舍表救里,这在临床上都是定法。不守定法那就“为逆”。
第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浮数的脉,应该是表证,依法当汗出而愈。浮为在表,数为有热,这是表有热的病,就是太阳病。若下之,这是逆治,病变多端,这里是取其一例。
如果误下之后,“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前面讲过,下之后,其气上冲,那表证还存在,还是要解表,还要用桂枝汤。但也有这样的,下之后,里虚了,外边气郁之而为湿,身重,就是这里有湿,停水了。营卫在体表是一直流动的,停水就变成湿,身上有湿就沉。里虚血不足以养心就悸。
心悸与心下悸不一样,心下悸都是指胃跳,胃跳就是胃有水。心下有水气,就是有停饮。《金匮要略》上讲,“胃中有留饮,微者短气”。水往上压,横隔膜受阻碍,人就短气,甚者心下悸。这里说的不是心下悸,是心悸,就是心脏急跳。血通于心,由于里虚,胃气虚,津液血液就都虚,血不足以养心就心悸。因为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里没病给他吃泻药,虚其里,不但外边湿郁于表而体重,而且血虚于内而心悸。内虚不可发汗,发汗就更虚了。
“当自汗出乃解”,津液逐渐回复,他自然就出汗,病就好了。为什么?下之后“尺中脉微”,微是气血不足,“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也不是只能等着他自己恢复,这里主要是说不要再解表发汗了,可用小建中汤或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治疗。总之得想办法实里,补虚扶正,血液津液自然就恢复了。
牛哥杨思远喜欢就打个赏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