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络补泻温凉时辰引经药

经络与全身各部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除了前面所介绍的内容之外,还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理论。这些理论是在论述经络的分布和气血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经络腧穴上下内外的对应关系,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内脏与体表的特定联系,说明了四肢下端的特定穴与头、胸、腹、背腧穴的对应关系。掌握这些理论,不仅可以加深对经络分布的特殊规律和气血运行的特殊状况的认识,而且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一)标本

  “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标”原意是树梢,意为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是树根,意为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

  十二经脉均有“标”部与“本”部。如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穴为跗阳,其标在两络命门(目),穴为睛明。根据《灵枢·卫气》所载十二经脉标本的位置,结合相应腧穴列表如下。

  

  (二)根结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元·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指出“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意为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灵枢·根结》记载了三阴三阳的根与结。

  

  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位置相近或相同,意义也相似。“根”有“本”意,“结”有标”意。“根”与“本”部位在下,皆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结”与“标”部位在上,皆为经气所结、所聚之处,为经气之所归。但它们在具体内容上又有所区别,即“根之上有本”,“结之外有标”,说明“标本”的范围较“根结”为广。“标本”理论强调经脉分布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即经气的集中和扩散;而“根结”理论则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反映出“根”与“结”之间经气流注较为集中。

  标本根结的理论补充说明了经气的流注运行状况,即经气循行的多样性和弥散作用,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说明四肢肘膝以下的特定穴治疗远离腧穴部位的脏腑及头面五官疾病,头身部穴位治疗四肢疾病有其生理基础,为临床治疗“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气街

  “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灵枢·卫气》记载:“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灵枢·动输》又指出:“四街者,气之径路也。”说明了头、胸、腹、胫部有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通路。

  《灵枢·卫气》对气街有较详细记载:“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由此可见,气街具有横向为主、上下分部、紧邻脏腑、前后相连的特点,横贯脏腑经络,纵分头、胸、腹、胫是其核心内容。气街理论主要阐述人体头、胸、腹部前后联系的径路问题。临床常用的俞募配穴、前后配穴以及偶刺法等,均以气街理论为立法依据。

  (四)四海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海”是江河之水归聚之处。经络学说认为十二经脉内流行的气血像大地上的水流一样,如百川归海,故《灵枢·海论》指出:“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的部位类似,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各部之间相互联系。

  四海主持全身的气血、津液,其中脑部髓海为元神之府,是神气的本源,脏腑经络活动的主宰;胸部为气海,宗气所聚之处,贯心脉而行呼吸;胃为水谷之海,是营气、卫气的化源之地,即气血化生之外,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起于胞宫,伴足少阴经上行,为十二经之根本,三焦原气之所出,乃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又称血海。

  四海理论进一步明确了经气的组成和来源,四海病变,主要分为有余、不足两大类,临床上可据此辨证施治。

  (一)经络生理功能

  1.沟通内外,联系肢体

  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如《灵枢·海论》篇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指出了经络能沟通表里、联络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运行气血,营养周身

  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的作用。《灵枢·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由于经络能输布营养到周身,因而保证了全身各器官正常的功能活动。所以经络的运行气血,是保证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营养供给,为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由于经络能“行气血则营阴阳,使卫气密布于皮肤之中,加强皮部的卫外作用,故六淫之邪不易侵袭”。

  (二)病理反应

  1.反应病候

  由于经络在人体各部分布的关系,如内脏有病时便可在相应的经脉循环部位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有时内脏疾患还在头面五官等部位出现反应。如心火上炎可致口舌生疮;肝火升腾可致耳目肿赤;肾气亏虚可使两耳失聪。

  2.传注病邪

  在正虚邪盛时,经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经脉病可以传入内脏,内脏病亦可累及经脉。如《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各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反之,内脏病可影响经络。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等。

  (三)诊断方面

  由于经络循行有一定部位,并和一定脏腑属络,脏腑经络有病可在一定部位反应出来;因此可以根据疾病在各经脉所经过部位的表现,作为诊断依据。如头痛病,可根据经脉在头部的循行分布规律加以辩别,如前额痛多与阳明经有关;两侧痛与少阳经有关;枕部痛与太阳经有关;巅顶痛则与足厥阴经有关。

  此外,还可根据某些点上的明显异常反应如压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帮助诊断。临床上阑尾炎患者,多在阑尾穴处有压痛即是例证。

  (四)治疗方面

  经络学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的治疗,尤其是对针灸,按摩,药物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针灸按摩治疗,是根据某经或某脏腑的病变,选取相关经脉上的腧穴进行治疗。例如头痛即可根据其发病部位,选取有关腧穴进行针刺,如阳明头痛取阳明经。两肋痛取肝经腧穴。

  在药物治疗上,常根据其归经理论,选取特定药治疗某些病。如柴胡入少阳经,少阳头痛时常选用它等。

  心经:午时(11~13点)

  

  补心经的药

  远志、山药、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

  泻心经的药

  玄参、黄连、木香、贝母

  凉心经的药

  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牛黄

  温心经的药

  藿香、石菖蒲

  引入心经

  用细辛、独活

  肝经:丑时(1~3点)

  

  补肝经的药

  枣仁、薏苡、木瓜、阿胶

  泻肝经的药

  柴胡、白芍、青皮、青黛

  温肝经的药

  木香、吴茱萸

  走肝经之表的药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花

  引入肝经

  用青皮、川芎

  脾经:巳时(9~11点)

  

  补脾经的药

  人参、黄芪、扁豆、白术、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

  泻脾经的药

  枳实、石膏、大黄、青皮

  温脾经的药

  官桂、丁香、藿香、附子、良姜、胡椒

  凉脾经的药

  滑石、玄明粉

  引入脾经

  用白芍、升麻

  肺经:寅时(3~5点)

  

  补肺经的药

  山药、麦冬、紫菀、乌梅、人参、茯苓、阿胶、百部、五味子、黄芪

  泻肺经的药

  紫苏子、防风、泽泻、葶苈、枳壳、桑白皮

  温肺经的药

  木香、冬花、生姜、干姜、白蔻仁

  凉肺经的药

  黄芩、贝母、人溺、山栀、沙参、玄参、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

  引入肺经

  用白芷、升麻、连须葱白

  肾经:酉时(17~19点)

  

  补肾经的药

  山药、枸杞、桑螵蛸、龟板、牡蛎、杜仲、锁阳、黑芝麻、山萸肉、苁蓉、巴戟天、龙骨、虎骨、牛膝、五味子、菟丝子、芡实、怀熟地

  泻肾经的药

  知母、泽泻

  温肾经的药

  肉桂、附子、鹿茸、补骨脂、沉香

  凉肾经的药

  知母、黄柏、地骨皮、粉丹皮

  引入肾经

  用独活、肉桂

  胃经:辰时(7~9点)

  

  补胃经的药

  苍术、白术、半夏、扁豆、黄芪、芡实、莲子肉、百合、山药

  泻胃经的药

  枳实、芒硝、大黄、石膏

  温胃经的药

  木香、丁香、藿香、益智仁、吴茱萸、良姜、香附、白豆蔻、肉豆蔻、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姜、干姜

  凉胃经的药

  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石斛、栀子、升麻、竹茹

  引入胃经

  用白芷、升麻

  胆经:子时(23~1点)

  

  补胆经的药

  龙胆、木通

  泻胆经的药

  柴胡、青皮

  温胆经的药

  陈皮、制半夏、生姜、川芎

  凉胆经的药

  竹茹、黄连

  引入胆经

  用药同肝经

  大肠经:卯时(5~7点)

  

  补大肠经的药

  牡蛎、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豆蔻、莲子肉

  泻大肠经的药

  大黄、槟榔、枳壳、石斛、芒硝、桃仁、麻子仁、葱白

  温大肠经的药

  干姜、肉桂、吴茱萸

  凉大肠经的药

  槐花、条黄芩

  引入大肠经

  用药同胃经

  小肠经:未时(13~15点)

  

  补小肠经的药

  石斛、牡蛎

  泻小肠经的药

  木通、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

  温小肠经的药

  大小茴香、乌药

  凉小肠经的药

  黄芩、天花粉

  引入小肠经

  用羌活、藁本

  膀胱经:申时(15~17点)

  

  补膀胱经的药

  橘核、菖蒲、益智仁、续断、龙骨

  泻膀胱经的药

  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韦

  温膀胱经的药

  乌药、茴香

  凉膀胱经的药

  黄柏、生地黄、甘草梢

  引入膀胱经

  用药同小肠经

  三焦经:亥时(21~23点)

  

  补三焦经的药

  益智仁、甘草、黄芪

  泻三焦经的药

  栀子、泽泻

  温三焦经的药

  干姜、附子

  凉三焦经的药

  生石膏、地骨皮

  引入三焦经

  用药同肝胆经

  心包经:戌时(19~21点)

  

  补心包经的药

  地黄

  泻心包经的药

  乌药、枳壳

  温心包经的药

  肉桂

  凉心包经的药

  栀子

  引入心包经

  用柴胡、川芎、青皮

1、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

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

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2、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

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

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3、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

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

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4、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

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

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

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

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5、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

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

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

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沉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

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6、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

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

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

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

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7、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

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8、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

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

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

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9、小肠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

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

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10、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

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

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11、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

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

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12、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

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北京那治疗白癜风好
治癜风好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huafena.com/tfgj/47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