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医院药剂科
在肝炎家族里,除甲、乙、丙、丁、戊型肝炎外,还有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几大类。其中,药物性肝炎危害甚广却不为人们所重视。据WHO统计,药物性肝损害已经上升至各类肝炎的第四位,药物性肝损害已上升为全球死亡原因的第五位。目前在50岁以上的肝病患者中的比例超过40%。
一、什么是药物性肝炎
肝脏是药物浓集、转化、代谢的主要器官,尤其是口服药物。肝脏负责解毒,但本身也会中毒。
药物性肝炎简称药肝,是指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病人,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
药物性肝炎多在服药1~4周内发生,具体表现与其他肝炎大致相同,如肝区不适、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乏力、尿黄等,肝脏肿大伴有压痛,转氨酶升高。严重的药物性肝损害甚至会引起肝细胞坏死,如果诊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二、常见“伤肝”的西药
1.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等。
2.大环内酯类药:四环素、红霉素、螺旋霉素等。
3.解热镇痛药物:保泰松、阿司匹林等。
4.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奋乃静等。
5.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
6.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
7.镇静药物:苯巴比妥等。
8.抗甲亢药物:他巴唑、甲亢平等。
9.抗肿瘤药物: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等。
10.降糖药物:优降糖、拜唐苹等。
11.心血管药物:异搏定、安搏律定等。
三、常见“伤肝”的中药
1.青黛、土茯苓。治疗银屑病的“克银丸”、“复方青黛丸”等中成药中含有青黛、土茯苓等对肝脏有毒性作用的成分。治疗剂量可致皮肤瘙痒、尿黄、皮肤巩膜黄染、转氨酶升高等药物性肝损害的表现。
2.川楝子。此药具有疏肝行气、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川楝子、苦楝皮中的苦楝素对肝脏有毒性作用,正常剂量即可导致药物性肝炎,出现黄疸、肝肿大和转氨酶升高。
2.苍耳子、雷公藤。这两种药是治疗鼻炎、头痛和肾病的常用药。苍耳子所含的毒蛋白和毒甙能引起肝损害,甚至引发肝功能衰竭。雷公藤或雷公藤多甙片可致可逆性转氨酶升高及肝肿大,还可引起重型肝炎。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与苍耳子、雷公藤合用,有可能加重药物对肝脏的损害。老年患者要谨慎使用苍耳子和雷公藤。
3.五倍子、石榴皮。含有的水解型鞣质,对肝脏有直接的毒性作用,长期使用可引起脂肪肝,甚至肝硬化。
4.千里光、农吉利、天芥菜。含有一类能引起迟发性肝毒性的生物碱,长期使用可导致肝静脉闭塞,出现黄疸和腹水。
5.铅丹、铅粉、密陀僧。含有氧化铅等物质,可致铅中毒,表现为腹痛、肝肿大、黄疸及转氨酶升高等。
6.黄药子。治疗甲状腺疾病的常用中药,但其却含有薯蓣皂甙等毒性物质,使用两周后有可能引起黄疸(或无黄疸)型肝炎,也可出现腹水或肝昏迷。
7.蓖麻子。常用的泻下药,因其含有蓖麻毒蛋白,易损伤肝脏而致中毒性肝炎。
8.望江南、马桑、广豆根。内服有强烈刺激作用,刺激胃肠道,并致肝细胞损害。
9.半夏、蒲黄、桑寄生、天花粉、山慈菇。如长期服用可致肝功能损害。
10.土荆皮、石菖蒲、八角茴香、花椒、蜂头茶、千里光等中草药含有黄樟醚,可引起肝脏及肾脏呈脂肪变性。
11.青木香、淮木通、硝石。含有N硝基化合物,不但损害肝脏,还有诱发肝癌的作用。
四、保肝药物不能乱用
绝大部分保肝药需要肝脏代谢,长期不合理地使用,只会加重肝脏负担,使病情加重,有的还会扰乱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使病情恶化,甚至补出药物性肝炎。一般以下四种情况最好不要应用保肝药:
1.有病毒复制活跃的慢性乙肝、丙肝,患者的转氨酶升高幅度不大,应及时给予抗病毒药物,病毒被抑制,转氨酶会自然下降,肝脏炎症也会好转;
2.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等,一般的保肝药没有治疗价值;
3.失代偿肝硬化,保肝药难以起效;
4.脂肪肝,除抗脂肪肝药物外,其他保肝药基本无效,或疗效不确切。
药师提示:不乱用药就是最好的保肝。
请您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