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ldquo中医治病八法rdqu

小编导读

?当今,有这么一句话: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可见,发汗也是一种治病良法。而汗法更是位列“中医治病八法”之首,“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对汗法也很是重视。那么,汗法究竟为何广为流传?哪些疾病又可使用汗法?该如何使用汗法?名老中医为您揭秘。

汗法亦称解表法,在临床上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治疗法则。运用汗法,一要发散,二要清气,三要通络。汗法适用于一切外感疾病,或伏邪瘀着窍络从化为他病的,亦可根据“宣可决壅”的道理而用之,常可收一得之功。因为汗法能开发卫实,疏通腠理,若用于补虚、宣络、温经等药中,又能透发经隧筋骨之间的外邪凝滞之毒,从汗而解。

一汗法要发散

外邪束表,气门闭塞,气的升降出入之道路不畅,根据“客者除之,表者散之”的道理,用汗法进行治疗,常用发散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发散风寒

属于风寒病因的,就要用辛温类药,开发腠理,驱除风寒,一汗而解,使客邪得除,气门通畅,皮毛之气与肺相通,太阳经脉自然委和。常用药物如麻黄、桂枝、羌活、防风、荆芥、薄荷等。麻黄开卫实,宣肺气,使风寒从毛窍而散;桂枝解肌达表,发其汗于卫间,又有宣散走络之能,助麻黄逐风寒从汗而解;羌、防、荆、薄虽是风药亦能散热,羌活气轻而雄,行卫分之表邪,治水湿之游风;防风发散风寒,防御外风,随引经药并行,得芎芷则上行,清头目之风,得羌独则下行,除腰膝之风;荆芥长于治风又兼治血,对风在皮里膜外者宜之;薄荷辛能散风,香能解郁,与诸退风寒类方药如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等方伍用得当,效果颇佳。唯对表虚自汗之人,切忌慎用。因汗为心液,过汗或不当汗而汗,则动心液,有伤津亡阳脱气之弊。

2发散风热

风热乃阳邪,东垣书载:皮肤毛腠者,阳之分也。阳盛则伤阴,故宜辛凉解表剂,发汗而已。常用药物如金银花、连翘、薄荷、菊花、桑叶、浮萍、苏叶、芦根等。金银花清热散毒疗风,连翘解诸经之毒,多用有发汗之功,同金银花同用相得益彰。薄荷辛香走散,菊花益肺开阖,皆有清散走表之效,以苏叶少许,辛温相助,散表邪,无残留之患。浮萍、桑叶、芦根皆能清热散风,而浮萍入肺达表,解毒利水,桑叶宣肺达表,共菊花有益阴之用,芦根升中有散,除客邪而清热。当以银翘散、桑菊饮、双解散等方,与病情相应者加减为宜。

3发散风湿

盖风为阳邪,湿为阴邪,两邪相干,营卫行涩。故感受风湿,困着肌表,久则黏滞血脉或着于肌肉筋骨者,皆可选用发汗法,宣透风湿之毒。常用药物如羌活、独活、苍术、薏苡仁、桂枝、通草、防风、千年健、地枫皮、鸡血藤、麻黄、蜈蚣等。羌、独活皆能除风湿,羌活治卫分之游风,独活治营分之伏风。苍术、薏苡仁健脾燥湿,运消水气。千年健辛温,追地风味凉,一凉一温,避燥而伤阴。防风祛风而御风,防邪去复感为患。桂枝、通草宣络利湿。鸡血藤、蜈蚣温经通络,拔风湿于肌肉筋骨之间,使血活风自灭,取麻黄轻宣得温药相助,散阴凝寒滞之毒。方宜独活寄生汤、小续命汤类,若风湿郁而化热者,宜桂枝芍药知母汤加黄连、黄芩等。

二汗法要清气

气在体内有抗病能力。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旦外邪侵袭肌表,莫不影响气机,卫外功能失调,腠理闭塞,玄府不通,所以用汗法时,必须注意清其气机。

1清卫气

卫行脉外,有护卫肌表、抗御外邪等作用。客邪伤卫,皮肤开阖失调,气液不得宣泄。所以治疗表证要与清卫气的药相合。常用药物如蝉蜕、薄荷、芦根、柴胡等,入于发汗药中一二味便可。蝉蜕清热散风,薄荷辛香化浊,芦根升中有散,柴胡透表泄热,假其升发清阳之功,可清卫中之浊气,卫气平,而与营气和谐矣。

2清肺气

经曰:“肺之合皮也。”皮毛为外邪所伤,卫气闭而郁遏肺气,皮毛之气不得与肺相呼应。因而治疗外感病,都要与清肺气药相合。常用药物如桑叶、菊花、天花粉、杏仁、知母、竹叶、黄芩等。桑叶、菊花清宣肺气,散热止咳,杏仁、天花粉清肃肺气而消痰,知母润燥而清热,竹叶利水泄热,行肺气从三焦气化,引热从小便排出,黄芩清上焦之郁热,协同汗法中表药蠲除肺热,胸中大气得以斡旋,肺气自如矣。

3清营气

营气为血之帅,邪之陷于营气者,行血功能为邪所干,因热者,易动血,因寒者,易凝血,热宜清营汤类方,清热凉血养阴,寒宜人参黄土汤,温化阴邪养阳,此温病养阴存津,汗解在后之意。若杂病,邪之入营,须温通经脉,应汗解在前。常用药物如鸡血藤、络石藤、海风藤、虫、蜈蚣、山甲珠、附子、麻黄、泽泻等。鸡血藤温通经脉有补血除风湿之效,与络石藤、海风藤、附子入营通络,除风湿黏滞血脉,蜈蚣、山甲珠善通经走窜,去伏邪残贼之隐匿,得麻黄宣散之力,透营外泄,因麻黄兼血药可得营中之汗,以泽泻少许助麻黄行水从内外分消,一从汗解,一从尿解。

三汗法要通络

邪客在卫、在气、在营者,都要在发散、清气的药中佐通络之品,在卫宜开发腠理,在气宜宣导气机,在营宜透邪外泄。因此通络适宜多种疾病的治疗法则。

1通络必通气

邪客肌表,首犯卫气,卫气病必波及肺气,而后陷入营血,都能影响气机不畅。卫气病,鬼门郁闭,气与水不得外泄,故利用汗法时,通络必通气,气通则邪易排出。常用药物如橘络、丝瓜络、佛手、甘松等。橘络、丝瓜络皆能通经宣络行气,而橘络走气分,丝瓜络入水分,佛手气清香而行气,性温和而舒郁,甘松开郁醒脾,舒畅气机,气香入经络而走体之内外,随诸表药选用少许,助气机通畅,推邪从汗排出。

2通络必活血

邪客血脉,血脉凝泣,络脉受阻,血行迟滞,不活血而瘀不去,不通络气门难开(此法亦适宜热性病后期,于大队养阴扶正药中,加少许生蒲黄或生茜草,易得透营转气之汗)。常用药物如当归、川芎、乳香、没药、红花、泽兰、益母草、姜黄等。当归补血养血,川芎活血行气,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痛,泽兰活血利水,姜黄外散风寒,内行气血。对伏邪久滞经脉的多种慢性病,在发汗药中加入此通络活血药二三味,起沉疴常获奇效。余曾治一老妪患头痛30年之久,久治不效,靠服止痛片维持,投以川芎茶调散取汗,一剂大效,三剂而愈。但对新感之病,通络宜桂枝,因桂枝透达营卫,解肌而邪去矣。

3通络必化瘀

系指血瘀为患者,瘀化而经络无阻滞之邪。常用方药如小续命汤、活络效灵丹二方合用,根据病情可加蜈蚣、乌梢蛇等,增强走窜通经之力,驱伏邪从汗排出体外。其他郁证,欲通经隧、宣气血、化痰结,他方治之不效者,偶用汗法司启闭之功,于临床不无裨益矣。

汗法适宜表证,自不待言。唯用时,必须据病情施方遣药,不然同一表证患者,体实者,邪中之浅,不宜麻黄汤之大汗,防峻利而伤津液;体弱者,邪中之深,宜麻黄汗之,得峻利而疏导气机。同一表证,均是启玄府得汗而解,方药与剂量要切中病情。凡沉疴久治不效者,也有俟机待汗而解之时,因汗法能疏通经隧,宣导气血,引隐匿之伏邪从汗而解。至于取大汗、小汗、微汗皆要根据病情而定。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内科专家卷(第二版):陈景河》(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陈素云,陈素玉,陈知行编著)一书,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阅读延续:

疾病必然和思想相关,治病的最终目的是让心定疾”是外来的箭,“病”是心生的鬼

★田原的话:

佛说:“世间的人,向来都不认识自己,更不知道自己不生不灭的长住的真心,本来是清净光明的。平常都被这种意识思惟的心理状态——妄想所支配,认为这种妄想作用,就是自己的真心。所以发生种种错误,在生死海中轮转不休。”

很久之前,看过作家史铁生的随笔散文《灵魂的事》,之后,一段时间里,我沉默,不想表白,不想说话。在史铁生的文学世界里,我体会到一个词:纯洁。我相信这是生命本身的色彩。

肉体可以是残破的,带着无尽的苦痛,灵魂却是高尚而清明的;身体可能是健美的,可以行走天下,心灵却已物欲横流。

换做你,你选择哪种?

唯有心悸!

记得中里的第一本《求医不如求己》里面,有这样的一段话,大意是,你有种想法,就会耗掉自己个神,最终导致百病丛生。

可是,我们的妄想何时了结呢?

中里巴人说:

一直以来,我认为中国的古老文字是了解我们生命的端口,也是展现东方独有文明的方式。如果说还有个通道让大家了解自己的这个妄想,我觉得,可能有很多种方法,但是从我们的母体文化——汉字里面也可以找到这个通道。

中国字的组合方式,其实很有意思。就说这“疾”字儿,疾病的“疾”,病字框,里面一个矢,有的放矢的矢,矢是外来的敌人,外来侵害,就是像箭一样射向你了。细菌、病毒啊,来源是属于疾的范畴。

病呢,里面的“丙”意思是心火,丙丁火嘛,所以心里不平衡了,有忧虑、恐惧了,才会产生病,所以疾和病是不一样的。

应该说疾是比较好治疗的外来的东西,外界看得见的。病呢,是深入里面的。所以“药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就是这个原因。“百病从心生”也是这个原因。这个“病”是心里面来的,是真的病了,你心里不舒坦了。

所以“疾”跟病不一样,病呢,也不能用消炎药来解决。就听过杀死了身体中的细菌、病毒,没听过杀掉心病的。

其实你留意一下,一个人有病,可能他家里人也都有病。这是一种不良情绪和意识的传染,因为整个家庭环境都一个氛围的话,就会对每个人都有影响。有人说是风水不好,其实是共同的生活习性造成的,这个东西很漫长,很多人不明白这家人怎么都有病,怎么回事?造孽了?其实不是。

你看做父母的整天愁眉苦脸,或者经常打骂孩子,使他从小就感受到一种压抑的气场,这个气场不是一天形成的,是好多年累积而成的,形成病呢,只是个结果而已,你让我用三招两式把结果给去掉,原因却没有解决,那哪儿成?谁也解决不了。

我觉得,他们也许患了共同的心病。

还有一个耗费的耗字儿。那天我在天台这儿,我突然看到这耗费的耗字儿,我就随机给揭示一下。我说耗字儿,左边是一个“耒”字儿,右边一个毛。“耒”字儿你一查字典,意思是播种的工具。右边的毛是草的意思。他光种草,不种粮食,就是耗费。第一,是把精力全用在这个播草上,耗费了精神,第二,是浪费了土地。这就是“耗”。

而且这个“耗”,你猜我想到什么呢?耗子。为什么叫老鼠叫耗子呢?它在粮仓里,天天一点一点吃。粮食慢慢就耗费掉了,这就是耗子。

★疾病必然和思想相关

中里巴人说:

所以我觉得,有些所谓的假病跟那真医没有关系。我们只要把握住首要的,就是心灵的力量。

我们说疾病,我认为是这样,疾病给大家的感觉是件不好的事情,但你不能把它孤立地看待,因为疾病必然会伴随我们,只是有的症状明显,有的症状不明显,而疾病的产生必然和心理思想相联系。我认为有一种疾病必然对应一种思想,为什么我说一种水养一种鱼呢,如果说思想是水,疾病就是鱼。

如果说我现在恐惧了,那么,这瞬间的恐惧就会造成对身体的损害,在身体上的某个部位有所反应,这种反应累积起来就会成为器质性的病变,由原来无形的东西转变成有形的了。也就是一种情绪在作怪。这种情绪和身体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一个人先天禀赋就是这种暴躁的脾气,那么他所做的事,接触的人都可能与暴躁有关,所谓物以类聚,同气相求。这种暴躁的情绪环境就会产生相应的疾病。比如得肝病的人基本上都是脾气暴躁的,或长期压抑的那种。长期处于忧郁状态的人由于经常紧张容易得胃溃疡,生闷气的人有妇科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

有人说谁又能不生气呢?不错,我们确实无法保证我们不生气,但却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消气和解气。比如人在气头上时,通过刺激身体的经络和穴位,促使他打一嗝或放两个屁,把气消了,就通畅了,顺便也把那无形的情绪给解决了。

通常我们的身体也是各有不同,所谓个体的差异性。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有对自己身体的认知。

有个先天禀赋的问题,我认为人的体质都是略有偏颇的,不是完全阴阳平衡的;有人先天肝旺,有人脾虚,有的小孩生下来就有湿疹,有的小孩生下来就脾胃不好,这先天禀赋决定了身体要有偏差,就容易感受和身体偏差相对应的病。

就像一棵小树,你看不出它有什么异常,其实它的根系已经在告诉你——它生长的时候会往哪边偏了。说明什么呢?你只要是这种体质,将来就会有发展这种体质所对应的病的趋势,所以一定要改善你的体质。比如说,如果你是寒湿体质,就一定要加大温热的力度。

所以中医讲上工治未病之病,治什么呀?就是改变体质的偏差。这也是我所理解的中医与人体的关系。所以,我觉得疾病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主要是如何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环境问题,心境改变了,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所以中医强调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强调天人合一,强调恬淡从真,辨证论治等等。

心境改变了,行为改变了,过程也改变了,结果也就随之改变了。

脾气暴的人,可能就是火大了,你就爱吃寒凉的东西,爱吃苦的、去心火的东西,自然也喜欢脾气相投的人,就这样在情绪上互相传染,这些东西,构成共同的一个心理环境,就构成了疾病衍生的土壤。

治病的最终目的是让心定

★治病的最终目的是让心定

一个人生病,除了患者本人要忍受身体病痛带来的痛苦以外,心情也会大受影响,他的家人和朋友们也一样,心里不仅难受,身体还会受到不小的拖累。

这时候,很多人都盼望手里有一味灵丹妙药,既能一下祛除身体上的疾患,还能让情绪很快好起来。

人生病时为什么会产生不良情绪呢?《黄帝内经》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悲恐惊。”也就是说,人的喜、怒、悲、思、恐等情绪都是五脏功能的外在表现。

说到这里,或许您会觉得,精神上的问题不都跟大脑有关吗?事实上,心、肝、脾、肺、肾等脏器全参与了我们的精神活动。比如说,您发怒的时候,是不是会隐隐感觉到右上腹疼痛?这是肝在疼。而当您情绪低落的时候,您会不会感觉到呼吸减缓,甚至不顺畅了?等等。

上次,我跟一个朋友聊天,他说:

“不知为什么,每次只要去向领导汇报工作,我就内急,想上厕所。但是到了厕所,尿量也不是很多。”

我问他:

“您是不是有点害怕这个领导?”

他回答说:

“是啊,他特别喜欢骂人!”

这其实很好解释。中医认为,肾主恐,正是由于这个朋友在潜意识里害怕上级,对他的恐惧感,才会“肾气失固,气泄于下”出现内急的现象。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内急,而是肾生恐后将指令汇报给大脑,大脑在下达指令以上厕所的方式来疏泄恐惧。

还有一次,有个朋友对我说,他父亲近半年来疑心特别重,想得特别多。最近,老人家的症状更严重了,吃不下饭,肚子胀,吃了医生开的一些开胃消食的药,但总不见效。

在临床中,经常发现一些有疑心病的人说自己胃不舒服。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脾主思。人想的多了,脾胃之气就堵在那里不走了,这样肚子能舒服吗?

可以说,在每个脏器里都藏有一个“神”。神是什么呢?就是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当五脏生病时,实际上,它所对应的情绪也肯定受伤不浅。

其实,人的心理和生理是相通的。比如说,有的人经常性地头痛、没精神心里不舒服。但您如果把头痛治好了,精神自然会好,相应地,心里也会舒畅无比。

一种情绪(神)对应着一种疾病,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可以在情绪(神)那里找到根源。因此,您如果在养生保健的过程中做到“身神同补”,那效果就太神了。

比如说乳腺肌瘤,《外科正宗》认为它的发病原因是“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所以,即使您的乳腺肌瘤已经治好,但如果您在后期的保养中忽视了情志调养,还是经常爱生闷气,东想西想,结果只能是让乳腺肌瘤再次发作。

因此,无论是治病还是防病,只有“身神同补”,才能使疾病彻底断根,不再复发,让身体真正强壮起来。

★没有心病,心肝脾肺肾才补得进去

心脏掌控人的情绪。所以,心脏必须先稳定、平和下来,这样人才会长命百岁。《黄帝内经》讲:“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意思是说,如果心里不平静,人体所有的脏腑就会陷入危险之中。

心为五脏之主,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种不良情绪的出现都会连累到它。所以,心脏最勤奋,又是最容易受伤的。

《黄帝内经》上有一句话叫“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这里的“主”,就是指心脏。心掌控人的情绪,所以,心脏的情绪必须先稳定、平和下来,人才会长命百岁。

心阳不足就会造成肾精亏损

心在五行中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中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中医常说“阴阳平衡”“水火相济”,就是说二者的交流要像高速公路一样畅通。比如说,心火每时每刻都要下降,把阳气送给肾,肾才不会寒;而肾水必需上行滋养心阴,否则,心火就会亢盛。

心和肾之间的关系就像太阳和冰川,太阳每天都要出现,把冰川一点点融化。用来灌溉良田、滋养万物。反过来,由于冰川的存在,太阳的热量才能得以吸收,否则大地就要变成荒漠了。

所以,心阳不足的话,就无法把充足的阳气送给肾脏,造成肾精亏损。举个例子吧,我们心跳加快时,明明是心脏出了问题,可很多人会说“心慌”,这个“慌”就是恐慌的意思。而恐对应的是肾脏,所以心脏出问题的时候,会影响到肾脏。

心里装的事太多,脾就不舒服

大家都知道,脾主运化。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脾的运化,被人体消化、吸收后才能变成血液。但是,如果没有心阳的存在,脾的运化功能就无法实现。

举个例子,很多身体消瘦的人,吃了不少补药,都不见效。到医院去检查吧,又查不出什么问题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心里装的事太多了,有事没事去想一些没必要操心的事,分散了心阳。思虑过度容易伤及心血,而心血不足又会影响到脾的运化,造成少食、腹胀、身体乏力等“心脾两虚”的症状。

只有心和肺合作愉快,浊气和清气才能正常交换

心主血,肺司气,血是气的载体。肺吸入的清气需要通过血液的运化才能分布到全身各处,浊气也要依附于血液才能到达肺部,通过肺的呼吸排出体外。所以,只有心的功能正常,血液运行才会通畅,让体内的浊气正常地和大自然的清气相替换。这就是中医上常说的“血为气之母”“血以载气”的道理。

心情不好,揉肝经给您带来好心情

心与肝之间的关系就更好解释了。心主血,肝藏血。我们心情不畅的时候,最需要肝脏来疏泄情绪。比如,有的人在心情压抑时会感觉心前区憋闷,两肋也有疼痛感,这就是心血瘀阻使肝失疏泄所致。因为两肋是肝脏所在的位置,也是肝经经过的位置,肝气郁滞就会引起两肋疼痛、胀闷。

总的来讲,心脏的不适都会影响到肝、脾、肺、肾。我觉得《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脏的比喻非常形象,心就像君王,肝就像将军,肺就像宰相。将军或宰相出问题了,都会影响到君王的决策。如果单是将军出问题了,对宰相的影响却很小。唯一不能出问题的就是君王,君王要是“龙颜大怒”了,将军、宰相的日子都好过不了。

本文摘自田园对话原创中医、《为自己开方:名老中医的特效养生妙招》一书,王新志,何世桢著,转载请注明出处。

{五味大健康}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上古传承经典中医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







































二甲基亚砜价格
白癜风十大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huafena.com/tfzz/27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