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习读玉女煎

玉女煎

《景岳全书》

石膏三至五钱(9~15g) 熟地三至五钱或一两(9~30g) 麦冬二钱(6g) 知母 牛膝各一钱半(各5g)上药用水一盅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清胃热,滋肾阴。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玉女煎中地膝兼,石膏知母麦冬全,阴虚胃火牙疼效,去膝地生温热痊。

本方主治少阴不足,阳明有余之证。阳明气火有余,胃热循经上攻,则见头痛牙痛;热伤胃经血络,则牙龈出血;热耗少阴阴精,故见烦热干渴、舌红苔黄且干。此为火盛水亏相因为病,而以火盛为主。治宜清胃热为主,兼滋肾阴。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善清阳明胃热而兼生津止渴,故为君药。臣以熟地滋肾水之不足,君臣相伍,清火壮水,虚实兼顾。佐以知母,一助石膏清胃热而止烦渴,一助熟地黄滋少阴而壮肾水;又佐入麦门冬清热养阴生津,既可养肺、助熟地滋肾,寓金水相生之意,又能生津而润胃燥。牛膝引热下行,且补肝肾,为佐使之用。诸药配伍,共奏清胃热、滋肾阴之功。

甘寒清润合法,胃肾同治,泻实补虚,引热下行。

本方为治疗胃热阴虚牙痛之常用方。以牙痛齿松,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为辨证要点。原方后注“若大便溏泄者,乃非所宜”。

玉女煎与清胃散同治胃热牙痛。但清胃散重在清胃火,以黄连为君,属苦寒之剂;配伍升麻,意在升散解毒,兼用生地、丹皮等凉血散瘀之品;功能清胃凉血,主治胃火炽盛之牙痛、牙宣等症。

玉女煎清胃热而滋肾阴,用石膏为君;配伍熟地、知母、麦冬等滋阴之品,属清润之剂;功能清胃滋肾,主治胃火旺而肾水不足之牙痛及牙宣诸症。

夫人之真阴充足,水火均平,决不致有火盛之病。若肺肾真阴不足,不能濡润于胃,胃汁干枯,一受火邪,则燎原之势而为似白虎之证矣。方中熟地、牛膝以滋肾水;麦冬以保肺金;知母上益肺阴,下滋肾水,能治阳明独胜之火;石膏甘寒质重,独入阳明,清胃中有余之热。虽然理虽如此,而其中熟地一味,若胃火炽盛者,尤宜斟酌用之,即虚火一证,亦宜改用生地为是。(张秉成《成方便读》卷三)陈修园力辟此方之谬,然修园之所以短于血证者即此。可见,夫血之总司在于胞室,而胞宫冲脉上属阳明。平人则阳明中宫化汁变血,随冲脉下输胞室。吐血之人,胞宫火动气逆,上合阳明,血随而溢。咳嗽不休,多是冲阳上合阳明,而成此亢逆之证。方用石膏、知母以清阳明之热,用牛膝以折上逆之气,熟地以滋胞宫之阴,使阳明之燥平,冲脉之气息,亢逆之证乃愈矣。景岳制此方,曾未见及于此,修园又加贬斥,而王士雄以为可治阴虚胃火齿痛之证,皆不知此方之关冲脉,有如是之切妙也。麦门冬汤治冲逆,是降痰之剂,此方治冲逆,是降火之剂。(唐宗海《血证论》卷八)甥婿刘桐村,嗜酒成牙痛症,痛则牵引至额以至巅顶,一月数发,痛不可忍。予曰:面额属阳明,牙龈属阳明,齿属肾,厥少阴会于巅顶,此湿热太重,蕴积于胃,兼伤肝肾之阴,以景岳玉女煎加西茵陈三钱,嘱服七剂,且嘱节饮,可以不发。伊一服即愈,因思不能戒酒,不若将此方多服,竟服至二十余剂,后竟永不复发。(《仿寓意草》卷上)

程益春经验

生黄芪、生石膏、知母、生地黄、玄参、赤芍、川牛膝、金银花、川芎、大黄。一般生黄芪用量为30~60克,生石膏30~60克,金银花3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若热感、口疮色红糜烂、齿龈肿甚者加青黛;成脓者加天花粉、穿山甲;脓不尽者加连翘、薄公英、紫花地丁;脓肿破溃后久不收口酌加党参、太子参、当归、白芍,并重用生黄芪;脾胃湿热、口疮口臭、苔黄腻者加黄连、黄芩、苍术、薏苡仁;牙齿松动,牙龈常有少量出血,但红肿不甚者,加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牡丹皮,以补肾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凉血。

病例:某女,5岁,退休工人。因口疮(口腔黏膜溃疡反复发作年余加重周,于年4月3日初诊,原有型糖尿病病史5年余。伴有牙龈红肿,牙齿松动,口干口渴欲饮。口腔烧灼感,大便时有干结,全身乏力,经常应用优降糖、迪沙片等降糖药物及抗生素和维生素B、维生素C等治疗,无明显效果。舌质暗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黄厚,脉弦。查口腔黏膜溃疡4处,最大面积约4.3厘米×4.5厘米,齿龈红肿,测空腹血糖为10.7毫摩尔/升。

证属气阴两虚、热毒炽盛。治宜益气养阴、清热凉血解毒。方药:

生黄芪45克,生石膏60克,知母1克,玄参、山茱萸各9克,女贞子、薏苡仁各34克,赤芍15克,金银花30克,川牛膝1克,当归、川芎、熟大黄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剂。

诸症明显好转,口腔内干灼疼痛明显减轻。口臭减轻,大便通畅。上方改生石膏30克,熟大黄6克,加黄连、天花粉各9克。

继服30剂,诸症尽消,舌苔薄白,空腹血糖8毫摩尔/升,后改用生黄芪合知柏地黄汤加减,渐减药,半年后复查,未再复发,齿龈炎也明显好转,病情稳定。

方中生黄芪益气,托毒排脓,伍生地、玄参清热滋阴凉血,以治消渴之本,又治其标;用生石膏、知母共同清热、泻火,既除消渴之烦热,又消胃热之口舌生疮,此与生黄芪配伍。泻火而不伤正;金银花甘寒入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散痈,清热而不伤阴;川牛膝引热下行;赤芍、川芎凉血活血,使瘀滞祛,热毒清;大黄多用熟大黄,取其缓泻,泻火凉血导滞,因消渴之人病久必虚,故慎用急攻。若腑实重者,也可用生大黄,中病即止,恐伤阴津正气。

哈荔田经验

生石膏9~15克,熟地9~15克或30克,麦冬6克。知母、牛膝各4.5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血热由于营分积热,扰动血海。血海不宁,血乃下溢而不止,热疹,口渴频饮,唇燥而裂,大便干结,经色紫红量多,舌苔深黄有刺,脉象洪数。治用清热凉血,玉女煎最宜。生石膏、鲜生地各30克,知母、麦冬各9克,天花粉1克,丹皮9克,金银花1克,白茅根30克,本方以石膏泻火,生地清热凉血,知母、天花粉清热润燥,麦冬养阴,丹皮清血中伏火,金银花、白茅根清血热。证由于血热妄行,故以泻火凉血为主,使火降热清,则血不致妄行,用麦冬养阴,因热盛则伤阴故也。根据以上不同症状,可以酌加以下辅助止血药:如气血两虚,可加血余炭、陈棕炭各9克;如气虚,可加升麻炭、乌梅炭各6克;如阴虚,可加侧柏炭1克,瓦松9克;如阳虚,可加艾叶炭、姜炭各6克;如血热,可加地榆炭1克,槐花炭9克;如血瘀,可加茜草炭、蒲黄炭各6克;如气郁,可加藕节炭、莲房炭各15克。以上诸症,如出血过多或淋沥不断,都可加三七末3克冲服,如兼有腹痛,改用云南白药3克,1日分3次服。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方剂学》十三五规划,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贾波,编辑/刘继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huafena.com/tfcd/65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