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叁1大黄篇1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31229/4319047.html

小郎中学医记(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

前言

一位学弟送给我们一部《中药大辞典》,上、下两册。近两年来我们一直都在看丰富多彩的中医各家学说,却很少去深入研读这部质朴的药典。一位老师学验俱丰,大家都想知道这些学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哪里来的?他读了哪些书?这位老师拿出案头上破旧的药典,看样子,少说也被翻阅过不下千万次。斑驳的封面,米黄的书页,甚至有些掉线的装订,都可以看出这本书不知道被翻阅过多少遍。他说,刚开始行医,病人少,就天天翻阅药典,埋首其中,临床中凡有疑惑,大都是在药典里头解开,或古人直接给出答案,或受到古人处方选药思想的启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孔子研易,韦编三绝。一门学问,可以让人为之废寝忘食;一本书籍,可以让人造次颠沛不离,居则在席,行则在囊,那么说明这本书,这种学问,已经进入到这人的生命里去了。只有学问和生命融为一体,才能够废寝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一位民间草药郎中,没读过很多书,治病的招法却层出不穷,连中医药高校毕业的师长都对他敬佩不已。这位草药郎中,亮出了不少法宝,都是经过他无数案例验证出来的。后来我们发现这些法宝的绝大部分居然都有出处,都有来由,大都记载于《中药大辞典》中。看来这位草药郎中最秘密的法宝,永远的不传之秘,不是羚羊角退高热,也不是牵牛子除积热,更不是细辛治牙痛………而是这一部《中药大辞典》!这部《中药大辞典》就像一位朴实的智慧长者,如果我们没有写《小郎中学医记——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没有一味药一味药地去研究探讨,就不可能窥见这书里智慧的光芒!很庆幸这次创作让我们能够回归基础,回归药典,感谢编辑出版这部药典的人们!小指月的爷爷就是这本药典,或者说这本药典就是我们案头的老爷爷!中医普及学堂年长夏

1、大黄

编者按凡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泻下药。泻下药的作用首先是治疗便秘,但中药的泻下药除了用于便秘,在更多的情况下,往往把这些药物引起的腹泻作为一种手段,目的不在于排便,而是通过泻下来排除体内的其他邪气,作为一种驱邪的手段。中药的泻下药分成三类:攻下药、润下药和峻下药。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里实积滞证选不同的泻下药。如热结,选攻下药;肠燥便秘,选润下药;如果是痰饮水肿,则选峻下逐水药。大黄是最重要的攻下药,古人认为通过它驱除邪气,就如将军一样,所以又把大黄称为将军。用不同方法炮制的大黄也联系到将军,比如直接用生大黄,叫生军;用蒸熟了的大黄叫熟军;用酒炒的叫酒军;把大黄炒焦了用就叫焦军。都是把将军的名称和炮制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正品的大黄,尤其是新鲜的时候切开,有像丝绸上的花纹,所以优质的正品大黄,又叫做锦纹大黄,有的古方会把大黄写作锦纹。明代的张景岳把四种中药(附子、人参、熟地、大黄)称为药之四维,可见大黄在临床效用。今天老爷爷和小指月就将开始使用大黄治疗不同的病情~~

同仁堂的由来

小指月说,一味药最厉害可以达到什么效果呢?爷爷笑笑说,可以建立一个几百年的中医药堂,而且广为百姓赞扬。小指月说,真有这么厉害?老爷爷说,且听爷爷给你讲讲百年药堂的由来。

话说清朝康熙皇帝得了一种非常难治的病,浑身上下发痒,起了各种红疹子,宫中的御医,竭尽脑汁,用尽各类名贵药材,道地药材,都没法把病治好。

有天晚上康熙出宫微服游访,在一个街道上,看到一个小药铺,虽然已经夜深人静,但药铺的灯火却通明,甚至还传来几句朗朗的读书声。

俗话说,民间卧虎藏龙,这皇帝也想试试看看是不是民间真有奇人隐士,于是康熙便过去敲开了门。

只见一个郎中正在烛光之下读书,这郎中看到有人进来,便说,先生深夜造访有何指教?

康熙说,我得了一种难缠的病,不知能否医治?郎中就叫他坐下,然后帮他诊脉。

康熙接着说,我这怪病就是浑身发痒,起各种红疹子,请了不少医生医治,都没有理想的效果。

郎中看了下康熙身上的红疹子,便笑笑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康熙听后,也是一笑,心想,你这郎中口气也太大了,朝中国手都没敢夸此海口藐视朕身上的顽疾,难不成你比朝中国手更厉害?

郎中看出康熙的心思,便说,不是其他医生没辨证准确,而是你饮食上没有注意养生。

康熙就说,我最重视饮食养生,膳食营养,怎么会不懂呢?

郎中说,你这身上发的红疹,表面上是肺热,但须知肺与大肠相表里,开窍于皮毛,所以其实是大肠中山珍海味积毒太盛,便借皮表来排热毒,想来你排便时肛门还是灼热的。

康熙一愣,果然被这郎中言中了,便说,那该怎么办呢?郎中说,很简单,清淡素食,一段日子,热毒自降。康熙又问,然后呢?

郎中走到药柜前把柜子里一整包药全部倒出来,足足有七八斤。康熙愣了,便问,这么多药,如何吃啊!郎中说,不吃药,就用这些药熬水来洗澡,整个人泡在浴缸里,边洗边泡,少则三两次,多则四五次,便见功效。康熙看了后,略有疑色,不用吃药,洗洗澡,就能治好我的病,这不太可能吧。

但见那郎中把药丢给康熙,似乎看出他心思,说,阁下放心,我办药房不是为了图财,这样吧,你把药拿回去,洗好了回来付钱,洗不好,我分文不收。

这样康熙就按郎中所说的回去用药水洗,谁知第一次洗就浑身舒爽,彻夜安睡,起来后红疹瘙痒,减退一半;连洗了三次,身上一个红点子都没有了。

随后康熙又夜访这小药堂,想履行诺言,偿还药钱。想不到郎中豪爽大方说,区区点药,不收也罢。康熙微微一笑,便问这郎中的过往。

原来这这郎中叫赵桂堂,本想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不料多次天不遂人愿,名落孙山。

想起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古训,便在京城开了一间小药铺,起码榜上无名,脚下也有个出路,这样一边可以行医救人,一边照样可以读书励志。

康熙笑笑说,我在朝中有朋友,可以帮你牵线做官,你可有兴趣?医院当御医,想尽荣华富贵?

郎中笑笑说,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真正行医者应该为天下百姓着想,为众生排忧解难,当御医虽然能够享尽荣华富贵,但并不能够为天下最苦的百姓们治病,百姓最需要良医。所以入朝为官为医,已非吾愿。

康熙一听,不禁动容,便说,你这小小药堂,如何为百姓谋福祉呢?赵桂堂说,我也是这样想,现在没有多余本钱,空有凌云之志,想要搭建一间像样的药堂都没办法啊!

康熙笑笑说,名正则言顺,你若真想搞好药堂,得先起个名字,既然你想让中医药普及,让天下同仁共受其福祉,那就叫同仁堂吧!

郎中以为这人只是信口而言,也没有去当真。谁知康熙写上一纸字,叫赵桂堂到某某地方去一趟。

赵桂堂一去,才发现这是内务衙门,后来才知道他治的病人居然是当今皇上。这样内务衙门,便帮他办起一座京城非常出色的同仁堂。

......

......

爷爷讲完了故事后,小指月听得意犹未尽,便问,爷爷,大黄煎水外洗,可以治疗周身出红疹子,这可是超出我想象啊?

老爷爷笑笑说,这同仁堂开创者赵桂堂,真是个善读书的人,连藏在古籍深处的一味大黄汤治遍身赤肿火丹都让他发现了,这个经验可是一般医家所罕知的啊!

然后爷爷便打开《救急方》,小指月一看,下面正记载着这样一句话:

治火丹赤肿遍身,大黄磨水,频刷之。

大黄汤治泻痢久不愈

《本草正义》曰,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庭扫穴之功。

有个病人,拉肚子,又反胃,大便粘液脓血,里急后重,一天上厕所十余次都排不干净。反复治疗仍然无法取得理想效果,医院诊断出是慢性痢疾,慢性肠炎,各种治痢常法都用上去了,又是解毒,又是除湿,又是清热,还是行气活血,甚至收敛收涩,这疾病仍然棘手,甚至病人心灰意冷,日渐消瘦,以为没有生机了。

老先生看后说,怎么治了这么久,还没有把肠道清理干净呢?这病人说,治痢疾的神药,黄连我都吃了不少,大便还是粘腻难除。

老先生说,要不我们换个思路。小指月说,治痢之法,除了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外,还有什么思路呢?老先生说,顽固痢疾,必病入血分,气滞血瘀,痰湿交阻,如盘根错节,非斧斤不能斩除。小指月说,要选用斩邪气的斧斤,非将军大黄不可。

这病人听后,胆战心惊地说,老郎中我都快拉没气了,你还要叫我拉,我知道大黄吃后拉得比黄连还厉害。

老先生说,大黄荡涤肠胃之力虽猛,然有病则病受。如果炮制煎煮得法,便能荡涤邪气而不伤人正气,虽然有犁庭扫穴之功,却不至于冲墙倒壁伤人。

这病人听后才稍安,问道,如何炮制服用大黄。老先生便教他,用酒来煮大黄。

小指月说,酒煮大黄,治疗痢疾,既能行气,又可活血,还可以排毒降浊,正符合顽固痢疾,久积不去,需要通因通用的道理。(编者注:中医“通因通用”治法指临床表现出“通”的病证,再使用“通”的药物来治疗。比如出血,要用活血的药物;痢疾腹泻,再用能通的泻下药物。)

《松峰说疫》曰,大黄酒治便脓血,里急后重,腹痛,昼夜烦不止。大黄五钱,好黄酒一两盅,浸一宿,次日温服。

《医鉴》有个一味将军饮,便是用一味大黄治疗反复发作的痢疾。

这病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只服用第一次,痢疾就止住了。奇怪本来大黄吃后应该大拉的,怎么反而没有热泻十余次啊?随后又吃了几次,胃口渐开,泄泻便止,诸症好转。

小指月说,人家都知道大黄有良将之功,而不知道大黄有良相之能,如果善于炮制大黄,可以推陈出新,使浊降而清升,邪去而正安。

爷爷说,你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第一味常备的救急拯危之大药即大黄,一个医家如果不善于运用好大黄,研究治疗很多疑难怪病,甚至危急重症都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素问病机保命集》曰,大黄汤治泄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久不愈者:大黄一两,细锉,好酒二大盏,同浸半日许,再同煎至一盏半,去大黄不用,将酒分为二服,顿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为度,服芍药汤和之,痢止,再服黄芩汤和之,以彻其毒也。

《续名医类案》记载,有个郡王,壮年时患严重痢疾,反胃食不下,遍治不效,自料毫无生存之理。一草医善于切脉,发现是里实壅滞,久泻不尽,便连投五剂汤药,用大黄七两,通因通用,而后遂痢止能食,顿愈沉疴。

药专力宏——单味大黄退黄疸

《汤液本草》云,大黄,阴中之阴药也,泄满,推陈致新,去陈垢而安五脏,谓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无异,所以有将军之名。

有个中学生,突然身目发黄,发烧,尿少,色如浓茶。医院诊断为急性黄疸性肝炎,便给开了茵陈蒿汤,服用十余剂,身黄退去一半,但肝区触之仍有压痛,尿的颜色还是偏黄,吃不下饭,大便粘腻,肛门灼热。

小指月说,这是阳黄没有错,脉象弦数,舌红苔黄腻,用茵陈蒿汤也对证,为什么吃了这么多药,还不能退掉黄疸呢?老先生说,你看看那药中的剂量。小指月一看,茵陈10克,栀子8克,大黄5克。老先生说,病重药轻,所以其效不显。小指月说,那该怎么办呢?

老先生说,就像你派一个班去跟别人一个团去作战,即使你这个班是特种兵,是精兵悍将,也会力不从心,要把一个团调过去,才有得一战,重用一味生大黄30克。

小指月说,他才十五岁,会不会太大量了?老先生说,陈旧不去,新血不生,排除积垢,就怕力量不够,给邪气死灰复燃的机会,那这病就会转为慢性肝炎,反复难愈。

这娃子第一剂下去,当天下午,拉下来的大便都像煤渣样,小便也变得淡黄了,这样排出来后,当天晚上从来没有睡得那么沉的。

第二天醒来,居然饥饿欲食,精神振作。然后再接连服用五剂后,黄疸消尽,如同瓜蒂脱落,肝区的压痛感,不复存在。

小指月又一次亲眼目睹重剂起沉疴的案例,而且这重剂用的还是富有将军之称的大黄。

爷爷说,药专力宏,如果不是大黄推陈出新,清洗整条消化道六腑,那这身体还会到处浑浊发黄。

小指月说,为什么爷爷要单独选用大黄呢?老爷爷说,黄疸是浊阴,外泛不能下排,古代治疗黄疸的名方之中有接近一半用到大黄,大黄乃降浊退黄之专药也。

小指月说,难怪傅青主说,大黄逐瘀如扫,我现在感受到大黄扫除五脏六腑瘀垢的巨大本领了。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上写道:

《圣惠方》曰,雪煎方治热病狂语及诸黄:川大黄五两(锉碎,微炒)。捣细罗为散,用腊月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不计时侯,以冷水调半匙服之。

——待续——

相关链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前言、引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麻黄)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麻黄拾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桂枝)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桂枝拾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紫苏)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生姜)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香薷)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荆芥)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防风)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羌活)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白芷)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0(细辛)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1(藁本)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苍耳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3(辛夷花)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4(葱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5(鹅不食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6(胡荽/芫荽/香菜)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7(薄荷)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8(牛蒡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9(蝉蜕)爷孙俩的中医故事-0(桑叶)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菊花)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蔓荆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柴胡)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升麻)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葛根)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淡豆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浮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木贼)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石膏)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寒水石)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知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芦根)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5(天花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6(竹叶、淡竹叶)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7/8(鸭跖草、栀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9(夏枯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0(决明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1(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黄芩)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3(黄连)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4(黄柏)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5(龙胆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6(秦皮)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7(苦参)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8(白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9(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0(金银花与忍冬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连翘)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穿心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板蓝根、大青叶、青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蒲公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5(紫花地丁、野菊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6重楼(七叶一枝花、蚤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7(土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8(鱼腥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9(金荞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0(败酱草、大血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1(射干、山豆根、马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青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3(木蝴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4(白头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5(马齿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6(鸦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7(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8(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9(千里光、白蔹、四季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0(熊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1(绿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地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3(玄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4(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5(赤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6(紫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7(水牛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8(青蒿白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9(地骨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50(银柴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51(胡黄连)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医普及学堂》,由祇域堂整理。

○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huafena.com/tfpz/55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