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又称蚳母,连母,野蓼,地参
知母为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0.5-1.5厘米,为残存的叶鞘所覆盖。叶长15-60厘米,宽1.5-11毫米,向先端渐尖而成近丝状,基部渐宽而成鞘状,具多条平行脉,没有明显的中脉。花葶比叶长得多;总状花序通常较长,可达0-50厘米;苞片小,卵形或卵圆形,先端长渐尖;花粉红色、淡紫色至白色;花被片条形,长5-10毫米,中央具脉,宿存。蒴果狭椭圆形,长8-1毫米,宽5-6产毫米,顶端有短喙。种子长7-10毫米。花果期6-9月。
生理特性:适应性很强,野生于向阳山坡地边。草原和杂草丛中。土壤多为黄土及腐殖质壤上。性耐寒,北方可在田间越冬,喜温暖,耐干旱,陈幼苗期须适当浇水外,生长期间不宜过多浇水,特别在高温期间,如土壤水分过多,生长不良,且根状茎容易腐烂。土壤以疏松的腐殖质壤上为宜,低洼积水和过劲的土壤均不宜栽种。
知母产地:知母中国各地都有栽培,最主要产区在河北。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摘,除去须及泥沙或外皮,晒干。切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炙用。置通风干燥处,防潮,以备切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炙用。
性味:味苦,性寒。
知母归经:归肺、胃、肾经。知母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功能主治:滋阴降火,润燥滑肠。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知母有清热泻火除烦的作用。与石膏配伍有协同之效,如白虎汤。
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痰稠等证。本品有清泻肺火,滋阴润肺之效,常与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即二母散。
用于阴虚火旺,肺肾亏所致的骨节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知母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常同黄柏相须为用,配入养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
可用于阴虚消渴,症见口渴、饮多、尿多者。本品有滋阴润澡、生津止渴功效。同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如玉液汤。
清热泻火:用于高热烦渴,常配生石膏;用于肺热咳嗽,常配贝母。
滋阴降火:用于阴虚之发热、盗汗,常配黄柏、地黄。
①《本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②《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
③陶弘景:甚疗热结,亦主疟热烦。
④《药性论》: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往来,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损,患人虚而口干,加而用之。
⑤《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补虚乏,安心止惊悸。
⑥张元素:凉心去热,治阳明火热,泻膀胱肾经火,热厥头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
⑦王好古:泻肺火,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
⑧《纲目》:安胎,止子烦,辟射工溪毒。
⑨《本草求原》: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呃逆,盗汗,遗精,痹痿,瘈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g;或入丸、散
药方选录:
⑴治伤寒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或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甚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或伤寒脉滑而厥里有热:知母00克石膏克(碎)甘草(炙)克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白虎汤)
⑵治伤寒狐惑咽喉涩痛口唇破吐脓血:知母(焙)50克石膏50克黄芩(去黑心)、甘草(炙、锉)各三分.上四味粗捣筛.每服15克水一盏半糯米一匙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圣济总录》知母汤)
⑶治久近痰嗽自胸膈下塞停饮至于脏腑:知母、贝母各一两为末巴豆三十枚去油研匀.每服一字用姜三片二面蘸药细嚼咽下便睡次早必泻一行其嗽立止.壮人乃用之.一方不用巴豆.(《医学集成》)
⑷治久嗽气急:知母(去毛切)5克(隔纸炒)杏仁(姜水泡去皮尖焙)5克.以水一钟半煎一钟食远温服.次以萝卜子、杏仁等分为末米糊丸服五十丸姜汤下以绝病根.(《卫生杂兴》)
⑸治肺家受燥咳嗽气逆:知母、石膏、桔梗、甘草、地骨皮.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母甘桔汤)
⑹治伤寒胃中有热心觉懊恼六脉洪数或大便下血:知母10克黄芩10克甘草5克.水煎热服.(《扁鹊心书》知母黄芩汤)
⑺治肺劳有热不能服补气之剂者:知母(炒)、贝母(炒)等分.为末服.(《医方集解》二母散)
⑻治气虚劳伤面黄肌瘦气怯神离动作倦怠上半日咳嗽烦热下午身凉气爽脉数有热者:知母15克黄柏15克人参10克麦冬5克广皮5克甘草克.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柏参冬饮)
成药方剂:
白虎汤《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
知母常用配伍:⑴用于温热病、高热烦燥、口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之症及肺热喘咳、痰黄而稠。知母苦寒,上能清肺热,中能清胃火,故适用于肺胃有实热的病症。本品常和石膏同用,可以增强石膏的清热泻火作用。[5]
⑵用于阴虚发热、虚劳咳嗽及消渴等症。知母能泻肺火而滋肾,故不仅能清实热,且可清虚热。在临床上多与黄柏同用,配入滋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治阴虚火旺、潮热骨蒸等症。又本品配养阴润肺药如沙参、麦冬、川贝等品,可用于肺虚燥咳;配清热生津药如天花粉、麦冬、粉葛根等品,可用治消渴。
⑶知母性味苦寒而不燥,上能清肺,中能凉胃,下能泻肾火。配以黄芩,则泻肺火;配石膏,则清胃热;配黄柏,则泻肾火。知母既能清实热,又可退虚热,但它滋阴生津的功效较弱,用于阴虚内热、肺虚燥咳及消渴等症,须与滋阴药配伍,始能发挥它的作用。本品能润燥滑肠,故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
禁忌: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故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