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专家治疗白癜风好 http://m.39.net/pf/a_5941779.html传承中医,事关战略——喜读刘世峰先生《传承中医》任何一个学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传承,植根于五千年之前的中医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有效的传承。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中医药已经走到了一个前所有的“特殊时代”,一个与中医学诞生时代截然不同的“新环境”。一百年之前,中医学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少有文化、出国留洋、见多识广的“精英人才”,却发出了“把中医扔到废纸篓里去”的呼喊。谁想学中医,他们就一起反对,大喊倒好。真是“一齐傅教之,众楚人咻之”,想学中医的年轻人,被他们忽悠得将信将疑。在长达百年的疑惑之中,动摇了中医药的历史地位,使一个几千年来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面临着传承的困难,几乎难于生存下去。传承中医,首先必须解决对于中医的认识问题。我在《回归中医》一书里认为“如何认识中医,事关战略”,不仅如此,“传承中医”更是关乎战略的大问题。刘世峰先生把自己的学术著作,定位于《传承中医》,可谓有胆有识,立论高远。其实,传承中医的问题,绝不是某个人的困惑,也不是某个人的责任,而是一代中医的历史使命。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主张“回归中医,做铁杆中医”,是破解中医传承现实难题的战略号召。培养中医优秀临床人才要“读经典,做临床”,也是为了传承中医而采取的基本策略。第一届名师与高徒的传承大会,把“名师高徒聚首南通,传承中医为我中华”作为大会主旨,更是把中医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作出的倡导。可见“传承中医”绝非等闲小事,更不是可有可无的生活点缀。传承中医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向未来的青年学子介绍中医,让他们从什么路径“进门深造,登堂入室”,成为合格的中医人才。刘世峰先生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很好的引路之作。其中,有很多内容是介绍他自己如何认识中医、如何学习中医的心得,也有许多以过来人身份所介绍的好方法。比如,他认为四诊之中,最重要的就是问诊,辨证是否准确,关键是问诊是否全面,“要而不凡”、“善于抓主证”。当然,中医问诊的时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把过去经验与现实具体病症互相印证,医生与患者即时随机交流,浮想联翩思维创新的过程,绝不是单向度的被动接受患者信息的过程,因此,中医问诊是某些化验单、检查报告无法替代的过程,不能靠一大堆理化检查来回答。经验积累是一个中医成长的必由之路,没有经验积累,即使念书念到博士毕业,职称到了教授,名誉成为院士,也不是合格的中医,老百姓也不买你的账。因为这样的“空头理论家”解决不了群众的疾苦。中医自古以来就是一门“寿亲养老”的实用技术,也是一门“化毒为药,变废为宝”的智慧学,是一种“道术并重”的大学问。中医是一个“易学而难精”的学问,学习几个穴位,扎针很容易见效;学几个方剂,一用也容易“效如桴鼓相应”。但是,要想精通中医学,把其中的道里说清楚,能够融通古今,符合科学的要求,能与西医的理论相互沟通,那就困难了。尽管“医有疗效气自豪”,但是要想取得行医资格,就必须达到有关要求,“一考而中”获得执照,否则就不准进入医学的行列。许多民间医生曾经遭遇过很尴尬的境遇,治好了号称“医学堡垒”的癌症、艾滋病,也不敢声张,新闻记者找上门去,他赶紧说:“我可没有治过什么癌症,更不知道什么艾滋病!我从来就没有给人家看过病。”他害怕自己的事迹一旦刊登到报纸上,“非法行医”的传闻也就“做实了”,有关部门处罚他也就有了证据。在崇尚科学的大环境里,不仅“非科学则不足以言”,不足以学,甚至到了“非科学就该取消”的境地,看不懂西医的报告单,要想行医也就不太可能了。我与刘世峰先生尽管相隔千里,但是都生于半个世纪之前,都有过几次学习中医的经历,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靠中医治病救人,并且一起“自觉地”站在了承接中医历史,传递岐黄薪火的关节点上。在反击取消中医思潮沉渣泛起的时候,在全国政协举办的“中医高峰论坛”上,我们相识,交流学术,并肩战斗。我对于中医的认识和学习,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成了主任医师、硕士导师之后,受一种历史责任感的驱使,重新拜师学艺,走上师徒传承中医之路。因为“传承中医”不仅是国医大师的事情,也是每一位中医工作者的历史责任。邓铁涛先生告诉我,做学问一定要“根基牢固,然后千年不倒”。中医学之所以万古长青,就是因为根基深厚。解决现实医学难题,则需要充分吸收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医学术。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告诉我:“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远”。只有理论翻新而没有临床疗效的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中医复兴。刘世峰先生这本著作的出版,就承载着中医学术传承与复兴的历史使命。其中有他的临床经验,也有他的创新见解,还有许多针砭时弊的医论医话,可以说是他行医30年的“集大成之作”。然而,“有论必争”,他的某些见解不一定成为大家的共识,也不一定被当作真知灼见,但是只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引起大家 《黄帝内经·素问》(3) 移精变气论(3) 三部九候论(5) 藏气法时论(5) 血气形志(7) 疏五过论(8) 徵四失论(12) 《黄帝内经·灵枢》(13) 师传(13) 《难经》(15) 第五十一难 论喜恶与脏腑疾病的关系(15) 第六十一难 论望、闻、问、切(16) 《甲乙经》(17) 问情志以察病(17) 《东垣十书》(17) 辨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17) 辨昼夜重轻(20) 《医学准绳六要》(21) 问病必详(21) 《古今医统》(22) 问证(22) 《医学入门》(24) 问证(24) 《景岳全书》(33) 十问篇(33) 《身经通考》(48) 问证(48) 《医原》(52) 问证求病论(52) 《医门法律》(53) 问病论 附律一条(53) 《医宗金鉴》(58) 四诊心法要诀(58) 《四诊抉微》(63) 问诊(63) 《医碥》(67) 问证(67) 《医学实在易》(82) 问证说(82) 《知医必辨》(84) 诊病须知四诊(84) 《医法心传》(86) 诊病须察阴脏阳脏论(86)第二章 理论探讨(89) 从“心”论中西医融合(89) 从“气”论中医与文化现象(92) 中医生理之气研究(95) 与曹东义教授探讨营卫之气() 调理气机治则精义() 中医基础理论别论() 口感辨证的临床意义() 消瘀十二法运用知要() 《伤寒论》“心中”释义()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别解() 《金匮》硝石矾石散证辨析() 中医临床运用现代检测技术之利弊() 必须重视对医案的总结() 回归个体化诊疗 有利提高疗效()第三章 经验介绍() 胃脘痛的辨证论治思路() 腰痛诊治心法() 四逆散的临证应用() 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定时疼痛() 五苓散的临床运用() 失笑散祛瘀止痛,擅治心腹诸痛() 缩泉丸加味临床运用() 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 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一例() 闭经验案一则() 止痛如神汤加减治疗痔疮肿痛验案一则() 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顽固性呃逆反酸医案一则() 难忘紫荆花() 六味汤治疗扁桃体炎() 新加香薷饮是夏季感冒良方() 二仙汤加味治疗更年期综合征验案一则() 老中医用乌梅丸(汤)治愈上腹疼痛顽症() 自拟苍参消疹汤治疗慢性湿疹() 疑似证误辨三则() 苍参消疹止痒汤治疗皮肤瘙痒医案一则() 内伤咳嗽医案一则() 自拟益气活血清肝汤治疗乙肝效果满意() 柴胡推陈致新与中医不传之秘() 自拟解郁安眠汤治疗失眠() 解郁安神汤治疗失眠医案一则() 自拟牙痛验方凉血祛风解毒汤() 自拟疏肝回春汤() 自拟疏肝利水汤() 自拟升清降浊汤() 自拟藿陈枇杷汤() 自拟苍膝独活汤治疗痛风病尿酸高() 自拟加减枇杷清肺汤治痤疮() 自拟白芍木瓜汤治疗脚转筋() 自拟苍白败酱汤治疗盆腔炎() 自拟产后复元汤() 古代治头痛验方() 古代失眠方举要() 也谈“辛不过钱”() 一味丹参功同四物,逐瘀生新,治疗胃痛、失眠() 防风祛风止痛,为“风药中润剂”() 骨碎补补肾活血接骨,治牙痛、耳鸣() 十方九归,《本草纲目》称它为妇人要药() 三七煲鸡为补药() 大黄的功与过() 天麻擅治头昏眩() 葛根解肌除痹止口渴() 虎杖降脂退黄治痤疮() 瓜蒌(仁)与天花粉() 桑叶与桑皮() 川楝子与皮() 板蓝根与叶() 香白芷开窍除湿止疼痛() 白僵蚕祛风散结止痒() 川黄连除湿热解毒消疮肿() 麦门冬() 芦竹根生津止渴() 石膏解肌清热除烦渴() 短气验案一则() 医案医话五则() 医案医话三则() 医案三则() 周天寒经验方验案四则() 崩病重症治验一则() 口臭从寒湿治医案一则() 眨眼医案一则() 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肝郁化火医案一则()第四章 学术争鸣() “放虎归山”为上策() 中医就像一条船() 中医不是金字塔() 让中医这条船破浪前行() 应该为中医正名() 学习中医没有捷径() 发展中医需要实干家() 做中医不能迷失自我() 请不要曲解中医“姓中”() “王教授现象”警示要 “废医验药”该休矣 发展中医正当时() 用实效驳斥“中医不科学”() 别重蹈生物医学覆辙() 精气夺则虚 无邪人亦病() 医院取消中药房弊大于利() 医院必须坚持公益性() 不必刻意打造“纯中医”() 现代中医不辱使命() 医院医院() 为“反哺中医”叫好() 崇古尊经是与非() 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冷思考() 医院建“大中医”值得推广() 问渠哪得清如许——兼与张毅先生商榷() 古代中医发展经验的现代启示() 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评吴先生的中医发展观() 以史为鉴治未病() 精方与围方概念不宜提倡() 中医药现代化不能轻易否定中医思维——兼与黄煌商榷() 病与不病邪与正 疫气流行天和人() 师承教育不能再搞“拉郎配”() 做中医到底有多难() 走好中医路要有“爱博勤”() 中医成才三大要素() 中医“后浪推前浪”() 学好中医,“悟性”不可少() 构建医患和谐关系,技术精湛很重要() 以人为本 用“心”去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要敬业() 我研习中医的心路历程() 国医大师朱良春以身试药的启示() 中医内科教材应贴近临床() 中药剂量大小 病情因素不可忽视() 中药大方亦不可废() 周天寒学术思想管窥()跋传承中医事关战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