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明诞生以来,人类与瘟疫的斗争就从未停歇。近20年来,我们先后经历了包括非典、埃博拉病毒等几次重大传染病的侵害。从历史上看,传染病这个人类的天敌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人类的袭击,随着人类文明的崛起,肆虐世界的病毒和瘟疫亦无数次给予人类沉重的打击,鼠疫、霍乱、天花、梅毒、肺结核等都曾在历史上留下过“辉煌战果”,每次重大疫情无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至暗时刻。在与传染病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能力非常有限。直至最近一百年,人们对传染病才逐渐有了一些科学的认识,如法国人耶尔森年分离出鼠疫杆菌,年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明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相较于细菌性传染病,人们对病毒性传染病仍然应对乏术——只有天花除外。年,英国医生E·琴纳首次在人体进行牛痘接种试验成功,从而真正找到了控制天花的办法,而直到年,世界卫生组织才正式宣布天花彻底被消灭。在面对瘟疫给人类文明和人类历史造成的打击时,植物在人类抵御重大疫情中发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雅典大瘟疫与芳香植物
公元前-前年,席卷整个雅典的瘟疫直接导致了近1/4的居民死亡。这场瘟疫是人类历史上记载较详尽的最早的一次重大疾病。这种神秘的传染病很早就存在,最早在埃塞俄比亚南部出现,经埃及传入波斯帝国,通过爱琴海的商路传入欧洲,再从比雷埃夫斯港蔓延到雅典。病人往往从头部高烧等症状开始,并随病情恶化而转移到胸部。然后伴随着腹部疼痛、呕吐和痉挛,出现肠道的严重溃烂与腹泻。在病人生命的最后阶段,患者会突然拥有超越常人的大力,直至将自身体力耗尽为止。整个疾病持续7-9日,虽然医生觉得病人身体不热,但患者自己却感到似乎如火烤,以至于他们根本不愿穿衣服,只想裸体跳入冷水中降温。虽然有人能靠免疫力等因素幸存,但轻则失去记忆,重则失去手指、脚趾、视力或者生殖器。从而变成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后世学者对这次疾病的解释包括鼠疫、麻疹、流感、天花、呼吸道疾病或斑疹伤寒,但现在都没有能让所有人信服的结论。
这场瘟疫肆虐一直到公元前年才渐渐平息。关于瘟疫消除的一种解释是当时的雅典几乎是一个完美的病菌培养皿,是当时国际化的都市,与整个东地中海都有贸易往来。自病毒爆发后,斯巴达人撤离、伯利克里在城里组织成了远征部队进攻罗奔尼萨以及大瘟疫带来的损伤消除了城内的拥挤问题、住房问题以及排污问题。随着战争和瘟疫的继续,瘟疫蔓延的利好因素慢慢的的消失了。汉森的另外观点是基于当时稳定的病死率使得“群体免疫”起了作用:“在一个古朴的人口中间,任何达到约30%致死率的传染病都很可能赋予幸存者免疫力。如果它依靠经常的人对人接触,那么它需要数以千计的城市宿主的新鲜供给才能传播和留存。因而,这场瘟疫很可能在独特的战时雅典境况下自我消亡。”
而至今为止仍觉得重要的一个消失原因是希波克拉底采取的空气净化法。困于城内的希波克拉底调查疫情后发现全城只有与火打交道的铁匠非常健康,可能是因为由烈焰产生的隔绝与净化空气效果。于是,他让雅典民众在街头燃烧带有香味的植物,利用香油的成分净化空气。在之后的千年时间里,这个简单易行的方法,一直是预防瘟疫的重要手段。
图1.迷迭香
迷迭香是原产欧洲地区和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的迷迭香属植物灌木,远在曹魏时期就曾引种中国。从迷迭香的花和叶子中能提取具有优良抗氧化性的抗氧化剂和迷迭香精油。迷迭香抗氧化剂。广泛用于医药,而迷迭香香精则用于香料、空气清新剂、驱蚁剂以及杀菌、杀虫等日用化工业。
二、欧洲大瘟疫与“鼠尾草”
黑死病在人类历史上是最致命的瘟疫之一。普遍认为是由一种名为鼠疫的细菌造成的。关于鼠疫的起源在专家中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黑死病开始于十四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或中亚。在随后的数年内由商人和士兵携带到俄罗斯南部克里米亚。在十四世纪四十年代,流行病从克里米亚传到西欧和北非。黑死病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数高达万,其中欧洲的死亡人数为万到万。黑死病的一种症状,就是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许多黑斑,所以这种特殊瘟疫被人们叫做“黑死病”。对于那些感染上该病的患者来说,痛苦的死去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引起瘟疫的病菌是由藏在黑鼠皮毛内的蚤携带来的。在14世纪,黑鼠的数量很多。一旦该病发生,便会迅速扩散。
14世纪20年代当此瘟疫细菌再次爆发之前,它已经在亚洲戈壁沙漠中潜伏了数百年,之后迅速随老鼠身上的跳蚤中的血液四处传播,从中国沿着商队贸易路线传到中亚和土耳其,然后由船舶带到意大利,进入欧洲。欧洲密集的人口成了此疾病的火药筒。3年里,黑死病蹂躏整个欧洲大陆,再传播到俄罗斯,导致俄罗斯近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人口死亡。在黑死病肆虐时期,人们惊奇地发现:凡院内院外、门前屋后植有一种芳香小草的农户,竟奇迹般地基本上无人死亡。疫情过后,这种小草立即风靡欧洲。这就是被欧洲人称之为“连瘟疫与死亡也不敢靠近的小草”——鼠尾草。
图2.鼠尾草
鼠尾草之拉丁文名叫“saivia”“safe”,源于英语,即“安全”一词,顾名思义就知道它是一种具有疫用、药用、保健价值的植物。欧洲人喜欢在门前屋后、书房、文案摆放几株,以求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幸福感。
三、疟疾与黄花蒿
尽管人类与疟疾开展了长期斗争,然而疟疾仍是当今世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WHO报道全球近3O亿人受其影响,每年有20~25万人死于该病。抗疟药在疟疾防治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青蒿素(artemisinin)是从菊科艾属植物黄花蒿(ArtemisiaannuaLinn)干燥的地上的茎叶部分提出的抗疟有效成分。我国于2O世纪6O年代首次从传统中药黄花蒿中提取出青蒿素,继而发现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和双氢青蒿素的抗疟作用较青蒿素高数1O倍。我国上世纪7O~90年代研究开发了蒿甲醚、青蒿琥酯和双氢青蒿素。由于恶性疟原虫普遍对氯喹等多种抗疟药产生抗性,抗氯喹恶性疟已遍及全球8O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恶疟流行区的85以上,云南从2O世纪8O年代中期以来逐渐停止使用氯喹治疗恶性疟现症病人,开始青蒿素类药物,海南的情况与南相似,目前国外已有5O多个国家广泛使用该类药物治疗恶性疟疾。
图3.黄花蒿
黄花蒿(学名:ArtemisiaannuaLinn.),是双子叶植物纲、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根单生,茎高-cm,多分枝,叶纸质,头状花序球形,多数,总苞片3-4层,花深黄色,两性花10-30朵,瘦果小,椭圆状卵形,略扁。花果期8-11月。分布于中国全境,以及欧洲、亚洲的温带、寒带和亚热带地区,生境适应性强。黄花蒿入药,作清热、解暑、截疟、凉血用,还作外用药,亦可用作香料、牲畜饲料。黄花蒿含挥发油,并含青蒿素、黄酮类化合物等。青蒿素,为抗疟的主要有效成分。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诺奖获得者屠呦呦从青蒿素中提取出抗疟疾有效成分。青蒿素的发现,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如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疟疾治疗的最佳疗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四、天花与芨芨草
天花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瘟疫之一,人类有记载的与天花斗争的历史就有三千年之久。早在古埃及,公元前年去世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的木乃伊上就有被疑为是天花皮疹的迹象。在古代天花致死率极高,约3/10的感染者会死亡,而且治愈者身上常留下疤痕。15世纪第一批欧洲探险家到达新大陆时,也把天花病毒带到了美洲,那时美洲土著人对天花的自然免疫力为零,致使数千万美洲土著人死亡。天花病毒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曾南征交趾,抓获了大批俘虏。可是没多久,俘虏中出现的天花就开始流行开来。因为疾病是由战场上的俘虏带来,所以也被称为“虏疮”。18世纪后期,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詹纳(EdwardJenner)发现,被牛痘这类轻度病毒感染后的挤奶女工似乎对天花免疫。年WHO发起了消灭天花运动,年5月WHO宣布人类成功消灭天花,这成为第一种也是至今惟一一种被消灭的传染病。在民间也有治疗天花特效药。传说康熙皇帝的天花是苏麻喇姑采集的芨芨草治好的。
图4.芨芨草
芨芨草是禾本科芨芨草属植物,在中国分布于西北、东北各省及内蒙古、山西、河北,生于微碱性草滩及砂土山坡。中药材“天花粉”为葫芦科栝楼的根挖出晒干而成。
五、非典期网红植物
于2年在中国广东发生,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渐消灭的一次全球性传染病疫潮。在此期间发生了一系列事件:引起社会恐慌,包括医务人员在内的多名患者死亡,世界各国对该病的处理,疾病的命名,病原微生物的发现及命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及媒体的