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常见的这种皮肤病传染性强,患儿要尽早

黄水疮,又称滴脓疮、天疱疮,是一种发于皮肤、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多见于夏秋季节。

本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脓疱疮、传染性脓痂疹,多由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引起,多发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

○初起为红斑或丘疹,很快变为黄豆大或更大的水泡、脓疱,周围红晕,疱壁薄而易破,破后可见糜烂面,并形成黄色结痂,愈后无瘢痕;

○严重者常伴有发热,少数可并发肾炎、心肌炎或败血病,对儿童身心健康危害极大。

《外科正宗?黄水疮》载:“黄水疮于头面耳项忽生黄泡,破流脂水,顷刻沿开,多生痛痒”。

夏秋季节,暑湿邪毒侵袭,气机不畅,疏泄障碍,熏蒸皮肤,故而发作。当以清热解毒,祛暑利湿为治。

本病无全身症状者,单纯外治即可,伴有全身症状及并发症者,须予全身治疗;对反复发作者,应注意增强体质。

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1.暑湿蕴结型:主要表现为脓疱密集、色黄,周围绕以红晕,糜烂面鲜红,口干,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

当以清热祛暑,利湿解毒为治。方用清暑汤加味,药取连翘、天花粉、赤芍、金银花、车前草、泽泻、黄连、山栀各10克,甘草、生大黄各5克,土茯苓、滑石各20克,水煎服,每日1剂,余药渣可水煎取汁外洗患处,每日2次。(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蒲可欣(蒲公英)片,或抗菌消炎片,或芩连片,或黄连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

2.脾虚湿蕴型:主要表现为脓疱稀疏、色淡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食纳减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

当以健脾渗湿为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味,药取党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薏苡仁、连米、扁豆、猪苓、槟榔、麦芽各10克,炙甘草、砂仁各5克。

中成药可选用参苓白术散,或小健中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口服;香砂养胃丸,或四君子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配合下列外治方,可提高治疗效果:

1.三黄散:飞硫黄、大黄粉、薄黄粉各等量,用冷水适量调为稀糊状,用棉签蘸药液外搽患处,每日3~5次。可清热解毒。

2.普连软膏:黄柏30克,黄芩30克,凡士林克。将药择净、研细、调匀成膏。每次适量,外敷患处,每日3次。可清热除湿,消肿止痛。

3.二黄酊:大黄、黄连、蒲公英各10克,上等白酒毫升。将药择净,研细,加入白酒,密封浸泡3~5天即成。使用时用消毒棉签蘸药液外涂患处,每日3~5次。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痒。适用于脓疱疮。

4.银花甘草汤:金银花30克,甘草5克。将二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将药液放入浴盆中,用消毒纱布蘸药液搽患处,待温时足浴,每日2~3次,每日1剂。可清热解毒。

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居室要求:室内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保持卫生:夏季汗出较多,应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勤洗澡更换衣服,衣服不宜过紧,应宽大柔软,富于弹性。

调理饮食: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可多食豆腐、冬瓜、绿豆、扁豆、鱼腥草、芦笋等,多食新鲜水果及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忌食辛辣及鱼腥、鸡、鹅肉等发物。

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食疗方也可选用,如绿豆粥、扁豆粥、荷叶粥、冬瓜排骨汤、清炒荷梗等。

注意隔离:脓疱疮有较大的传染性,因此一经确诊,应将患儿与其他小儿隔离开来,患儿接触过的衣服、被褥、毛巾、手帕、玩具等物品应放在烈日下暴晒,或放在水中煮沸消毒。接触患儿皮肤后要及时清洗双手,用过的敷料应行焚烧处理。

作者:医院胡献国

编辑:春雨

免责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2.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

村医之家







































郑华国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是多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chaoyang.com/tfpz/26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