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酒渣鼻医院那家好 http://m.39.net/pf/a_8733703.html
YANGHUNONGJI
瓜蒌根结线虫病绿色防控技术
瓜蒌,又称栝楼、野葫芦等,属葫芦科栝楼属,多年生宿根草质藤本植物,为传统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药食两用。其籽食用,果实、皮、根均可入药,根又名天花粉。瓜蒌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消肿排脓等功效。瓜蒌子炒熟后味道润绵、脆香特异,被誉为“瓜子之王”,是食用瓜籽中的上品,是集休闲、营养、保健于一身的天然药膳食品。
洋湖镇瓜蒌种植已有二十多年历史,现有瓜蒌基地余亩;镇内现有产品相关深加工省级龙头企业1家,瓜蒌绿色食品认证2个,认证驰名商标一个(“卢氏”及图标),产业链有效延伸,品牌规模效应已见成效,瓜蒌产业已成为洋湖镇农业支柱产业之一。
据调查,在皖山区、丘陵区种植瓜蒌重茬现象十分严重,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偏重施化肥,导致土壤酸化严重,部分地块磷超标8-10倍,加重了瓜蒌根结线虫病、根腐病、枯萎病等病害发生,导致瓜蒌籽品质和产量降低,种植比较效益下降,严重影响瓜蒌种植户的积极性,为了安徽瓜蒌产业健康可持续持续发展。避免及解决瓜蒌根结线虫病的危害,经中国农科院、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院校等机构,进行瓜蒌根结线虫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初步明确了危害瓜蒌的根结线虫主要种类为南方根结线虫,特筛选推荐出以蓝利根砂(6%寡糖.噻唑膦悬浮剂)、氟吡菌酰胺悬浮剂、阿维菌素等防治药剂,提出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根结线虫病绿色防控技术应用。
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采用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瓜蒌定植前进行土壤翻耕晒土消毒,种苗移栽前浸种、定根水带药浇施、发病前灌根预防即“一浸二浇三灌”的根结线虫病防治模式,多年生瓜蒌地进行移垄换垄、水旱轮作,总体防治效果达到78%,技术易于掌握,便于操作。
提质增效情况增产增收:推广该技术防治线虫病效果达78%,亩增收瓜蒌籽15-20千克,亩增收-元。
YANGHUNONGJI
瓜蒌根结线虫病绿色防控技术要点
识别症状
瓜蒌根结线虫病仅发生在根部,侧根和细根最易受害。受害时,侧根和细根上产生大小不等的黄褐色的瘤状根结。剖视根结,可见病组织中有乳白色细小洋梨状雌虫埋于内,根结上产生细小新根。发病轻的植株生长慢,叶片小,重的病株地上部分衰弱、矮化、叶片黄萎不结果或结果少且小,地下块根腐烂,但植株很少提前死亡。
防治要点
1.农业防治:
(1)水旱轮作,瓜蒌种植3-4年后,改种1-2年水稻或其他水生
作物。
(2)翻土晒土,瓜蒌种植1年后,结合取种根,深挖土壤40厘米以上,分层晒土,推行移垄栽培(将前期的垄上的土壤翻到沟上,垄上表土堆至底层,垄底层土壤翻到新垄表面,做到沟垄位置互换、表面土壤和底层土壤互换)。
2.化学防治:
采取“一浸、二浇、三灌”模式。
(1)一浸:种苗定植前将种苗在阳光下晾晒2-3小时,再选用1.5%菌线威可湿性粉剂倍液或41.7%氟吡菌酰胺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倍液+3%氨基寡糖素水剂倍液+3%甲霜.恶霉灵倍液,浸种根60分钟后定植,并用其作为定根水每株浇施毫升,同时加入苯甲嘧菌脂倍液用于预防瓜蒌枯萎病、根腐病等病害。
(2)二浇:种苗出土后选用蓝利根砂毫升/亩或选用30%噻唑
膦1毫升/亩或3.0%阿维菌素倍等灌根1-2次,每次每株用药液毫升。
(3)三灌:九月中旬至十月底结合抗旱,选用蓝利根砂1毫升/
亩或选用30%噻唑膦毫升/亩或3.0%阿维菌素倍等再灌根1-2次,每次每株用药液1毫升。
适宜区域
全省瓜蒌种植区。
YANGHUNONGJI
注意事项
(一)浸种前要日晒2-3小时,待表皮干燥失水后再进行消毒处理,浸种时间不能少于60分钟,浸过药液的种根放在篮网中沥干,待种根表皮和两端切口发白即可。
(二)二年生以上瓜蒌在3月上中旬-4月上旬浇根2次,9月中旬-10底灌根2次,几种药剂轮流使用,防治根结线虫病效果为好。
(三)瓜蒌种植地3-4年要进行水旱轮作,降低土壤线虫基数。
编辑发布:袁华义东至县洋湖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联系-
感谢您的点赞与分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